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同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3169km^2,草原面积占91.7%。平均海拔3463.5m。年降水量309.8mm,年均相对湿度56%,年均气温6.3℃,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人口近8.09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79%),全县平均人口密度25.24人/km。。按《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于2003年7月对该县进行了人体包虫病现状调查。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包虫病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主体省份。全省行政区划辖省会西宁市、海东行署、黄南、果洛、玉树、海西、海北及海南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省总土地面积72万km2,六州占其96%以上面积,多属高原草甸草原,适于畜牧业发展,是我国五大畜牧业基地之一,载畜量两千多万头只,以养羊业为主。全省人口508万。西宁市和以农为主的海东行署位于东部,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4%左右,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以汉、回、土和撒拉族为主。牧业区为藏族和蒙古族聚居地,面积大、人口少,呈典型的地广人稀。青海境内群山…  相似文献   

3.
甘孜藏族牧民包虫病防治知识认知与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甘孜县达通玛区藏族牧民包虫病防治常识知晓情况,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计划。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该区4个乡随机抽查224人,对知识的知晓和正确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包虫病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仅49.6%,行为正确率平均46.8%。虽然随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知识的知晓率有统计学意义,但行为正确率并不随知识的知晓率增加而提高。结论 应当培训一支以当地乡村干部、医生(包括兽医)为主的包虫病防治常识的宣传队伍,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支付一定的运转经费,包虫病的健康教育可望收到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南部文县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0年在文县有黑热病流行的15个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黑热病基础知识、健康行为和居住环境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71.04%(211/297)受调查者不知道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79.80%(237/297)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黑热病的传播过程,78.10%(232/297)和35.35%(105/297)的受调查者未采取悬挂蚊帐和使用杀虫剂的防蛉措施。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基础知识了解很少,需根据流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加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
6.
青海省人体包虫病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1997~2001年在青海南部高原进行的人群两型包虫病感染的调查结果,得出当地人群感染包虫的主要风险因素。方法人群包虫感染情况采用Bu-ELISA、EM18-ELIB和B超、X线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风险因素调查。结果青海南部高原人群两型包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从事畜牧业生产职业、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文化水平低或缺乏、家庭养狗、对犬的崇拜造成野犬泛滥成灾、饮用不沽的地表水、不洗手或很少洗手的不良卫生习惯、年龄增长致接触虫卵机会增多、女性群体等。结论该地域人群包虫病严重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睢宁县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实现消除疟疾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随机抽取3个 镇, 每镇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调查15岁以上居民200人。采取统一的问卷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 查。结果 结果 调查对象对疟疾传播途径、 疟疾主要症状、 恶性疟直接威胁生命、 得了疟疾怎么办、 怎样预防疟疾的知晓率分 别为96.27%、 95.01%、 81.46%、 98.19%、 96.27%, 不同性别、 不同地区居民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不同年 龄组居民对各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结论 睢宁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较 高, 疟疾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淮安市淮安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情况,为推进疟疾消除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淮安区3个镇,每镇选择1个村、1所小学和1所初中,对其中18岁以上居民、 4~6年级小学生及初中生进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居民305人,中、小学生618人。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为89.97%,其中中、小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5.94%和9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为80.98%,低于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学生对“预防疟疾方法”知晓率最高(96.74%),“疟疾治疗药物”知晓率最低(68.93%);居民知晓率最高的是“疟疾传播途径”( 95.08%),最低的是“4·26疟疾宣传日”( 64.26%)。除“疟疾传播途径”和“预防疟疾方法”外(P均>0.05),学生和居民其余单项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人群疟防知识知晓率达到了相关要求,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小学生、女性居民及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贵州省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愿网络问卷方式调查2019-2020年参加贵州省艾滋病防治项目47所高校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73 073名青年学生参与网络调查,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0.5%;学生对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高于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x2=1 531.64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男生(OR=1.245,95%CI=1.203~1.288,P<0.05);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OR=0.684,95%CI=0.480~0.974)和专科生(OR=0.315,95%CI=0.221~0.450)知晓率较低(P<0.05);与贵阳市相比,黔南州(OR=0.514,95%CI=0.482~0.549)和铜仁市(OR=0.841,95%CI=0.791~0.894)学生的知晓率较低(P<0.05),毕节市(OR=2.379,95%CI=1.919~2.950)学生的知晓率较高(P<0.05).结论 在青年学生中仍需进一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性别和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薄弱知识点,着重对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状况、检测及治疗等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997~2001年在青海南部高原进行的人群两型包虫病感染的调查结果,得出当地人群感染包虫的主要风险因素。 方法 人群包虫感染情况采用Bu-ELISA、EM18-ELIB和B超、X线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风险因素调查。 结果 青海南部高原人群两型包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从事畜牧业生产职业、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文化水平低或缺乏、家庭养狗、对犬的崇拜造成野犬泛滥成灾、饮用不洁的地表水、不洗手或很少洗手的不良卫生习惯、年龄增长致接触虫卵机会增多、女性群体等。 结论 该地域人群包虫病严重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0-2010年青海省辖区内不同地形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状况,明确儿童棘球蚴病的地域分布。方法对青海省青南高原、祁连山地-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3类地形区的6~15岁儿童采用ELISA和B超进行棘球蚴病感染和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共B超调查20 730名儿童,总患病率为1.5%(320/20 730),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为1.0%(206/20 730),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6%(114/20 730);ELISA检测血清总阳性率为6.5%(1 024/15 762)。青南高原、祁连山地-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的血清阳性率和患病率分别为9.5%(707/7 453)和2.3%(269/11 618)、3.8%(289/7 544)和0.6%(50/8 275)、3.7%(28/765)和0.1%(1/837)。而青南高原儿童棘球蚴病的血清阳性率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地形区,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多房棘球蚴病仅在青南高原发现,患病率为1.0%(114/11 618);直线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平均海拔与儿童棘球蚴病血清阳性率(r=0.96,P<0.05,R2=0.93)和患病率(r=0.82,P<0.05,R2=0.67)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在青海省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疟疾非流行区疾控工作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应培训需求,为设置该类地区疾控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参加青海省全省疟疾培训的疾控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115人,其中85.21%(98/115)来自县级疾控中心。调查对象的整体知晓率情况为70.35%,但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对较差,分别为61.96%和48.99%。该结果在职称、所在科室分类、单位级别的结果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0.13~2.02,P均0.05)。经培训后的整体答题得分情况有所改善,平均79.20±15.16分,高于培训前平均70.34±1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监测响应知识知晓方面有显著提高(t=4.30、4.97,P均0.05)。80%的调查对象认为疟疾基本知识最需要培训。但培训需求在各组之间以及不同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61~3.11,P均0.05)。结论青海省各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疟疾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要在疟疾基础知识、疟疾治疗、疟疾监测与响应等方面加强培训,以提高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提要】 2006年7月在青海省治多县对1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检测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4.5%(42/933)、ELISA的阳性率为8.2%(76/931),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和临床表现判断)患病率为3.4%(33/979),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3.2%(31/979)和0.2%(2/979)。用剖检法检测高原鼠兔棘球蚴感染率为15.1%(14/93),其中1例病变脏器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石渠棘球蚴病。用ELISA检测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犬粪为6.2%(12/193),狼粪为35.7%(5/14)。认为治多县为多种棘球蚴病混合流行区。  相似文献   

