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孙桂琴 《吉林医学》2014,(36):8215-82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胃镜发现的胃固有肌层肿瘤13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通过术前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FR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于1~2周出院,2个月复查胃镜均提示创面愈合良好,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EFR患者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胃间质瘤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发展,内镜下微创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内镜治疗中发生的穿孔一般通过内镜得到修补,使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成为可能。为进一步促进内镜全层切除术应用,本文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 方法 42例直径大于2.0cm胃固有肌层间质瘤,22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2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切除标本行CD34、CD117、Dog-1、S-100、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2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2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操作时间60-155min,平均90±17min,完整切除率为100%,住院时间4-10d,平均6±1.8d,未出现并发症;20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操作时间50-210 min,平均95±21min,中转开腹手术1例,完整切除率为95%,住院时间4-12d,平均7.3±1.7d,术后出现胃轻瘫1例。两组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无复发病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42例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的间质瘤中有6例为平滑肌瘤(SMA阳性表达),其余36例为间质瘤。 结论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可通过内镜全层切除术完整切除,可以代替部分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梁锋 《当代医学》2021,27(31):53-55
目的 探究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胃固有肌层肿瘤病人53例,其中31例行EFR治疗(EFR组),12例行开腹手术(开腹手术组),1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3组病人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转移率。结果:3组病人在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两比较显示EFR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EFR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组(P<0.05和P<0.01),开腹手术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1)。术后3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安全有效,术后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非  凌安生  伍平 《安徽医学》2020,41(1):69-71
目的研究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EFR治疗起源于胃底的GIST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病理直径及病理性质,计算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及缝合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72 h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均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病理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 23±0. 76) cm,平均手术时间为(62. 07±15. 28) min,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 00%,钛夹缝合率为100. 00%,术中及术后72 h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安全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德宇  刘冰熔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77-1979
目的评估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FTR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较大GIST(长径>2 cm)病例临床资料,按肿瘤长径把患者分为2~3 cm组(34例)和>3 cm组(25例),评价EFTR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FTR手术全部成功。对于>3 cm的GIST,EFTR手术时间更长,缝合时间更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长,使用钛夹更多(均P<0.05)。术后,2~3 cm组有5例(14.7%)发热,>3 cm组有5例(20.0%)发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平均随访(12.0±1.8)个月。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或腹腔脓肿。未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未发现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采用EFTR治疗直径较大的(>2 cm)GIST临床效果较好。随着GIST瘤体的增大,切除所需要花费的手术时间及钛夹数增多,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但术后并发症并未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剔除术(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34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ESE治疗.结果 34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交界6例.32例经一次ESE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转外科开腹切除.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0 cm.病变位于胃体、胃底的28例均为间质瘤,胃底与贲门交界处2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手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术后随访32例,时间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ESE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并能提供准确的病理资料,具有创伤小、肿瘤一次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佳园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18,40(3):269-272,29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行ESE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ESE后的病理诊断、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整块切除58例(98.3%),1例转为外科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5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并发胃穿孔7例,均经钛夹封闭创面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在后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肿瘤和肿瘤复发。术中并发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肿瘤直径、病变深度、患者年龄(P<0.05或0.01)。结论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ESE治疗安全、有效。病变直径较大、病变部位深、年龄大的患者,并发胃穿孔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评价手术对瘤体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50例,其中男9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灶大多位于胃底,约为185例,胃体42例,胃窦10例,贲门12例,平均手术时间(59.8±35.6) min,平均使用钛夹9枚。病理显示239例梭形细胞肿瘤,4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随访3~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umor originating from mesenchymal tissue.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is surgical operation or ther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胃间质瘤(GST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来源位置选择不同的内镜切除方法:(1)定位:氩气刀在EUS内镜超声扫描确定的病变周围5mm位置行环形定位;(2)注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于黏膜下注适量的水;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不行注水处理;(3)切除: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采用透明帽法行黏膜切除;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纵行切开肿瘤表面,再根据病变直径运用不同的办法切除;(4)创面充分止血、缝合创面。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30例均成功切除病灶,病灶位于胃底5例,胃窦15例,胃体10例,病变平均直径为(10±3.1)mm,病理结果证实胃间质瘤27例,平滑肌瘤3例。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 年4 月至2016 年12 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 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 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5(1.0~6.0) cm vs. 1.3(0.5~2.0) cm,P=0.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5(11.0~163.0) min vs. 19.5(6.0~56.0) min, P=0.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5(1.0~11.0) min vs. 8.0(2.0~33.0) min, P=0.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14.0~167.0) min vs. 31.5(10.0~88.0) min,P=0.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9% vs. 85.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7% 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 例,纵隔气肿1 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 例,间质瘤14 例。STER组6 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ESE组4 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0~2.0 cm,核分裂像(6~8)个/50 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5 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治疗的12例经CT及超声内镜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并接受STE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过程,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病灶位于食管,1例病灶位于贲门.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其中11例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因病灶粘连明显,手术难度大,剥离出血多,耗时长,为保证病人安全仅部分切除肿物.病灶长径0.8~5.0 cm,平均2.2 cm,从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240 min,平均107 min.术中1例发生皮下及纵隔气肿、气腹,全组病例均无出血、黏膜层破、气胸等并发症.全组均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1例追加外科手术.11例患者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提示为平滑肌瘤,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1例患者出院后1~3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1例失访.结论 STER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的一种微创、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一次性大块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其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引进国内之后,内镜切除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ESD作为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治疗得到了认可?本文对内镜切除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ESD?隧道内镜技术?内镜全层切除技术及其对应的缝合技术,并总结和展望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