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并比较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狭窄度超过7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支架组67例,药物组79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临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情况被前瞻性记录并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接受治疗后30 d内支架组4例(6.0%,4/67)发生卒中,包括2例(3.0%,2/67)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3例(3.8%,3/79)出现缺血性卒中包括1例(1.3%,1/79)致残性卒中,支架组30 d内卒中及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略高于药物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所有患者随访(20.8±9.2)个月,30 d后随访期间,支架组共4例(6.2%,4/65)发生治疗侧缺血性卒中,4例均为非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共7例(9.0%,7/78)出现治疗侧缺血性卒中,6例(7.7%,6/78)为致残性卒中.两组随访期间总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支架组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 =0.032).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较单纯药物治疗稍差,两种治疗手段对卒中预防的总体效果无明显差别,但支架成形术对远期致死致残性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从进行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均进行Winspan支架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率以及术后日常生活量表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进行支架治疗的所有患者均无意外发生,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死亡率为0.00%。术后两周患者的平均ADL评分为(50±1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5±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有效地降低动脉的狭窄率,并且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各48例。支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6个月内、6个月~1年和1~2年的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生率分别为2.1%、0和0;药物组分别为18.8%、14.6%和12.5%。支架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或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支架置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外周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8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丁苯酞联合支架置入治疗,n=42)和对照组(仅支架置入治疗,n=4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CD)指标[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的收缩峰流速]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同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MRS评分(mRS)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至少12个月的跟踪随访,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缝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cy、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短暂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18例和PTAS治疗17例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药物保守治疗和PTA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PTAS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 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脑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51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观察记录终点事件(卒中复发、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903,P<0.001;t=-3.006,P=0.003),术后12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091,P=0.039);2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7.84%vs. 10.53%,χ~2=0.231,P=0.746;术后12个月:11.76%vs. 14.04%,χ~2=0.455,P=0.565)。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pollo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术对我院30例(33支)症状性颅内狭窄动脉血管患者进行治疗,包括:颈内动脉末段狭窄7处,大脑中动脉狭窄6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处,基底动脉狭窄8处。观察治疗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概率、再发脑卒中概率及其病死率。结果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其成功率为96.97%(32/33),狭窄程度术前为76%~98%,Apollo支架植入术后狭窄程度明显下降(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方式治疗青年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的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0%)患者77例,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和内科治疗组,评估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组后1年内mRS评分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死亡、脑出血事件.结果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77%,1年内卒中复发率分别为4.35%、1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脑出血发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随访1年时mRS≤1分患者比例分别为91.30%、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2分的患者分别为95.65%、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对降低青年再发卒中风险比内科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及1年随访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经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8例,共77处病变,狭窄程度≥50%,研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结果 68例患者置入支架73枚,12例重度狭窄者使用2 mm冠脉球囊预扩,手术成功率为94.1%,术后造影即刻狭窄程度为(5.9±7.8)%,与术前(74.4±8.4)%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7%,术后同侧血管年卒中率3.1%,无死亡事件发生。1年随访再狭窄率为7.8%,其中2例系症状性狭窄。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建立长期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77-47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n=50)和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n=50)。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3个月和12个月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介入治疗组18例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反射,1例术后出现介入穿刺点血肿。观察组3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2.0%),12个月内为5例(10.0%);而对照组分别为8例(16.0%)和17例(34.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个月内死亡1例(2.0%),对照组死亡3例(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内科疗法与支架植入对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7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其分为试验组(n=37)及对照组(n=38),两组分别接受支架植入及内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改善率、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改善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P0.05)。治疗6个月内,试验组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P0.05)。结论:采用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低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支架与药物联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单纯药物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和vWF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浆tPA、PAI-1和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血浆tPA浓度显著高于后者(P=0.000),血浆PAI-1浓度显著低于后者(P=0.048),血浆vWF含量著高于后组(P=0.000);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和vWF水平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支架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对颅内动脉粥样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或动脉-动脉栓塞造成再次缺血性脑卒中;同时,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仍对血管内皮损伤较重,这可能是术后支架处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56例,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与介入组相同,随访1~24个月。结果:介入治疗组5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69枚支架,全部病人残余狭窄率&lt;20%;术中无1例死亡、栓塞、夹层、脑出血事件发生;5例术后拔除动脉鞘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随访1个月~2年,56例除1例因肺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无1例死亡及再发卒中事件。2例患者因多处血管病变仍有轻微头晕,56例未发现无症状和有症状性再狭窄。药物治疗组6例症状无缓解,8例再发卒中。结论:与药物治疗组对比,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疗效好,且治疗是安全的,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18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组(n=94)和无狭窄组(n=92),大脑中动脉狭窄组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不同时段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数据,采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 ARV)计算公式计算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狭窄组24h SBPARV、dSBPARV、nSBPARV水平均高于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24h SBPARV(OR=1.497,95%CI:1.089~2.057,P<0.05)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 SBPARV、dSBPAR...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