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的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父母育儿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ASD的2~5岁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SDM组和家长培训组(n=35)。ESDM组接受ESDM密集训练,家长培训组在进行ESDM密集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另需接受ESDM技能培训。研究过程中每组各脱落2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父母育儿压力指数简表(PSI-SF)进行评估。结果 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的ABC、CARS、ATEC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ABC、CARS及ATEC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ABC、CARS、ATEC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PSI-SF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其中ESDM组的困难儿童维度分数较治疗前降低(P < 0.05),而家长培训组在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3个维度的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PSI-S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SDM组相比,家长培训组治疗前后父母PSI-SF总分及育儿愁苦、困难儿童2个维度分数差值均升高(P < 0.05)。结论 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及单纯ESDM密集训练均可改善2~5岁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同时缓解父母育儿压力;但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缓解父母育儿压力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药物治疗前后microRNA表达量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初诊为ADHD儿童80例为研究对象,将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童随机分为盐酸哌甲酯治疗组(n=31)和盐酸托莫西汀治疗组(n=33),不愿接受治疗的作为未治疗组(n=16),随访中盐酸哌甲酯组脱落10例,盐酸托莫西汀组脱落13例。另随机选取同时期行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ADHD儿童在首诊、随访3个月、6个月时进行SNAP-V评分,并采集ADHD及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样本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4655-3p和miR-764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注意力不足症状SNAP-V评分在两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以及两种miRNA相对表达量在两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均存在分组与时间因素差异,且分组与时间因素均存在交互作用(P < 0.05)。多动冲动症状SNAP-V评分在两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存在时间因素差异(P < 0.05),而分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无交互作用(P > 0.05)。经药物治疗的ADHD儿童注意力不足症状SNAP-V评分与miRNA-4655-3p和miRNA-7641相对表达量均呈负相关(分别r=-0.314、-0.495,P < 0.05)。结论 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血清中miR-4655-3p和miR-7641的表达水平可能作为ADHD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2月对河南省新乡市3 230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及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KADS-1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测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结果 有效问卷为2 960份,有自杀意念者247例(8.50%),其中男性98例,女性14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单亲/再婚家庭模式与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增加有关(OR=2.655)。男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50,P < 0.001)及组织性(OR=0.855,P=0.036)呈明显负关联,与家庭矛盾性呈明显正关联(OR=1.159,P=0.017)。女性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OR=0.771,P < 0.001)、情感表达(OR=0.815,P=0.001)及知识性(OR=0.915,P=0.037)存在负性关联。CD-RISC量表评估显示,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总得分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的青少年(P < 0.05),有自杀意念青少年该量表中的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和控制4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无自杀意念青少年低(P < 0.05)。结论 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密度是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男性青少年的家庭组织性和女性青少年家庭情感表达与降低自杀风险有关;增强心理弹性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及双胎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母亲产前使用激素、产前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反应差和呼吸功能低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皮肤黄染发生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脑损伤、肺动脉高压及休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住院时间和抗生素疗程长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脑损伤(OR=8.372)、休克(OR=5.889)、机械通气(OR=5.456)及肝功能损害(OR=4.075)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诊断为哮喘并处于慢性持续期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 > 23分为控制组,20~23分为部分控制组,≤ 19分为未控制组,每组各40例;同时依据哮喘患儿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未合并鼻炎组(n=55)和合并鼻炎组(n=65);同期收集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及对照组儿童均检测FeNO与FnNO水平。结果 不同水平控制组内FeNO值以未控制组最高,部分控制组其次,控制组最低(P < 0.05),其中未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Fe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FnNO值高于完全控制组及对照组(P < 0.05),完全控制组Fn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合并鼻炎组FeNO与FnNO值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 < 0.05)。结论 FeNO可用来评估哮喘控制情况,与FnNO联合可评估上下气道炎症情况,为上下气道联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体构成及其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和治疗早产儿败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血培养阳性的371例早产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发病日龄 < 7 d,n=73)和晚发型组(发病日龄≥ 7 d,n=298),比较两组在病原体构成、临床特征(首发症状、起病时辅助检查、合并症、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在晚发型组中占比更高(P < 0.05),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和李斯特菌感染在早发型组中占比更高(P < 0.05)。