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宁  马珍珍  王秋月  王婷  袁佳烨  杨军令  李川 《中草药》2024,55(6):1812-1838
有毒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药在使用有毒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毒性的认识,并通过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对证用药、剂量与疗程控制等方式保障其安全使用。吴茱萸是临床常用“小毒”中药,一方面,吴茱萸的药效作用明确,既是治疗肝寒气滞诸痛的主药,又是治疗脾胃阳虚、五更泄泻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心脏保护等作用;另一方面,吴茱萸具有潜在的毒性,古代多部经典医书中对其有“小毒”的描述,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肝毒性。为保障吴茱萸的临床安全使用,需要对吴茱萸的毒性相关研究和减毒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吴茱萸的现代药物科学研究为中心,对吴茱萸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毒理研究、药代特征进行系统阐述,结合已有配伍研究对吴茱萸的后续减毒配伍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毒性作用明确、毒性物质明确、减毒配伍物质和机制明确的目标,明确临床安全用药的技术条件,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由此扩大中医的用药范围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乌头类中药毒性及现代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帅  李妍  李卫飞  许金凯  李飞  杜红 《中草药》2016,47(22):4095-4102
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有毒中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所含主要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同时也是其毒性成分。由于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临床治疗窗较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和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限制其广泛应用。研究炮制或配伍对乌头急性毒性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毒性产生的机制,对于进一步开发乌头新型制剂、指导临床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乌头类中药及其安全性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乌头类中药毒性成分、急性毒性及与毒性相关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使用乌头类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析附子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限量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附子炮制减毒方式不同,药效有异,但存在炮制过度现象;合理配伍可减毒增效;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但有实验表明合煎比先煎附子获得的减毒效果更显著;降低剂量可以保证附子的使用安全,但量效之间需要平衡。结论:附子减毒的目的是保证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但应注意存效和增效。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在中国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疗效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验证。方剂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通过合理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是中药安全、有效使用的主要方法,然而其机制并不明确。因此,采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技术,对中药配伍减毒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关于中药配伍减毒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降低体内毒性药物浓度,改变毒性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保护人体各系统功能等方面。作者拟对方剂配伍减毒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脾虚状态下乌头炮制减毒药效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虚讧状态下乌头属药用植物炮制减毒对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喂食肥甘生冷食物造成脾失健运的虚证模型。观察虚证状态下药物炮制减毒后对药效的影响。结果在给予相同剂量的前提下,药物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明显,与炮制后化学成分变化密切相关,而在毒性降低的同时,药效没有降低。结论脾虚状态下乌头属植物经过炮制后镇痛作用没有降低,有的药品经过炮制后镇痛作用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6.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的作用 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加热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是指利用加热破坏毒性成分或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如乌头、马钱子的减毒),利用加热炮制使毒性蛋白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苍耳子等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火制后其毒性蛋白会变性而减毒)。水处理毒性成分,对某些水溶性毒性成分,如朱砂、雄黄等,使毒性降低或减少,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注意用药个体之间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总结解毒方法包括慎用验方、单方及偏方、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配伍减毒、炮制减毒等.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减毒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  相似文献   

8.
