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作用的时效关系是指针剌作用或针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中风病患者针刺疗效因素很多,除与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有关外,时间因素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早期针刺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合理地缩短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延长疗程能提高并巩固疗效,长时间留针可以累积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针剌治疗中风的时效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现将相关研究情况予以更新、补充,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针刺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均应以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为主要依据,但在此之前没有人对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更无人系统研究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刺改善小气道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63例经肺功能检测为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针刺2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三组病人小气道功能均有改善,针刺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多项检测指标中,针后40分钟、60分钟疗效优于20分钟(P<0.005),而40分钟与60分钟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05)。提示针刺对小气道功能有调节作用,其疗效与针刺时间久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出血大鼠的时效关系及其主要机制。[方法]采用二次二步注血法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不同时间介入的针刺治疗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的脑细胞内Ca2 浓度、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结果]各针刺组的各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针刺组之间比较表明,3h针刺组与9h针刺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24h、48h针刺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4h针刺组与48h针刺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早期针刺治疗的保护作用更强,提示临床治疗脑出血越早针刺效果越好。其主要机制包括:针刺治疗可以降低细胞内Ca2 的浓度,提高SOD的活力,减少MDA的生成,并且抑制海马组织中EAA的神经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
6.
针刺肺俞穴改善肺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针刺肺俞穴,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针刺肺俞穴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在留针20分钟时可见针刺效应,40分钟时针刺效应最明显,60分钟时针刺效应有所降低。提示不同留针时间对肺功能的改善效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中风病时效关系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病中 ,有关治疗时机选择、行留针时间、治疗间隔时间及疗程等时间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并就时效关系研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白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3):148-148
1996年以来,本人共治疗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瘫278例,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与开始针刺治疗的时机有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78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周围性神经面瘫,男148例,女130例;年龄5—78岁;病程半日一6个月。175例于发病半日~2周开始针刺治疗,其中97例未服用强的松,78例一开始服用;58例于发病2—4周开始针刺治疗,其中40例已或曾服用强的松;45例于发病l~6个月开始针刺治疗,其中32例曾服用强的松。所有病人中,187例有受风寒史,91例无明显诱因;194例有或曾有患侧耳后痛。 相似文献
9.
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效关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Bell′s麻痹)开始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78例面神经炎所致Bell′s麻醉的病人,按开始针刺治疗的时间分为3组:发病2周内开始针刺治疗175例,2^ -4周开始针刺治疗97例,1^ -6个月开始针刺治疗45例。每组病人均根据病程分期治疗。结果:病程2周内开始针刺治疗痊愈率最高(77.2%),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而且早期针刺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结论:早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针灸临床杂志》2015,(9)
目的:对比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究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3组,各组均采用相同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分别留针15 min、30 min、45 min,10次为一疗程。观察指标包括: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重复改良版Schober、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疼痛积分均显著减低(P0.01)、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功能障碍程度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疼痛症状及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显著,但尚不能说明留针时间影响疗效,而在趋势上,留针30 min组和45 min组均优于留针15 min组,当前结果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缺血性卒中探讨针刺时效关系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效应的产生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针刺效应与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针刺时效关系.开展针刺时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针刺的留针时间、频率、疗程长短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临床效果、促进针刺的现代化及标准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以缺血性卒中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效关系,为今后研究针刺时效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刺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0例已确诊Ⅱ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针刺内关穴治疗,分别观察针刺2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对其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检测短时心率变异诸项指标,结果3组不同针刺时间均能改善各项指标,针刺前后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组组间疗效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的时效关系,确定针刺治疗脑出血介入的最佳时间。方法:3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60例,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按针刺介入时间分为发病24小时针刺组、72小时针刺组、1周针刺组及2周针刺组,每组均60例。结果: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之间比较,本项指标改善程度随针刺介入的时间先后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发病后24小时针刺组疗效最为显著。结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越显著。故脑出血后应尽早应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血流量改善程度的时效关系,确定针刺治疗脑出血介入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针刺介入时间分别为发病24 h、72 h、1星期和2星期。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量脑血流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相应的动脉指数)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介入时间越早,对脑血流量改善程度越显著,提示在脑出血早期即应给予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肠肽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生长抑素(SS)、神经降压素(NT)几种脑肠肽与针刺镇痛相关的研究进展。指出参与镇痛的脑肠肽在针刺镇痛中如何定量定位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针刺深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深度与疗效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近年来从临床上和试验上都有研究,同一疾病针刺相同穴位不同深度的疗效有差异,不同疾病针刺相同穴位的不同深度疗效也不尽相同,以及以针刺深度不同为基础的皮肤针、腕踝针、浮针、芒针等都有各自的疗效特点。其疗效存在差异的原因推测可能为针刺不同组织结构引起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