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徐崇明  王翔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6):544-5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进展期胃癌与胃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8例进展期胃癌(胃癌组)及11例胃原发性淋巴瘤(胃淋巴瘤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病灶累及胃多部位者分别占27.8%和72.7%,侵犯范围〉50%胃周径分别占33.3%和72.7%,增强后动、静脉期CT值较平扫分别提高35 Hu、67 Hu及17 Hu、39 Hu,黏膜面出现"白线征"者分别占83.3%和0%,出现胃壁僵硬,胃腔形态固定、狭窄分别占83.3%和9.1%,胃周脂肪间隙受侵者分别占77.8%和0%,2组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对进展期胃癌、胃原发性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及淋巴瘤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orrmann IV型胃癌临床、内镜和螺旋CT的特征,以提高对此型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4例经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证实为Borrmann IV型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内镜与螺旋CT的特征。结果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64.7%)、腹痛(61.8%);肿瘤以胃窦部最多(70.6%),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结节样隆起(73.5%),胃腔形态缩窄(58.8%),胃蠕动减弱、消失(70.6%);内镜病理结果以低分化腺癌为主(50.0%),6例(17.6%)多次活检结果未见癌细胞;螺旋CT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显示增厚胃壁明显强化(94.1%)。结论 Borrmann IV型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内镜及影像学特征,结合病史、内镜与螺旋CT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邹亚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16-1017
目的: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在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检查中,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特征性表现,如病变沿胃长轴生长、胃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黏膜线的连续性、病灶的强化方式等,可弥补CT平扫的不足。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征象及范围,应用于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其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两种主要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il lymphoma,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g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Iymphoma,MALToma)CT征象的异同,为胃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评价和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规范CT检查胃淋巴瘤病例42例,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DLBCL和MALToma。分析两种类型淋巴瘤CT影像学征象特征,包括病变所处胃的分部、范围、形态、厚度、强化、黏膜及浆膜面情况、淋巴结转移、腹腔大血管及脏器侵犯情况、腹腔转移及有无腹水等。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类型淋巴瘤的CT征象差异。结果DLBCL多累及胃的多个部分,且以近端胃受累为主,MALToma以胃的单一部分受累更为多见,且以胃远端分布为主,差异有显著性。DLBCL癌肿平均厚度(275±152)cm,大于MALToma癌肿平均厚度(123±064)cm,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DLBCL胃壁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为主,MALToma以局限性、均匀增厚为主;DLBCL较MALToma更易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率较MALToma高,转移淋巴结体积大、分布更为广泛,侵犯腹腔干分支大血管及腹腔脏器的比例均高于MALToma。DLBCL静脉期强化0T值(6909±1349)HU.低于MALToma静脉期强化CT值(81.79±25.82)Hu。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显示率高于DLBCL;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显示率高于MALToma。结论GT影像学征象可反映DLBCL和MALToma的生物学行为,显示两种胃淋巴瘤侵袭性的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手段。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丰富了胃淋巴瘤的CT征象,为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CT影像表现特征,提高胃癌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进展期胃癌病例,观察病变部位、 Borrmann分型、胃周径侵范范围、病灶的最大厚度、黏膜是否光整、黏膜皱襞是否增厚、浆膜受侵情况、有无坏死、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腹部淋巴结情况.结果 进展期胃癌Borrmann各分型有自身特征性CT表现."白线征"和"晕征"是进展期胃癌的独特征象,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淋巴引流途径密切相关.结论 胃癌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分期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X线、CT表现及特征,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X线及CT表现,归纳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胃淋巴瘤的X线表现及特征有: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混合型。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明显增厚,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胃淋巴瘤有较明显的X线、CT表现及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对胃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涛  朱丹  谢晓红  彭涛 《四川医学》2010,31(12):1860-186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1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胃淋巴瘤按CT表现分为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增厚型及混合型,CT表现特征主要有:①多灶分布和广泛、显著胃壁增厚;②病变沿长轴侵犯有一定柔软度,胃腔无明显变形;③病变区胃浆膜面多清楚,胃周脂肪无明显受侵;④胃粘膜广泛粗大伴多发的浅溃疡。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orrmann IV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探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2010年220例Borrmann IV型胃癌的临床资料,将年龄、性别、家族史、手术切除率、周围脏器侵犯、浆膜受侵、腹膜种植、肝脏转移、腹水、术后并发症、病理类型、p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与同期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对比。比较Borrmann IV型胃癌在同期胃癌中的构成比。临床病理参数的对比用χ2检验;生存状况的比较采用寿命表法。结果Borrmann IV型胃癌和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非Bor-rmann IV型胃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4%、38%,而Borrmann IV型胃癌仅有24%、11%、1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orrmann IV型胃癌呈现高恶性度的生物学特点:分化不良、淋巴结转移率高、容易出现腹膜转移、浆膜受侵,周围脏器侵犯严重,pTNM分期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肿瘤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NSCLC 分子标志物P63的表达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CT扫描的245例NSCLC患者。患者均经组 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并在CT检查后2周内进行P63表达状态检测。通过MaZda软件提取CT平扫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 并且定义肿瘤CT图像的主观影像征象。使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并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主观影像 征象模型及融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每个模型的预测性能, 并采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245例患者中,P63阳性96例,P63阴性149例。主观影像征象模型由6个影像征 象组成。通过特征选择,影像组学模型包括8个影像组学特征。主观影像征象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预测P63表达状态 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和0.75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诊断模型较另2种模型具有最佳预测能 力,ROC曲线下面积为 0.817(P<0.01)。结论: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预测NSCLC分子标志物P63的表达状 态;融合影像组学特征和主观影像征象的诊断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有助于无创性了解肺癌细胞分子 水平信息。  相似文献   

10.
