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多种病因的一组临床表现,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病。无排卵月经性不孕中有50%~60%为多囊卵巢综合征。[1]主要临床表现为雄激素过高、闭经、月经稀发。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范畴。付灵敏等[2]认为,  相似文献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典中西药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月经紊乱,闭经,无排卵,多毛,肥胖,不孕合并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改变.患者可具备以上典型症状,也可以只有部分症状,但因排卵障碍而致不孕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作者研究比较了经典中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改善激素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的简称。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为不同的中医病名。文章根据古籍相关记载,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月经稀发、闭经、不孕、肥胖进行归类,将月经后期、月经稀发、闭经和不孕的发病机理归属为肾虚血瘀,将肥胖单独归类为肾虚痰凝。文中从现代医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其治疗思想出发,重点强调补肾法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治疗大法,并提出临床要重视辨其兼夹证,是肾虚夹瘀还是肾虚夹痰,肾虚血瘀应以补肾为本益气活血化瘀为标,肾虚痰凝应补肾为本益气化痰为标,若肾虚血瘀痰凝兼有,应补肾为主活血化瘀益气祛痰为标,并分享了一则肾虚血瘀痰凝的经典病案进行讨论,以期能为多囊卵巢综征的后期研究提供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导致不孕的疾病甚多,笔者认为,根据致病原因,不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功能性,一类为器质性。功能性不孕多指由垂体、卵巢等内分泌紊乱所致者,常见于月经不调、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溢乳闭经综合征等;器质性不孕多因生殖系统器官病变所致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梗阻、盆腔炎等。  相似文献   

5.
补肾疏肝活血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5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类具有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不孕,偶有肥胖和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等症状的综合征,自2000年以来,笔者用补肾疏肝活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影响着6%-7%的育龄女性。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月经稀发、闭经)、不孕多毛、肥胖、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伴有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日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雄激素过多及长期无排卵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卵巢多囊样改变等。本病隶属于中医学"闭经""月经失调""不孕"等范畴。吕绍光主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理、法、方、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丰富的论治经验,为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本文较为全面、系统总结了吕绍光主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长期无排卵及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本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甚或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痤疮、黑棘皮症等,中医古籍中并无对此病的记载。但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属于"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癥瘕"等范畴。导师刘昭阳教授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其独到经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以补肾化瘀、周期治疗立法,运用补肾化瘀方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i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肥胖、多毛、痤疮、不孕和卵巢多囊样改变现将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盼盼  董莉  朱南孙 《新中医》2017,49(5):154-155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以持续性无排卵、多囊卵巢、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肥胖、痤疮、多毛、不孕等,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西医治疗亦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1])。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中医没有相应病名,该病多分属于中医不孕、月经后期、闭经等范畴。朱南孙教授,海派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均为中医妇科大家,朱南孙自幼秉承家学,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造成持续性无排卵引起的疾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不孕、多毛、肥胖,以及双侧卵巢囊性增大等,属于中医学闭经、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津丽 《河北中医》2006,28(5):396-398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yome,PCOS)是妇科内分泌领域常见的疾病,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肾上腺、胰腺及遗传等诸多因素,因其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成为妇科内分泌领域内最复杂的研究热点.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闭经、不孕、肥胖、多毛.病理改变是卵巢包膜厚,卵泡膜细胞增生,多发性滤泡.近几年进一步认识其临床特征是持续无排卵,雄性激素过高.因Stein和Leventhal于1935年首先报道,故又称Stein-Leventhal综合征.中医学有关PCOS较为系统的研究报道始于80年代初期,属中医学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范畴.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因月经调节机制失常所引发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补肾化瘀调经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多发于围青春期到30岁左右的妇女。2003年9月-2006年1月,笔者以补肾化瘀调经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红 《山西中医》2011,27(3):6-7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的育龄妇女,以月经稀发甚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伴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症状,属于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病证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常,内源性激素不协调,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月经稀发,甚至闭经、不孕、肥胖、多毛、痤疮等。付灵梅教授注重从闭经、多毛、不孕、肥胖、痤疮等症状学角度,浅析多囊卵巢综合征外在症状的内在病机,认为外在症状的差异,体现出内在病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之瘀、气血凝滞、痰瘀互结等方面,故其遣方用药当有所侧重,临床治疗注重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卵巢多囊样改变、痤疮、肥胖、不孕等。中医将其归为"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范畴。文章立足于中医饮食失宜理论,分别从饮食伤脾、饮食伤脾及肝、饮食伤脾及肾和饮食偏嗜体质等方面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机形成(脾虚失运,肝失疏泄,天癸乏源,痰瘀内生)、中医证候分型表现以及相应论治等,并提出依量择食,依质择食等食养原则,为中医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肥胖、多毛、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等症状~([1])。西医学对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治疗效果也不显著。中医无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病名,但其症状属于中医"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癓瘕""不孕"的范畴,其辨证分型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同,以下滋介绍刘清泉教授以"调肝理脾、活血化瘀"的思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案两则。  相似文献   

19.
正龙倩玲教授系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现将龙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持续不排卵和雄激素分泌过多为临床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表现为月经不调、不孕、多毛、肥胖[1],发病率占生育年龄妇女的5%~10%[2]。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月经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紊乱疾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5%~10%.患者除卵巢多囊样改变、不排卵、闭经、不孕等女性生殖内分泌紊乱外,还伴有肥胖、多毛、痤疮等症状.它的核心病理是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笔者用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