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头项寻列缺”临床机理不清的问题进行剖析,明晰源流,提出见解。“头项寻列缺”目前主要从列缺穴位特殊性、列缺所属肺脏生理功能、列缺所属肺经与膀胱经相关及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阐释。结合文献发生学对“头项寻列缺”进行溯源研究,认为“头项寻列缺”应是以《凌门传授铜人指穴》所载“千金十一穴歌”中“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为基础,结合其它歌赋与临床实践提炼而成。历代文献中列缺主治风病的记载与现代临床医家多将头项病症与风邪相联系为“头项寻列缺”提供了理论支撑。“头项寻列缺”对临床治疗风邪所致头项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  相似文献   

3.
李明伟  舒适 《吉林中医药》2010,30(8):703-704
列缺穴为四总穴之一,《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通过分析列缺穴的由来和定位,探讨"头项寻列缺"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临床应用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现代报道和机理研究,以期说明列缺穴在治疗头项部疾病方面有特殊的疗效,同时也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5.
从有关"头项寻列缺"的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基础、现代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从不同方面证实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治疗头项部疾病。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而任督二脉经气相通,督脉的循行路线过头项部,针刺列缺穴可疏通任督二脉的经气,能够有效治疗头项部的疾患,其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筋膜通路相关。现代机理研究涉及穴位敏化机制、红外热像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读《中国针灸》2017年第37卷第2期"从气机升降角度浅谈列缺治疗偏头痛"~([1])一文,作者从气机升降角度论述列缺穴的治疗功用,认为肺具有"清肃、降敛之性""肺气以降为宜",可谓是深合医道,余思之亦有所得。因列缺穴治疗颈项疾病并不是通过肺经、大肠经及任脉实现的~([2]),所以有必要从气机升降角度论述列缺穴的治疗作用。从气机升降角度阐述"头项寻列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本论文基于列缺穴与头项部体表的循证医学探讨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头项部的特定联系。目的:为经脉体表-体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期为今后针灸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崭新思路。结果:针刺列缺穴可通过调控脑血管的舒缩、改善血流量以及升高局部温度,从而治疗头项部体表疾病。结论:基于现代医疗技术阐明列缺穴对头项部体表疾病的特殊疗效,进一步为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比较针刺后溪、大椎对面部腧穴温度的影响,验证“后溪通督脉”理论。方法:选取35例(脱落5例)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每位受试者分别进入假针刺组、后溪组、腕骨组和大椎组,分别予以假针刺左侧后溪和针刺左侧后溪、左侧腕骨、大椎,均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分别于针刺前后30 min采集各组面部红外热成像图,比较印堂、素髎、水沟、兑端、承浆5穴体表温度。结果:针刺后,假针刺组印堂、承浆体表温度较针刺前升高(P<0.01,P<0.05);后溪组素髎体表温度较针刺前降低(P<0.05);腕骨组印堂体表温度较针刺前升高(P<0.01);大椎组兑端、承浆体表温度较针刺前升高(P<0.01,P<0.05)。针刺后,后溪组、大椎组承浆与素髎体表温度差大于针刺前(P<0.01)。与本组素髎比较,后溪组印堂、水沟、兑端、承浆针刺前后体表温度差变大(P<0.01,P<0.05);大椎组印堂、水沟、兑端、承浆针刺前后体表温度差变大(P<0.05,P<0.01);腕骨组印堂针刺前后体表温度差变大(P<0....  相似文献   

10.
《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言其该句的要旨主要说明位于头项部的病症当取列缺穴治疗。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圆满地解释该句蕴含的深刻理论。临床上,很多医家在治疗头项部病症时也不会首先取列缺穴,而是腕骨穴、后溪穴等,笔者认为应当从列缺穴蕴义、肺主治节、肺经与膀胱经别通以及与小肠经互合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而拓展该穴在治疗头项部病症的临床运用。为进一步在临床验证该理论的作用疗效,笔者略举1例以彰显该穴作用的效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从生物科学角度验证“后溪督脉内眦颈”针灸经典理论。方法:选取颈肌劳损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后溪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后溪组针刺单侧(右侧)后溪穴,观察组不针刺,两组均使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温度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后溪组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观察组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观察区域平均温度的差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后溪穴与各观察部位之间具有显著经络相关性,认为“后溪督脉内眦颈”理论实质是对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督脉相关的主治规律的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面口合谷收”的针灸取穴原则,作者使用红外热像图仪系统进行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变化的测量分析,结果温度明显升高,差别极其显著,且以口唇部位升温最明显。同体对照组(合谷—上肢)、异体对照组(外关—面部)则无此变化。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位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临床使用这一原则有其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红外热像仪进行颈腰椎病督脉运行不畅辨证,将抽象的督脉理论变得客观、具体、明晰,病理变化更加明显,辅助体质辨识,指导辨证用药,评价中医药和针灸治疗疗效及动态观察;软组织疼痛(颈、肩、腰、腿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急慢性炎症部位、范围、程度,心脑血管功能状态、血供情况,肿瘤预警指示,全程监视、疗效评估,以及在乳腺常规检查和体检中,弥补影像学缺陷,便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给临床诊治疾病,指导辨证,尤其是寒热辨证,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提高了疾病诊治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推拿功法“少林内功”对阳虚体质者督脉红外热像的效应,从督脉代谢热值的角度探讨推拿功法“少林内功”的效应机制。方法纳入阳虚质志愿者30名(男16,女14名),先进行推拿功法“少林内功”的规范化培训后开始试验。功法训练时间:每次训练60 min,每周5次,共持续12周。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红外辐射轨迹以及大椎穴、命门穴与督脉循行体表的温度。结果干预后受试者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被诱发,与干预前相比,长度更长、范围更大、更加连续。干预后大椎穴、命门穴及督脉线上体表代谢温度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推拿功法“少林内功”可以提高阳虚质者督脉的经穴皮肤温度,增强督脉经络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对督脉经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 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20例与功法组20例,通过红外热像技术比较观察功法组六字诀练功前后,及对照组3个月前和3个月后督脉红外辐射轨迹,记录督脉上平均温度的变化。结果功法组在连续练习六字诀功法3个月后,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比练功前更加连续。功法组督脉穴位平均温度在练功前后改变明显(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平均温度的改变不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练习六字诀对人体经络有调节作用,督脉统摄一身之阳气,六字诀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使得气血的运行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7.
红外热像技术在儿童哮喘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红外热像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的红外辐射把热量转变为电能,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皮肤温度变化的图像。红外热像仪所得到的温度分布图像反映了人体内部热源的功能性变化。这些功能图像可以直观分析且又敏感,可以很好地为诊断某些疾病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红外热像图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诸多领域。在此,对于红外热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9.
对红外热像技术的发展,红外热像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制定统一的红外热像诊断标准是红外热像技术在乳房病应用研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红外热像技术在儿童哮喘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探索红外热像技术在儿童哮喘病分型中的应用,笔者于1996年12月~1997年6月凭借现代高科技的TY医用红外热像仪对50例哮喘病患儿和50例健康儿童进行甲状腺、大椎、指端的温度测定,以冀从中找出规律,为哮喘病分型提供客观数据。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观察对象 50例均为哮喘专科就诊的患儿。参考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42〕,排除结核菌感染等特殊疾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7岁;反复哮喘6个月~1年5例,1 ~2年12例,2 ~3年7例,>3年26例;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