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L"形切口切开复位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5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所有均为新近骨折,分成经皮组21例23足,"L"形切开组20例22足。记录术前准备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采用AOFAS评分,影像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宽度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经皮组术前准备时间、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29±4.69)个月,经皮组和切开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17.09±2.27)周vs(17.59±2.91)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88.82±5.97)vs(88.09±7.37),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患者的术后Bohler、Gissane角、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而宽度、距下关节面移位均显著减少,两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时间点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和距下关节面移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皮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固定均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前者在减轻患者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相对后者明显优越。  相似文献   

2.
王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02-1405
[目的]对比研究跟骨骨折在小切口和"L"型切口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6月间,本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71例,其中SandersⅡ型41例,Ⅲ型30例,分为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21例,B组SandersⅡ型20例,A、B组SandersⅢ型各15例。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撬拨复位,观察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螺钉固定;"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AO切口,直接复位距下关节面,植骨加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8~68个月),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AOFAS后足平均评分(88.3±7.6)分,高于B组(81.4±5.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小切口术后并发症为皮肤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恢复。"L"型切口术后6例出现深部感染,其中2例形成慢性跟骨骨髓炎,4例局部转移皮瓣后治愈。[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术后疗效优于"L型"切口,而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疗效与手术切口及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分为撬拨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解剖学相关指标和疗效(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结果患者术后1、3、6个月均成功进行了返院复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撬拨复位组均少于切开复位组(P 0. 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B?hler角与Gissane角显著上升、跟骨宽度显著下降(P 0. 05)。术后6个月Gissane角撬拨复位组高于切开复位组(P 0. 05)。末次随访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为81. 82%,切开复位组优良率为72. 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心螺钉脱出、皮肤浅表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发生情况撬拨复位组显著少于切开复位组(P 0. 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均佳,但是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5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3足,Ⅲ型25足,Ⅳ型10足。采用外侧入路重建跟骨距下关节面,术中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结果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优33足,良8足,一般7足,优良率85.4%。没有病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复位结果与功能有显著相关性,手术前后的Bo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治疗结果与骨折类型、复位质量、手术时机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L形切口解剖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6-08采用改良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钛板内固治疗的31例(35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比较手术前后跟骨高度、跟骨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4(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2~3.2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69~97(86.21±7.38)分,其中优14足,良18足,可3足,优良率91.4%。Maryland评分为60~94(85.26±7.73)分,其中优15足,良18足,可2足,优良率94.3%。结论改良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固定强度可靠,术后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恢复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施以早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足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移位及复杂的跟骨骨折仍需依靠手术治疗。但是术后伤口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使得手术方式及入路仍存争议。本文就传统撬拨复位技术、经典外侧延长切口以及外侧小切口做一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2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获得随访患者173例(195足)。其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44例,6例为双侧;标准外侧“L”形切口61例,9例为双侧;外侧小切口68例,7例为双侧。均为新鲜跟骨闭合性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95例,Ⅲ型78例。患者年龄22~62岁,平均43岁。比较三组治疗期间的各项参数指标。结果:所有入组患者随访12~70个月,平均39个月。末次随访时,“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B?hler角和Gissane角显著大于撬拨组(Q<0.05),而“L”形切口组与小切口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Q>0.05)。撬拨组伤口未出现感染,“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伤口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5.33%。撬拨组、“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7±8.18)min、(83±12.83)min、(61±9.97)min,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撬拨组与小切口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36±0.61)d和(10.87±2.72)d,而“L”形切口组相对较长[(17.60±4.56)d],与前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内固定材料费用上,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撬拨组(1780.32±40.21)元,“L”形切口组(33060.49±72.73)元,小切口组(21451.83±745.91)元。撬拨组、“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03.68±6.20)h、(257.73±11.80)h、(176.40±9.19)h,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斯氏针等工具按顺序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内翻角、Bl魻hler角、Gissane角、跟距关节面7个参数改良跟骨骨折SandersⅡ~Ⅳ型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9月至2019年1月跟骨骨折SandersⅡ~Ⅳ型损伤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69足,其中,对照组34足,改良组35足,均采取外侧"L"型切口,改良组按照参数顺序先后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内翻角、Bl魻hler角、Gissane角、跟距关节面,参照组利用骨膜剥离器撬拨、围绕跟距关节面复位,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口感染情况、术后3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改良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大幅缩短,功能评分明显提升,出血量小,平均拆线时间及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良术式安全、可靠、高效,术后功能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7例,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闭合组(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n=20例)和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n=17例)。两组患者记录外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Bohler角和Gissane角等观察指标,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随访23.4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及影像学结果。统计分析得到外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等闭合组明显优于切开组(P0.05),而两组患者临床功能Maryland足部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和Gissane角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切口并发症轻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影响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撬拨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随访了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撬拨治疗的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7例共29个跟骨,随访7~60个月,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结果]评分结果:53~100分,平均87.2分,结果优良。Sanders Ⅲ、Ⅳ型骨折功能结果较Ⅱ型骨折差。[结论]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只要注意无创操作,延长的外侧L形切口并不增加感染风险。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的质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及切口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早期手术切口的并发症。