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82例残胃黏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 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2%(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53.1%(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71.7%(86/12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残胃癌Hp检出率为80.0%(16/20).残胃炎活动期(88.1%)、上皮内瘤变(76.9%)、萎缩性胃炎(77.9%)及黏膜糜烂(89.3%)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1例吻合口溃疡均检测出Hp.结论 胃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病理改变对血清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内镜检查患者400例,按内镜病理活检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萎缩性胃炎组(CAG)、肠上皮化生组(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GIN);按C13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分为CagA+组、CagA-组及Hp-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每组患者的血清ghrelin水平,比较各组之间其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理组织学改变为CSG、IM及LGIN时,CagA+组血清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CagA-组及Hp-组(P<0.05),而CagA-组与H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hrenlin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AG组>CSG组>IM组(P<0.05),而IM组、LGIN组及HGI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ghrelin分泌可能是CagA+Hp菌株致病的又一机制,血清ghrelin水平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陶纲  谈小明  陈英  许跃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787-1788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黄色瘤组186例和非黄色瘤组313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黏膜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黄色瘤组与非黄色瘤组比较,Hp感染率(52.7%、37.3%)、中性粒细胞浸润率(35.5%、24.0%)、腺体萎缩率(36.6%、3.5%)均明显升高(x210.677、7.641、95.606,P<0.01);两组淋巴滤泡检出率(21.0%、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7).Hp 感染者中性粒细胞浸润(45.8%)、淋巴滤泡检出率(42.6%)均高于Hp阴性者(14.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胃黄色瘤与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相关,淋巴滤泡形成与Hp感染密切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市华东医院1990年至2003年间3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②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③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⑤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⑥残胃伴及不伴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并选择性地根治H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GC)发生中与p53、ASPP2、iASPP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3年4月聊城市人民医院140例疑似GC患者的胃黏膜标本,男性83例,女性57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胃部良性病变(BGD)组29例,胃癌前病变(pre-Ca)组47例,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ASPP2、iASPP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GC组、pre-Ca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BGD组(P<0.05).iASPP、p53及ASPP2在Hp阳性pre-Ca组和Hp阳性G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Hp阳性BGD组(P<0.05).iASPP、p53在Hp阳性G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阳性pre-Ca组(P<0.05).结论 Hp与G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G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p感染与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ASPP2、iASPP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苏医药》2012,38(1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业群的比例.结果 Hp感染能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1),而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与Hp感染无关(P>0.05).三组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星显著负相关(r=-0.768),与胃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56).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并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癌患者60例(胃癌组), 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胃癌前病变组), 均进行血清PG检测、Hp检测及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 评估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患者比较, 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PGR)均明显降低, 而PGⅡ水平和Hp感染率[71.67%(43/60)]均明显升高(F=108.14、71.75、38.43, χ2=6.89, 均P < 0.05)。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比较, 胃癌组的木村-竹本分型明显加重(H=38.91, P < 0.05)。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降低, 而PGⅡ水平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上升(F=65.79、5.66、53.32, 均P < 0.01);但各期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组各期患者的木村-竹本分型差异均...  相似文献   

8.
刘祖炳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3000-3001
目的:调查分析舟山地区不同年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率。方法收集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09-2011年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共1918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582例、中年组958例、老年组378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分析,统计各种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感染率。结果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 感染率:慢性胃炎26.28%(395/1503),胃溃疡47.56%(78/164),十二指肠溃疡53.47%(77/144),复合溃疡71.01%(49/69),胃癌21.43%(3/14),胃癌术后吻合口炎16.67%(4/24);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种疾病,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P<0.05)。老年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比率29.10%(110/378)、中年组33.61%(322/958)、青年组29.90%(174/582),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慢性胃炎患者三组Hp感染率相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患者,青、中年组Hp感染率高于老年组;胃癌患者Hp感染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胃癌术后吻合口炎患者Hp感染率,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临床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9.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环氧化酶2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胃癌、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各35例,检测环氧化酶2和检测幽门螺杆菌,比较各组环氧化酶2的阳性率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环氧化酶2的阳性率分别为8.57%、62.9%、77.1%、82.9%、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且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37.14%、57.14%、71.42%、68.58%、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环氧化酶2阳性率为47.14%,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环氧化酶2阳性率为24.29%,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氧化酶2的表达受到幽门螺杆菌阳性表达的影响,环氧化酶2在癌前病变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呈现过表达的强度不断增高,有助于早期的诊断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