14.
棘球蚴病防治环节较多,如何建立省级的棘球蚴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为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改变落后的现场防控局面,实现防控精准化,是近年来棘球蚴病高发地区的重要议题。本文介绍了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功能和特点。该平台的系统开发使青海省实现了筛查-确诊-治疗的信息化、流程化管理,便于对棘球蚴病相关的各类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管理、分析、展示和利用,为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及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寄生虫学方法进行了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了解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现状。结果表明,青海省家畜棘球蚴病的流行有升高的趋势,主要畜种绵羊和牦牛的平均感染率达50%以上。野生中间宿主动物感染率以青南高原为最高,祁连山地域的犬、狼等终末宿主动物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形区。青海省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循环链复杂,动物感染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棘球蚴病和棘球绦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青海省人体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点.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血清中抗包虫IgG抗体,确定感染率;用B超诊断技术行腹部包虫病筛查.结果 共调查6个县10个点5274人,查出包虫病病人95例,检出率为1.80%;检测血清3989人份,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2.01%(198/1649)和16.37%(383/2340),女性高于男性(χ2=14.78,P<0.01);包虫病感染率、检出率总体上以藏族[18.54%(446/2405)、2.54%(78/3070)]、牧民[24.97%(239/957)、4.78%(50/1046)]和60~<70岁年龄组[15.81%(34/215)、6.52%(18/276)]较高,地区分布以共和县[24.44%(240/982)、3.95%(41/1037)]和玉树县[20.59%(161/782)、2.99%(32/1070)]较高.结论 青海省包虫病在各调查点均有分布,病情以青南高原和环湖牧区最重.防治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广大牧业区,主要目标人群应针对女性、藏族和牧民.  相似文献   

18.
包虫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蚴和泡球蚴寄生于人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目前包虫病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本文就包虫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玉树地区为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混合流行区。本文结合玉树地区棘球蚴病的文献资料、2004-2010年4月15日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疫情资料和棘球蚴病防治项目有关数据等,对玉树地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及其传播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初步评估地震可导致该地区棘球蚴病传播因素加重,如导致牲畜死亡和无主犬的增多,卫生状况较差等,从而增加传播风险。建议对震区应采取具针对性的棘球蚴病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