方法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入路对50例5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按Essex-Lopresti进行骨折分类,舌型骨折30足,关节压缩型骨折27足。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对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5~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均获得满意恢复,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31足,良20足,可6足,优良率89.5%。术后早期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共10例,占总病例数17.5%。结论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仍难以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37足)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临床资料。其中,19例(20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钢板组),16例(17足)行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Gissane角、B?hler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跟骨Gissane角及B?hler角,以及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术后钢板组1足发生切口皮肤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钢板组愈合时间为(2.65±0.71)个月,克氏针组为(2.24±1.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253);末次随访时跟骨Gissane角、B?hler角均恢复正常,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足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功能评价:优32例,良4例,可4例.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和AOFAS评分比较:术后3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恢复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具有微创、易于取出、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小切口联合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8—2015-10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联合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10例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观察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变,并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观察术后足部功能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5~24(16.1±5.6)个月随访。均已经获骨性愈合并行内固定取出手术治疗。跟骨Bohler角由术前(9.6±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5.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1,P0.001);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87.6±9.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126.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1,P0.001)。末次随访疗效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优9例,良1例。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联合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丰富了跟骨骨折微创治疗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采用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的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其中Sanders Ⅱ型骨折26例(A组),Sanders Ⅲ型骨折24例(B组)。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5~7)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Bohler角为(30.8±3.2)°,Gissane角为(123.4±6.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组Bohler角为(29.9±3.5)°,Gissane角为(119.9±7.2)°,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组足部功能AOFAS评分为(88.5±8.6)分,其中优16例,良8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B组足部功能AOFAS评分为(89.4±9.1)分,其中优15例,良8例,可1例。结论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稳定可靠、术后切口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撬拨复位结合磷酸钙陶瓷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3月,采用切开撬拨复位斯氏针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陶瓷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32例38足,手术前后评价跟骨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的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6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足背外侧麻痛感,3例斯氏针松动脱出。术前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分别为(14.3±5.2)°、(105.3±8.6)°、(39.6±3.4)mm,术后分别为(32.8±3.5)°、(123.2±6.5)°、(32.4±1.6)mm,经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7.5%。结论切开撬拨复位结合磷酸钙陶瓷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仍可作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08-1513
[目的]评估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20例(20足),女3例(3足);年龄18~70岁,平均38.4岁。左侧14足,右侧9足;开放性骨折2例(2足),闭合性骨折21例(21足)。根据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髓炎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4周。末次随访时患者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9.35±1.67)°和(121.83±4.45)°,与术前的(15.17±4.39)°和(100.57±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0,P0.001;t=12.396,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58~100分,平均86.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20/23)。1例SandersⅢ型骨折术后6周复位丢失,6个月后并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最适宜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Ⅲ型骨折若移位的骨折块比较大,且术者能充分领悟骨折的移位机制和三维空间位置,通过撬拨也能够较好的实现复位,方法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王亮  叶如卿  王猛 《中国骨伤》2019,32(4):314-320
目的:比较单纯撬拨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与小切口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8例(98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撬拨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术组(A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2.6±6.7)岁;SandersⅡ-Ⅲ型30例,SandersⅣ型20例。小切口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组(B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31.9±7.2)岁;SandersⅡ-Ⅲ型28例,SandersⅣ型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B觟hler角、Gissane角及AOFAS评分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4.6±6.3)个月。术后两组B觟hler角、Gissane角及AOFAS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对于SandersⅡ-Ⅲ型患者,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B觟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SandersⅣ型患者,B组术后1个月、1年时B觟hler角[(35.40±1.85)°、(35.15±1.90)°]和Gissane角[(127.80±5.49)°、(127.00±3.06)°]高于A组B觟hler角[(27.85±3.42)°、(27.25±1.80)°]和Gissane角[(118.00±4.13)°、(117.50±5.04)°](P0.05);两组术后1个月、1年时B觟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提高(P0.05); B组术后1年AOFAS评分91.00±5.46高于A组84.50±4.64(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中度跟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但对于SandersⅣ型重度跟骨骨折,与撬拨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小切口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复位和可靠固定,改善患足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1—2015-06采用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57例。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足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12~20)个月。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良好,且较术前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91.3%。结论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01年1月~2007年6月,采用骨折撬拨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和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1例(45足).其中空心钉内固定12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3足.结果 本组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优15足,良24足,中4足,差2足,优良享为86.7%.结论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4-1278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经皮复位困难的辅助行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常规组30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以及VAS和AOFAS评分,影像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微创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而常规组有7例发生手术切口皮缘坏死,经相应处理后愈合。随访12个月以上,微创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而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B?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结合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