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读《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时,参考王冰、杨上善、张介宾等历代医家关于此条经文的论述,获益匪浅,同时也疑惑重重。针对足太阳脉令人腰痛,三位医家就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王冰认为"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刺的是委中,杨上善认为"郄中,足太阳,刺金门",张介宾认为"郄中,委中也,一名血郄。太阳正经,昆仑也"。到底谁的论述更契合《内经》之旨,笔者对他们的论述一一进行论证考究后认为杨上善、张介宾的观点不符经义,同时于此提出个人见解,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凡刺之"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15次,其中《素问》出现4次,《灵枢》出现11次。凡,有凡是、一切之意。"凡刺之"后接的名词分别是"理""法""道""方""术""真""要""属""禁""害",这些条文论述的均是与针刺治疗密切相关的纲领提要性内容,散见于各篇之中。试对这些条文进行分类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逐一进行分析,探求其内涵,以揭示《黄帝内经》的刺法治疗思想,为针刺治疗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之讹字,而"惷"之动乱义在文献中则皆作"蠢"。"惷,乱也"之解释仅存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未见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讹混,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另外在现代大型字书辞书中也存在因对"憃""惷"辨识不清或未核对原文而导致的错误引文和虚假义项。综合考定仲景序中"憃若游魂"之"憃"为正字,义为愚蠢,后世多讹作"惷",或直接改作"蠢"。  相似文献   

5.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文字古奥,字多通借,且往往一字多义,一词多用,加之历代注说纷纭,故理解不易。笔者查阅文献,试对"脉"字的含义及用法加以总结探讨,以期对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及研究《内经》脉学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查历代医籍关于《玉龙歌》及对关元穴相关内容的记载,发现了千百年来《玉龙歌》中关元穴记载的失误。现行《玉龙歌》中"关元兼刺大敦穴"句中的关元穴实非任脉上的关元穴,应是经外奇穴阑门穴。其失误原因主要是由于字形相近而致误抄作"閣門"関门"蘭門"闗元"閉悶"。  相似文献   

8.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9.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1恢刺法释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对上句《灵枢》原文作一番解  相似文献   

10.
刺络泻血疗法理论在《黄帝内经》有完整记载。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经文,了解到构成刺络泻血疗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黄帝内经》162篇中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探讨《黄帝内经》刺络泻血理论基础,对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相似文献   

11.
燔针劫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燔针劫刺"是《灵枢·经筋》中记载的治疗经筋病的重要方法,而学界对于"燔针劫刺"一说的解释却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研究,认为《灵枢·经筋》中"燔针"当为针具之名,"劫刺"可能为"结刺"之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意为:医者在充分了解经筋结构、功能、病候等特点的基础上,以显露(病候)的经筋为准绳推断病位所在,再通过触诊其上的"结""聚"之所寻找出现疼痛或压痛等异常反应的筋结,然后使用"燔针"作为针刺工具对其进行针刺的一种治疗经筋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匮》乃"于蠹简中得"来,脱误难免。如《中风历节病》篇:"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一句,历代校注译释者均未对其文字或句读提出疑问,而是望文生义,或随文敷衍。虽部分医家或已看出语病,以意添字注之译之,但苦无佐证,似不能立。本文分别从文理和医理的角度,充分考证"浴"先因音近或形似而误作"如",进而在句读时误属下句而读作"如水伤心",致使后学者对经义难以索解。指出本句正确的句读应是"汗出入水中浴,水伤心",并提出了无可辩驳的本证——《金匮·水气病》篇:"黄汗……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太阳篇94条谓:“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将振慓,汗出而解。……”文中“脉阴阳俱停”,历代注家见解颇不一致。有作调匀解者,谓指六脉浮沉正常,如成无己、方有执、俞嘉言诸氏;有作停止解者,谓六脉停止沉伏,如程应旄、钱潢、《金鉴》诸家;日人丹波氏认为必是讹误,陆渊雷氏更对本条持全盘否定态度,径谓明是迷信脉法之人,凭空臆测,非仲景原文;亦有认为停字系微字之误,等等。  相似文献   

14.
"皆鬲偏枯"一词出自《素问·大奇论》。历代注家解释不一,主要是对"鬲"字强解难懂。通过考察《诸病源候论》等书,认为"鬲"字为"为"字之讹。"皆鬲偏枯"当为"皆为偏枯"。"皮(骨盾)"一词,见于《素问·长刺节论》。历代《内经》注家或解释为"皮腯",或解释为"皮(骨舌)",亦有认为是"皮髓"者,其分歧的关键主要是对"(骨盾)"字的注释不一。通过考证并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及《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后认为,"(骨盾)"字当读腾,音teng。"皮(骨盾)",指脐下皮肉坚(肥)厚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消环"一词,历代《内经》注家或尊王冰之注认为是"消散环周",或认为是"消渴"病证而环转自愈等,莫衷一是。经参阅《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素》等典籍校勘考证后认为,"消环"当为"消渴","环"乃"渴"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的论述,其中均有“输刺”,但其意各异,在针刺手法和配伍治病上不同。下面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对其异同略作辨析。1 “九刺”法11 含义:《灵枢经·官针》篇谓:“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荥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输(《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属于一种配穴法。12 临床应用121 荥输常法:《难经》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的输穴,又是它本经之原穴,亦即输穴、原穴是同一穴。《难经·六十六…  相似文献   

17.
赵玲  沈雪勇 《中国针灸》2021,(3):339-341,353
从简帛书《脉法》"于环二寸"中的"环"以及脉口、"经脉穴"、根结标本等经络理论追溯腕踝针的起源和依据。简帛书《脉法》"环"即腕踝部,腕踝针针刺部位恰好接近"环"部。脉口理论反映既诊断又治疗的脉诊方法,而腕踝针各针刺点亦与脉口的位置及主治病症相应。腕踝针针刺点与"经脉穴"的所在位置及主治比较接近,与根结理论中的"溜""注""下入"穴部位亦相接近。腕踝针的各针刺点分布于标本理论中的"本"部和五输穴的范围内。腕踝针的操作与刺浅层卫气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8.
王雪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22,37(1):14-16
历代注家关于《黄帝内经》"手少阴脉动者妊子"说有不同认识,通过分析认为,"手少阴脉"指手少阴心脉,其具体诊察部位在神门穴,"动甚"可释作脉搏搏动有力、滑利甚至是滑数,"妊子"即怀孕之义,故此说讲的是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象诊察妊娠的方法,而不是判断胎儿性别的方法;历代注家的得失表明,学习《内经》一定要具有历史的观念,尽量避免以今释古带来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的六个语词,或仅释其义,或兼校其文,总以祛疑解惑、阐明经义为旨归。其具体结论是:(1)“针除”犹言针砭,指的是采用针刺、砭弹的方法来治疗疾病;(2)“津泄”是同义复词,即渗泄、渗漏之义;(3)“嘶败”是同义复词,义谓“(声音)破散”,切不可据杨上善注语而删“败”字;(4)“敷”为“陈”字之形误,而“陈”则是“神”的借字,其义即“树木自然死亡”;(5)“其叶发”的“发”字通“废”,义同于“落”,今存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中的“落发”才是古医经的旧貌,学者或以《素问》“发”字为误,或以《黄帝内经太素》“落”字为注语误入正文,或疑《黄帝内经太素》“发”字为衍,皆不可从;(6)“哕”即呃逆,而其文很可能本作“噫哕”,指的是嗳气和呃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