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93-95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而试验组采用全麻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拔管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瑞芬太尼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苏醒及拔管时间缩短,疼痛、躁动发生率减少(P0.05);试验组生命体征较对照组更为稳定(P0.05)。结论全麻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用药少,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在老年高危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 例初次行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高危病人,随机等比分为A 组( 椎旁神经联合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 0.45%罗
哌卡因) 与B 组(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 各35 例; 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两组病人神经
阻滞后10~ 30 min 感觉运动功能给予评分并对术中芬太尼使用量进行比较。结果: A 组病人在切皮时和阻滞后
10 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阻滞前变化不显著( P>0.05) ,而B 组则变化较为显著( P<0.05) ; 与B 组比较,A 组
HR、SBP、DBP 最大变化率减低( P<0.05) ; A 组在阻滞后10 min、15 min、20 min 感觉评分≤2 分的比例高于B 组
( P<0.05) ,运动评分≤2 的比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A、B 两组术中芬太尼使用量比较珋x±s,A 组低于B
组( P<0.05) 。结论: 椎旁神经联合腰骶丛阻滞用于老年病人髋关节置换术镇痛、镇静完善,术中血流动力学平
稳,静脉辅助阿片类用量减少,是老年高危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术中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肥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肥胖高龄患者57例,随机分为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记录2组手术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15、20、25、30 min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并在各时间点对其进行感觉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切皮时A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阻滞后10、15、20 min A组的感觉评分≤2分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 椎旁阻滞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用于肥胖高龄患者髓关节置换术起效快、镇痛完全、肌松充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安小凤  方良勤  吴丹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2):186-188,3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术式一致,观察组麻醉方式采用超声引导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将其中行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单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皮时、缝合切口时、入麻醉苏醒室30分钟时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及第48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阿片类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12.68±3.08)μg vs(38.25±8.69)μg,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效果更好,可有效缓解疼痛,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连续性腰丛阻滞在髋关节术后镇痛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术后连续性腰丛阻滞在髋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组 1以0 .2 %罗哌卡因连续性腰丛阻滞 ,速度 8ml/h ,组 2术后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 ,每次间隔 10分钟 ,单次剂量 0 .5mg。结果 :连续性腰丛阻滞组吗啡消耗量明显减少 (P <0 .0 1)。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发生率降低 (P <0 .0 5 )。结论 :连续性腰丛阻滞可明显减少吗啡量 ,降低副作用 ,适合髋关节手术后镇痛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行全息关节置换手术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观察组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分别于术后6、12、24 h进行疼痛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术区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连续腰丛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 2017 年11 月雅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8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 究组,每组24 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法,研究组采用连续腰丛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髋关节活动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 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 6 和12 个月的AKS 和VAS 评分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3、6 和 12 个月的AKS 评分较对照组高,而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研究组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及内旋等 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连续腰从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价值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9月在我院择期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年龄60~79岁,ASAⅠ~Ⅱ级,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3分,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E组)和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C组)。于术前1 d(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5天(T2)采用国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协作组(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ISPOCD)推荐的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T0时两组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在T1时E组11.11%、C组33.33%;在T2时E组6.67%、C组22.22%, T1、T2时,E组POCD的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1,P=0.04)。结论依达拉奉预处理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POCD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接受全身麻醉,B组6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aO2)、CD4+、CD8+、CD4+/CD8+及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后30 min的HR、MAP、Sa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有差异(P &l...  相似文献   

15.
王金伙  陶强  康逸群  姚娜  柳彤  陈永权  郭建荣 《西部医学》2022,34(8):1147-1151+1156
目的 观察目标导向液体疗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患者循环状态、免疫炎性反应和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择期行单侧THA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限制性液体治疗组(R组)、开放性液体治疗组(L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1 h(T2)、术毕即刻(T3)、出复苏室(PACU)(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乳酸(Lac)值;于术前1 d(T0),术后1(T5)、3(T6)、7 d(T7)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及脑损伤相关蛋白浓度,并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G组液体总入量及晶、胶体量高于R组,低于L组(P<0.05)。T2、T3时,G组患者MAP高于R和L组(P<0.05);T2、T3、T4时,G组患者Lac值低于R和L组(P<0.05);T5、T6、T7时,G组血清中TNF-α、IL-1β、IL-6、S-100β、tau蛋白浓度低于R和L组,MMSE评分高于R和L组(P<0.05)。结论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维持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循环稳定,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和降低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具有更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状况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4年6月— 2018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髋关节置换的大于65岁患者。术前应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估患者营养状态。依据意识模糊评估法诊断谵妄。观察记录患者是否发生POD直至出院。使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基于MNA-SF的3级分层,以评估营养状态在POD中的作用。结果 纳入的276例患者中,52例营养不良,123例有营养不良风险,101例营养良好。POD发生率分别是48.08%、36.59%和12.87%。随着营养状态变差,POD发生率越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更有可能发生POD[OlR=2.42(95% CI:1.29,4.53);OlR=2.98(95% CI:1.43,6.19)]。结论 营养不良是老年髋关节置换PO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tudies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However, the diagnosis of POCD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as no specific biomarkers have been classifi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differences in serum protein composition between POCD and Non-POCD patients, identify potential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POCD,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POCD.
Methods  Sixty-eight elderly patients (age ≥65 years) received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arthroplasty surgeries. One day before and seven days after the surgery, these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a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nd venous blood sample collecti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Z test score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OCD and non-POCD groups. Twenty-five randomly chosen blood samples obtained seven days after the surgery from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on a Bruker ultraFlexTM time of flight (TOF)/TOF mass spectrophotometer. The resulting peptide fingerpri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pre-surgery samples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serum protein composition. The model design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non-POCD group and a POCD group were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Three protein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Thirty-three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POCD. Using the Clinprotools software, 58 polypeptides were found to display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 <0.05). Using a support vector algorithm method, seven differential peaks were isolated to establish a diagnostic model to distinguish POCD patients from normal individuals. The prediction rate and recognition rate were 96.89% and 100%, respectively. Validation of this model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rates were 100% and 85% using samples from the POCD and non-POCD groups, respectively. Protein analysis also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brinopeptide A (FPA)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POCD.
Conclusions  Arthroplastic surgery under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causes differential serum protein ex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Thes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iagnosis of early POCD, which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identify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OC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李智铭  陈中洪  毛国华 《西部医学》2019,31(11):1744-1748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2例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各61例。全身麻醉组采用静脉镇痛,腰硬联合麻醉采用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麻醉清醒时间等指标以及对术后VAS评分、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同一时间点腰硬联合麻醉组VAS评分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MSE评分明显下降,且两组MMSE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上升,但全身麻醉组MMSE评分低于腰硬联合麻醉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IL 6及TNF 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IL 6及TNF α水平明显升高,硬膜外麻醉组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均有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但腰硬联合麻醉相对全身麻醉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 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比改良持续腰丛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拟行腹股沟疝高龄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持续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注药后5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及术毕(T5)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维持时间,评价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HR、MAP、SPO2注药前后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R、MAP在注药后T1、T2与T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注药前后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完善时间对照组优于试验组,维持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优良率均100%,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有3例恶心、呕吐,6例术后尿潴留。结论改良持续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具备了完善的麻醉镇痛效果,在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在高龄患者腹股沟疝的手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