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患者加用普罗布考后对神经病变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DPN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及联合治疗组,观察组予依帕司他治疗,联合治疗组予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状评分(TCS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TCSS评分均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联合组与观察组对比,TCSS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8.700±2.6542 vs联合治疗组7.2759±2.657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药依帕司他对比,加用普罗布考后可显著改善DPN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90例DPN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依帕司他治疗。观察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患者疗效佳,而且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魏继艳 《当代医学》2016,(35):144-145
目的 分析胰激肽原酶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2组患者经甲钴胺治疗时,对照组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治疗组加用胰激肽原酶与前列地尔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5%,治疗组治疗后SCV、MCV较对照组提高,T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胰激肽原酶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满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阿魏酸钠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和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5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阿魏酸钠和依帕司他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依帕司他治疗,连用20 d后评估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46.15%),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魏酸钠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较单用依帕司他疗效更显著,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及盐酸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将61例DPN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31)口服依帕司他50mg/次,3次/d,同时静脉滴注甲钴胺1500μg/d以及盐酸川芎嗪120mg/d,连续治疗15天。对照组(n=30)静脉滴注甲钴胺1500μg/d和盐酸川芎嗪120mg/d,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60.00%),χ2=4.32,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及盐酸川芎嗪治疗DPN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4例,α-硫辛酸组使用α-硫辛酸600mg(静滴,1次/天),依帕司他组使用依帕司他50mg(口服,3次/天),联合用药组联合使用α-硫辛酸600mg(静滴,1次/天)及依帕司他50mg(口服,3次/天),疗程3周。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进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总症状评分系统(T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治疗3周后三组TCSS、T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较单用药组评分降低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NCV较单用药组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单用依帕司他和α-硫辛酸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浩  李玉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08-4409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DPN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依帕司他)32例,对照组(仅控制血糖)28例,各组治疗前、后测FBG、2hPBG、HbAlc、神经电生理检查并进行多伦多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正中神经与腓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及TC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提高DPN神经传导速度,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TCS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26例,A组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B组予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疗程均为15天,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NCV)、症状T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但B组疗效较A组显著(P<0.01).结论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可显著提高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和银杏注射液联合使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分为依帕司他联合银杏注射液组(观察组)及单用依帕司他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口服依帕司他50 mg,3次/d,同时用银杏注射液20 mL配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仅口服依帕司他50 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相应体征,并比较治疗前后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65.0%).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帕司他联合银杏注射液与单用依帕司他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均有效果,但联合治疗较单用依帕司他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门诊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治疗组用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片联合腺苷钴胺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 从症状缓解、腱反射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改善情况三个方面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莉峰 《湖南医学》2014,(2):278-280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的效果。【方法】将76例DPN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 n =39)口服依帕司他每次50 mg ,3次/日,同时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100 mg/d ,连续治疗30 d。对照组( n=37),口服依帕司他每次50 mg ,3次/日,疗程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6%)高于对照组(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DPN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苏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09-121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降血糖、降血压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口服,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点及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口服,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AE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UAER也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和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更有效、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PN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n=57)和对照组(n=46)。在血糖控制基础上,对照组单纯采用甲钴胺治疗,每次500μg,每日1次;试验组采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每次50 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SNCV、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正中神经SNCV和MNCV高于对照组[(50. 1±3. 2) m/s比(43. 2±4. 2) m/s,(53. 6±4. 4) m/s比(45. 0±5. 2) m/s],试验组腓总神经SNCV和MNCV高于对照组[(52. 0±4. 1) m/s比(40. 0±4. 0) m/s,(54. 2±3. 6) m/s比(45. 1±4. 1) m/s](P <0. 0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2. 46%(47/57)比56. 52%(26/46)](P <0. 01)。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病痛,并有效改善DPN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MNCV。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4):327-330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对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40例老年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2组患者均予以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依帕司他5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α-硫辛酸0.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给药2周后改为硫辛酸胶囊6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SS)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2%(95/120)、95.0%(114/12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142,P<0.05)。2组患者治疗前TCSS和TSS评分、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SCV及血清SOD、G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SS和T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SCV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血清SOD、GS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TCSS、T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腓总神经S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DNP可显著增加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诊断明确面神经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面神经炎治疗,观察组加用胰激肽原酶20 U,1次/d肌内注射,连续14 d。治疗2周、4周、6周后,采用Sunnybrook分级法(SBGS)测量患者的面肌麻痹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面神经麻痹评分由(16.6±3.6)分上升至(50.2±3.8)分,4周后,上升至(75.9±2.4)分,6周后,上升至(90.9±2.5)分,总有效率93.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神经炎患者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症状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消渴痹足浴方联合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丽水市中医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2例DP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西洛他唑组(56例)和联合组(56例)。2组均予以常规基础干预及西洛他唑治疗;联合组加用消渴痹足浴方泡足。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量表(TCSS)评价2组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TCSS评分明显低于西洛他唑组[(4.95±1.37)分vs.(6.38±2.02)分],正中神经MNCV[(50.97±4.28)m/s vs.(47.43±4.15)m/s]和SNCV[(46.05±4.24)m/s vs.(50.44±5.27)m/s]、腓总神经MNCV[(45.27±4.11)m/s vs.(42.34±3.93)m/s]和SNCV[(39.92±5.17)m/s vs.(43.02±5.62)m/s]以及治疗总有效率(94.64%vs. 73.21%)明显高于西洛他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消渴痹足浴方联合西洛他唑可有效缓解DPN临床症状,改善病变神经的传导速度,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肠溶片佐治糖尿病性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糖尿病性慢性假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调控血糖、调整饮食、抑制胃酸分泌、灌肠通便、调节肠道动力等对症治疗;2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240U tid,疗程均为4周。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后慢性假性肠梗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假性肠梗阻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和5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3);(2)用药后两组总症状积分分别低于用药前[对照组:(4.20±1.64) VS (8.20±1.48),P=0.003;观察组:(1.80±1.30) VS (7.40±0.55),P=0.001];并且用药后观察组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更低[(1.80±1.30)VS (4.20±1.64),P=0.034]。结论:胰激肽原酶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性慢性假性肠梗阻的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D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依帕司他联合肌氨肽苷治疗,对照组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反射情况。结果在症状改善程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PN患者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肌氨肽苷治疗DPN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伴DPN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80例)和甲钴胺组(78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有效控制血糖、血压等,其中甲钴胺组单独给予甲钴胺治疗,每次0.5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联合治疗组在甲钴胺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每次50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TSS)、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SS均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TSS较甲钴胺组更低[(0.94±0.34)分比(1.40±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运动支及感觉支)的传导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运动支及感觉支)的传导速度较甲钴胺组更快[腓总神经(47.2±0.9)m/s比(39.9±1.2)m/s,(44.2±1.5)m/s比(34.8±0.9)m/s;正中神经(51.3±1.0)m/s比(45.0±0.9)m/s,(45.0±1.9)m/s比(39.5±1.0)m/s](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SOD水平升高、丙二醛水平和Hcy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患者的SOD水平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但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SOD水平较甲钴胺组更高[(85.1±1.3)U/L比(74.1±0.7)U/L],丙二醛和Hcy水平较甲钴胺组更低[(3.27±0.19)μmol/L比(3.93±0.20)μmol/L,(20.9±8.6)μmol/L比(28.0±11.6)μmol/L](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治疗组患者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未停药,2 d后上述症状缓解;甲钴胺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DPN有助于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血浆Hcy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何启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3):318-319,323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d,口服依帕司他3次/天,每次50mg;对照组37例,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3次/天代替依帕司他,其余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主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DPN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维生素B,联合前列地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