黄树刚  顾荣 《宁夏医学杂志》2022,(11):974-976+96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总结诊断价值高的影像特征,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影像特征。结果 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CT表现为胃壁增厚:其中胃壁弥漫性增厚14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均为多部位受累。胃壁轻-中度均匀性强化:11例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4例见血管漂浮征,1例见轨道征。1例胃黏膜破坏中断,2例胃浆膜面毛糙,9例胃周、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结论 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中,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禹健  陈世孝  何朗  李海青 《西部医学》2014,26(9):1211-1213
目的总结原发胃癌及胃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减少二者的漏误诊率。方法对53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胃恶性肿瘤的患者分析其胃肠钡餐、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3例病例中有30例最终病检证实为原发胃癌,23例证实为胃淋巴瘤。临床表现多为上腹包块、腹痛、消瘦、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肿块、充盈缺损、龛影等。结论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二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部CT等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中又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可以使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误诊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认的5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 ∶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ITK SNAP软件对门脉期CT图像进行勾画,从瘤内及瘤周提取两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分别构建了基于瘤内的模型、基于瘤周的模型及联合瘤内及瘤周特征的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构建了临床模型1和临床模型2,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了影像组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个模型间的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估临床信息的有效性。结果: 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15 (95%CI:0.663~0.767),0.714(95%CI:0.636~0.792)。结合了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标签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45(95%CI:0.696~0.795),0.758(95%CI:0.685~0.831)。此外,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证明了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以及临床实用性。结论: 结合了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区分Lauren分型中的弥漫型及肠型胃癌,为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7例,对胃镜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胃镜活检的确诊率为78.7%,疑诊率为12.8%,未能确诊率为8.5%;胃镜活检确诊率以Borrmann I型病变最高为100%,其次分别为Borrmann Ⅱ型和Borrmann Ⅲ型,确诊率分别为75.0%和66.7%,最低的病变类型为Borrmann Ⅳ型,确诊率仅为20.0%;胃镜活检对分化型癌细胞的判断准确率较高(89.7%),而对分化不良型癌细胞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37.5%). 结论胃镜活检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取材有限,难以全面客观反映病变性质,特别对弥漫浸润型黏膜病变和分化不良型癌细胞的诊断误差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完善和术前行CT增强扫描并获得完整图像的160例,随机分成训练集(103例)和验证集(57例),运用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结合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资料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radiomics predictive mode)并进行验证。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术前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影像组学标签为食道癌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91,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2.3%;在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757,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73.0%。结论:基于CT影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食管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CT在胃癌及原发性胃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及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18F-FDG PET/CT征象,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GC及30例PGL患者18F-FDG PET/CT表现,观察胃部病变的CT显示率、FDG显影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大厚度(THKmax)以及胃周浸润等指标.结果 30例GC(30/34)及28例PGL(28/30)FDG显影.剔除肿瘤厚度的影响后,进展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NHL)的SUVmax(15.83±7.51)仍然显著高于MALT(6.07±4.40,P<0.05)及AGC(9.81±5.17,P<0.05).交叉验证结果显示SUVmax与SUVmaxTHKmax在阈值为15.87±1.76和7.62±0.76时,对ANHL与AGC分类准确率达70%及74%.胃部病灶THKmax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2.02±0.88)cm ANHL(2.40±1.31)cm和AGC(2.27±0.81)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T异常征象包括胃周浸润(ANHL,n=2;AGC,n=8)和继发胃腔扩张(ANHL,n=1;AGC,n=4)等.结论 SUVmax和SUVmax/THKmax有助于ANHL及AGC的鉴别,CT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18F-FDG PET/CT在AGC及PG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T检查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55.6%,胃肠钡餐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为47.6%,胃镜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仅有34.7%,而术前胃镜和胃肠钡餐联合应用可使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提高到69.3%。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性18例,T淋巴胞性3例,浆样细胞型1例,T、B双淋巴细胞性1例,5年生存率65.6%。结论: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低,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15年间胃镜检出胃癌的镜下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胃镜检出的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镜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我院15年共检出胃癌1575例,总检出率为4.40%,年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以胃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占60%。所有病例均为进展期胃癌,BorrmannIII型最多见,占56%,BorrmannIV仅占1%。男性占62%,明显多于女性。病理分型腺癌占大多数,腺鳞癌及鳞癌仅见于少数病例。结论:15年来胃癌检出率逐渐下降,应重视胃癌的早期报警症状,提高胃镜检查率,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