毒性中药的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岳全书—类经》对中药之毒有云 :“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中国药典》收载各类毒性中药约 10 0种以上。对于毒性中药的炮制 ,古代典籍有许多详细的记载 ,现代也进行了不少研究。通过炮制而降低药物毒性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 ,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传统炮制毒性中药的方法有水泡、米炒、醋炙、烘焙、制霜、复制法等。现结合现代研究介绍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1 水处理1.1 溶解减毒有些毒性成分可溶于水。利用此特性 ,使有毒成分溶出 ,降低含量而解毒。如附子、乌头等经过长时间的漂洗可使生物碱大量流失 ,毒性大大降低。据实…  相似文献   

9.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和机制。[方法]对中药炮制各种减毒方法如清炒法、加辅料法、加热法等进行具体方法和机制的探讨,以达到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结果]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有效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结论]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能够有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川乌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药用历史悠久,药用价值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高血压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川乌作为一味著名有毒中药,其主要药效和毒性成分皆为生物碱类成分,在发挥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效同时,也可导致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因此,临床使用时常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与白芍、防己等药味配伍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对"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的认知有了新的认识,发现部分与川乌相反的中药配伍使用后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甚至表现出相反相成的作用。该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川乌的相关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配伍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化学成分与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及毒性的关系进行描绘,以期为川乌进一步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附子药用历史悠久,药效显著,素有"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之称.但其生品毒性大,须炮制入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附子炮制方法众多,古有炮、烧、炙、炒、煨等,今有干热烘制、高压蒸制、微波炮制等,各法去毒存性效果不一.本文通过分析附子炮制典籍及现代研究,从古代附子炮制工艺、现代附子炮制工艺、炮制减毒原理以及各炮制方法比较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附子毒性研究的文献可看,附子毒性研究以毒性成分、毒性作用及减毒方法方面的报道为多。附子化学成分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是附子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临床应用附子时,能够通过在品种、采收上注意、剂量上谨慎、炮制应规范、辨证上准确、配伍上得当、煎煮时间上得当等减毒方法,减轻附子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何首乌制剂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与成因分析,为从制备工艺影响毒性表达的角度开展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含何首乌制剂的化学成分、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制备工艺、不良反应及其毒副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成因分析。从成分方面,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卵磷脂、蒽醌类、鞣质、微量元素等成分,二苯乙烯苷及蒽醌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提出何首乌毒性的可能物质基础;从炮制方面,炮制工艺影响何首乌的成分组成,何首乌炮制前后的血药含量图谱有显著不同,致大鼠肝物质代谢途径的作用机制不同。从剂量、用法等方面,长期大量摄入何首乌可致可逆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在复方配伍方面,不同配伍是否会造成何首乌不良反应尚未达成共识。何首乌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提示,其对肝脏有不可忽视的毒副作用,现代制备工艺可能也是其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但其发生肝毒性的规律特点、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均尚不清楚。在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其炮制减毒机制方面研究基础上,应积极探索药学制备工艺对何首乌肝毒性的影响;在加强何首乌制剂安全性评价基础上,积极开展药学制备、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对肝毒性的影响;探索临床合理用药模式,尽量避免患者因服用何首乌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附子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但附子毒性较大,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其毒理学机制主要是影响电压依从性Na+通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改变、促进脂质的过氧化和心脏、肝或者其他组织的细胞凋亡.附子主要通过配伍、炮制等方式降低毒性,除传统的炮制方法外,许多现代新的炮制工艺的出现,能更好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减少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该文通过有关附子毒性的报道,并结合作者的实验研究,对附子的毒性特点、作用机制及减毒方法等予以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8.
解读中药炮制的机制是中药炮制引领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是探讨中药炮制增效、减毒、改变用药目的的机制。过去20年来,研究者们在现代系统生物学体系下对中药炮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炮制引起的药性、药效的变化,常常使用到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谱效相关技术、生物光子辐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未能真正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内涵。随着系统生物学平台的引进,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在整体性上凸显优势。该文聚焦20年来现代系统生物体系下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局限性以及优势,指出整合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可重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为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查找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将毒性药物的炮制归纳为净制、水制、加热和辅料制去毒,应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合理配伍等。结果:毒性中药炮制要科学规范,辨证要准确,应用要合理。结论:在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时要对毒性中药的炮制、辨证、对症、配伍等加强监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及炮制减毒原理。方法:选取草乌、山慈菇、白花曼陀罗以及吕宋果为研究对象,各称取100g,将每种中药分为两份,每份50g,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药进行炮制减毒,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两组中药的毒性大小。结果:经过炮制减毒后,研究组中药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炮制减毒法能够有效降低中药中各类毒性成分含量,提高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