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效果。方法将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前(2011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8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后(2012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93例患者设为集束组。比较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及时间,置管情况。结果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8.31‰下降至1.6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BSI发生时间由(7.47±2.44)d延长至(13.75±1.92)d,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9.78%上升至71.50%,股静脉置管率从45.70%下降至18.65%,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1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未实施集束干预策略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2~1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实施集束干预策略的1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中CRBSI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置管情况。结果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D发生率由8.33‰下降至1.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BSI发生时间由(7.27±2.21)d延长至(12.85±1.8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8.33%上升至68.33%,股静脉置管率从46.11%下降至1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标准化中心静脉导管上下机操作流程,并对护士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培训,注重无菌观念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方法,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开始监测时中心静脉导管均无细菌定植,计算2013年CRBSI发生率。结果:1~6月监测100例有3例患者存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导管使用天数6 721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446‰;7~12月监测156例总导管使用天数7 334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全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21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5‰)。结论: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操作流程,加强健康宣教,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并发症小等优点,可以为肿瘤病人提供一条无痛、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占第3位,占所有感染的19%[1]。我科自2008年开展PICC以来,已置管354例,随着置管例数的增多,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日益突出,我室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00例发生CRBSI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现状,探讨建立导管日志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对照组51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43例患者采取以建立导管日志为主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5例(9.8%),干预组发生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3,P<0.05).干预组导管的千日感染率为0.00,对照组为4.36‰.干预组记录完整的日志为31条(72%)导管,记录不完整的12条(28%).结论 建立导管日志,切实做好无菌操作、管路观察及维护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正中心静脉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皮穿刺置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管径较粗、血流速度快且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以减少药物刺激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降低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对外周静脉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已被广泛应用~([1])。但与其相关的感染问题也随之日渐 相似文献
8.
9.
成立中心静脉导管管理小组,根据<2011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和临床特点设计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核查表,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核查表和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核查表,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和导管维护时管理小组核查记录,及时反馈改进.2011年2月至8月,临床使用安全核查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4.02‰,较2010年6月至12月的5.80‰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9月收治的287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1~9月收治的342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重症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短,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也比对照组患者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一步优化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患者750例,采用尿激酶和华法林进行溶栓治疗。分析患者溶栓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各类病原菌的耐药率,探讨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结果 750例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患者中有60例发生血流感染,感染率为8%。60例感染者中,存在60株3大类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68.33%),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8.34%)。3大类病原菌感染患者主要就诊科室为普外科和内分泌科。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比率(8.07%)较高,不同置管部位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感染率为21.43%,显著高于置管时间7 d患者的感染率3.1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完全不耐庆大霉素;9株表皮葡萄球菌完全耐万古霉素(100%),完全不耐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100%,几乎不耐氨苄西林,对其他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等具有一定耐药性。结论临床应依据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2006年6月-2007年1月80例患者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ICU进行置管,置管后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并应用相同材质的敷料对穿刺点进行护理。结果采集标本80份,总感染率为21.5%,局部感染12例,导管种植9例,其中包括2例血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白细胞计数、拔管时的体温、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应用静脉高营养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及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血管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菌群分布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620例住院患者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菌种分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总体相关性感染率约25%,留置导管2周以上的感染率明显升高,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念珠菌等。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源于体表的正常菌群,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空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 lat 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20例,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每6h交替封管,同时全身应用万古霉素.结果 20例CRBSI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RBSI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5% 比19.6%,χ2>2=4.73,P<0.05);经过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20例CRBSI患者中14例有效,有效率为70%,5例拔管,拔管率25%,1例死亡;有效病例的血红蛋白[(96.5±19.2)g/L比(92.2 ±22.1)g/L,t=2.4,P<0.05]、血白蛋白[(35.6±3.8)g/L比(32.7±4.2)g/L,t=2.3,P<0.05]水平高于无效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可以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CRBSI的拔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45例肿瘤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62例为A组,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83例为B组,观察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置管部位、操作技术、导管维护等情况。结果导管平均留置时间A组35d,B组39d,差异无显著性(P〉0.05)。导管相关性感染率A组14.52%,B组2.4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1.29%,B组1.21%,差异显著(P〈0.05),置管部位、操作技术、导管维护组间相比无显著区别。结论肿瘤科深静脉置管患者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发生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纳入重症医学科在岗护士76名。选取2019年3-6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feter,CVC)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月-2020年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留置CVC的83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实践的集束化护理,比较证据应用前后,ICU护士对CRBSI预防及管理的认知水平及2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ICU护士对CRBSI预防及管理的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应用前(t=16.367,P<0.001),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8,P=0.043)。 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应用,可提升护理人员对证据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规范执行率,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19.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使用化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化疗的对照试验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总样本量2943例次。PICC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堵管发生率、导管渗漏率、局部动静脉损伤率、导管漂移率4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输入化疗药物时,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最大无菌屏障与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Meta分析法,对医院重症监护室或肿瘤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依据本研究标准,将8篇个案研究资料纳入分析范围,根据异质性检验水准(d=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无菌屏障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OR =0.35,95% CI =0.24 ~0.53;P<0.01).结论 最大无菌屏障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可作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