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安徽祁门人,世居祁门朴墅,人称石山居士。明代杰出的医家,新安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历来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中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之际,有必要对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的探讨杨钦河(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主题词温病学/分析,教学/方法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深化温病学教学改革,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是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创立的诊疗体系,不仅是外现的辨治纲领,而且对临床各科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此,从《温病学》体系的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对于进一步开拓《温病学》研究思路、方法,拓宽其临床运用范围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温病学》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了"5个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课程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和处方用药的特色,其中所探讨的高热、神昏、动风、出血、厥脱等危急重症,是中医急症研究的重要内容及突破口之一,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应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防治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指导中医急重症的救治,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和复习的专门用书,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本好的教材,必须科学、规范、准确、简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便于教与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目前中医经典教育改革中的一些误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及课程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重点在掌握辨证论治体系和方证的临床应用。最后对温病学教材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未来学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六版《温病学》的商榷董锡玑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50014关键词温病学,书评纵观六版《温病学》,编辑体例较有特色,诸如中西医结合,温病的预防与调摄及对症处理等。但某些问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以下就教材中对某些温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提出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温病各家之说与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温病学说的特点和现行教材的不足,就温病各家之说与流派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应将大量的温病不原著,按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划分成若干学术流派,如温疫派,核心派,兼融派,伤寒派,再以流派为纲去把握各家之说,则能起到执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又认为各家各派由于研究时所采用的观点,方法不同,各自的实践体会不同,而导致其见解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几个微小方面的教学体会,强调温病学温病医家生平及诸多学术流派的教学重要性、常见温病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方症辨证"结合原文在常见温病主要证治教学应用的意义、案例教学结合"方症辨证"的意义等四个方面的教学探索,以期对温病学教学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3.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温病学教学中,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学习要求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以达到提高温病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病新感和伏气学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和伏气是温病学说中久有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感和伏气是温病病因学说的发展。邪伏部位的问题,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理解,也不应机械地划分,应该根据临床出现的证候,去掌握病位所在。新感和伏气学说在温病的辨证施治中,可以执简驭繁,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不足,是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疫学说、卫气营血学说、湿热学说、伏邪学说、和错简学派俞根初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该书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医温病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血瘀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瘀是温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其形成与热、毒、痰、虚关系密切。5方面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更加重了瘀血的程度。结合有关文献,就温病血瘀的形成原因、证候特征和理法方药进行理论探讨,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对各温病学家的论著和医案分析,论述各温病学家重视固护阳气的5个原因:湿邪伤阳、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燥邪伤阳、阴液亏虚致亡阴及病后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