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灸对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科诊治的2例低位脑干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入院后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造影(VFSS)检查,明确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结果:分别给予2例吞咽障碍患者导管球囊扩张术5次、10次,常规吞咽手法、针刺,治疗后患者可独立进食。行吞咽造影检查,2例患者环咽肌均开放,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WST评分和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ST评分和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试验组采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温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视频吞咽造影(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扩张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SSA评分、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扩张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球囊导管扩张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与常温球囊扩张治疗相比,冷热交替球囊扩张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启闭利咽"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干预前后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环咽肌开放情况和误吸情况、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评分、咽通过时间、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疗程结束时评定患者进食水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9.7%(2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分级和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均明显改善,误吸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FSS评分明显增加,吞咽通过时间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生理/认知维度、工作/学习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状况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可显著改善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吞咽障碍恢复时间,降低误吸率,改善进食水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舌三针和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接受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吞咽相关肌肉电刺激,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94%(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联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将63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才藤荣一7级评价法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为1~10 d,A2为11~20 d,A3为21~40 d)、选穴配伍(B因素,B1为项穴,B2为项穴+舌咽穴,B3为项穴+舌咽穴+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为浅刺,C2为中刺,C3为深刺)、疗程(D因素,D1为治疗2个疗程,D2为4个疗程,D3为6个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 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直观分析)为A1(或A2)B3C3D2,即在病程20 d内,选用颈项部、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选穴,采用深刺法,治疗4个疗程能取得最好的效果。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或A2优于A3(P0.05),C3优于C2、C1(P0.05),C2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病程1~20 d内(A1或A2),采用项部穴(B1)为主,或结合舌咽穴(B2),或配合辨证取穴(B3),行深刺法(C3),治疗4~6个疗程(D3),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4周或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等级及吞咽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联合组FOI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摄入状况,提高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56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钡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临床评定标准(SSA)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 29%(25/28),对照组为71. 43%(2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VFSS、SSA、SAS、SD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舌咽针刺法治疗,B组采用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浅刺治疗,C组采用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深刺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2.0%,B组为84.0%,C组为95.0%。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B组为14.0%,C组为19.0%。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Sun XR  Fan GQ  Dai XZ 《中国针灸》2011,31(10):879-882
目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63例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洼田饮水试验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1~10天,A2:11~20天,A3:21~40天),选穴配伍(B因素:B1:项部穴,B2:项部穴十舌咽部穴,B3:项部穴十舌咽部穴十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浅刺,C2:中刺,C3:深刺),疗程(D因素:D1:2疗程,D2:4疗程,D3:6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正交设计法的直观分析显示,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为A1(或A2)、B3、C3、D3,即在病程20天内,选用项部穴、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采用深刺法,治疗6个疗程,对洼田饮水试验起最佳改善作用.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说明针刺时机与针刺深度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显著.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A2显著优于A3(P<0.001),A1与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显著优于C2、C1 (P<0.001,P<0.01),C2显著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对于所考察的4因素3水平而言,在病程1~20天内,采用项部穴为主,或结合舌咽部穴,或配合辨证取穴,行深刺法,治疗4~6个疗程,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每星期3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各指标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VFSS显示,半流质食物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优于常规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真方白丸子汤加减口服或鼻饲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洼田饮水实验和数字化吞咽造影(VFSS)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实验和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洼田饮水实验和VFSS评分均劣于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 00%,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疗效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冷刺激治疗脑干损伤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冷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及吞咽3 mL水时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参数和咽部收缩参数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吞咽3 mL水时UES压力参数和咽部收缩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吞咽3 mL水时UES残余压高于且咽部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咽部收缩峰值、咽部收缩速率低于对照组(P0.05),UES松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78.4%,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冷刺激治疗脑干损伤吞咽障碍可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咽部收缩速率,增加咽部收缩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针刺廉泉穴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A组、针刺B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刺A组采用针刺廉泉穴治疗;针刺B组采用针刺合谷、内关穴治疗;康复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吞咽功能进行评分,比较各组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VFSS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针刺A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针刺A组肺炎发生率低于针刺B组、康复组[3.3%(2/60)vs 6.7%(4/60)、8.3%(5/60),均P0.05];针刺A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95.0%(57/60)vs 81.7%(49/60)、75.0%(45/60),均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廉泉穴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化瘀通气汤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有效率为52.2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共65例,对照组用针刺疗法,观察组用针刺疗法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3.16±0.88)分、VFSS评分(7.64±1.88)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7.48±1.92)分、VFSS评分(4.35±1.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3.84%、对照组7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40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A),补肺益寿合剂组(B),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组(C),匹多莫德组(D),对比4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比较,A、B、C组高于D组(P0.05),A、B、C 3组之间比较,C组优于A、B组(P0.05);4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组间比较,C组优于A、B组(P0.05)。感染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组间比较,A、C组优于B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证)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及单纯穴位贴敷或单纯补肺益寿合剂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障碍治疗仪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次后利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比较临床疗效。结果:VFSS评分2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观察组为91.43%,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芪参益气浸膏动员内皮祖细胞促进大鼠梗死心肌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浸膏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促进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形成,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假手术组(B)、AMI组(C);芪参益气浸膏治疗AMI组(D)。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孤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_(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A、B、C组(P0.05),C组高于A、B组(P0.05),A、B组间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D组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A、B、C组(P0.05),A、B、C组间依次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仅D组14天时EPCs仍维持较高水平。②D组梗死及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明显多于C组(分别P0.05)。③D组梗死面积小于C组(P0.05)。结论:①芪参益气浸膏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梗死后大鼠应用芪参益气浸膏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