早发型组首发临床表现中呼吸困难比例高于晚发型组(P < 0.05)。早发型组血培养转阴时间、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均短于晚发型组(P < 0.05),晚发型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高于早发型组(P < 0.05)。早发型组放弃率高于晚发型组(P < 0.05)。结论 早产儿败血症起病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不典型,早发型与晚发型早产儿败血症在病原体构成及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应结合发病日龄、临床特征推断可能病原体,及早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生儿非良性快速性心律失常(NNTA)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在NNTA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新生儿专科住院诊断为NNTA的病例,以同期动态心电图监测为窦性心律或偶发期前收缩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每组又分成早产儿(P-)亚组和足月儿(T-)亚组,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27例NNTA患儿,占同期新生儿专科住院患儿0.28%(27/9 632),对照组53例。P-NNTA亚组与P-对照亚组、T-NNTA亚组与T-对照亚组比较,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显著增高(P < 0.05)。结论 ANS功能不成熟和平衡破坏在NNTA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儿血红蛋白H病(HbH病)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探讨其与HbH病贫血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55例HbH病患儿以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缺失型、非缺失型HbH病组以及对照组的血液学指标与血清sTfR水平。结果 55例HbH病中,缺失型39例,非缺失型16例。缺失型与非缺失型HbH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sTf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非缺失型HbH病组红细胞(RBC)、Hb水平低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而MCV、MCH以及血清sTfR水平高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HbH病患儿血清sTfR水平与RBC、Hb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9、-0.667,均P < 0.05);而与MCV、MCH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0.434,均P < 0.05)。结论 血清sTfR水平与HbH病患儿贫血程度相关,可能是HbH病治疗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与ASD核心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13个城市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和特殊教育机构调查了1 020例ASD儿童和1 03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社交反应量表和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儿童的核心症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微量元素镁、铁、铜、锌的水平。结果 ASD儿童的血清镁、铜和锌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均P < 0.05)。重度ASD儿童的血清镁和锌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ASD儿童(均P < 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镁水平与孤独症行为量表总分、交往能力得分呈负相关(分别r=-0.318、0.282,均P < 0.001);血清锌水平与孤独症行为量表总分、交往能力得分及躯体运动得分呈负相关(分别r=-0.221、-0.270、-0.207,均P < 0.001)。结论 血清镁和锌水平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具有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注意监测ASD儿童的微量元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身材矮小患儿的病因分布及遗传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身材矮小患儿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 86例身材矮小患儿中,病因有6种,以特发性矮小症(ISS,41%)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HD,29%)最常见,遗传性疾病(14%)次之。将遗传性疾病组与ISS组、GHD组比较显示,各组患儿就诊年龄、身高、出生身长、出生体重、父母身高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遗传性疾病组身高距同年龄同性别个体身高第3百分位数的差值(ΔP3)和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显著低于ISS组(P < 0.05),但与GH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遗传性疾病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显示不同遗传性疾病表型谱存在异质性及表型重叠性。结论 ISS、GHD和遗传性疾病是儿童身材矮小的主要病因。对存在严重身材矮小的患儿,在除外GHD外,有必要进一步行遗传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岁前静止脸试验(SFP)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确诊时ASD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43例7~23月龄可疑ASD患儿(可疑ASD组)及37例正常对照儿童(TD组),测量两组静止脸试验(SFP)下发声行为的时长及频率,随访至2岁,确诊34例ASD(ASD组)。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ASD组患儿症状严重程度,分析ASD组患儿2岁前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TD组相比,ASD组SFP下有意义语言及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降低,朝向物发声时长增加(均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组总发声、非语言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朝向物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朝向物发声时长与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频率及呀呀学语时长、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及非语言发声频率、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发声频率是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01);朝向人发声时长是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5)。结论 SFP可以更好地突出ASD患儿2岁前的发声行为异常,且这些异常能够早期预测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脑结构异常的发生率及类型。方法 选取上海市74 252名3~12岁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每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长及教师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填写儿童社会交往量表(SCQ)。针对所有高度可疑ASD儿童由专科医师根据DSM-5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同时根据家长意愿完善颅脑MRI检查。结果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ASD总体发病率为2.59‰(192/74 252)。共收集到73名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颅脑MRI资料,ASD儿童中脑结构异常率为55%(40/73),主要异常类型为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80%,32/40)及一侧或双侧额颞部脑沟加深(30%,12/40)。ASD儿童双侧侧脑室白质信号降低、一侧或双侧额颞脑沟加深比例高于正常儿童(P < 0.05)。结论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ASD儿童中脑结构异常发生率高,主要结构异常为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及一侧或双侧额颞脑沟加深,推测其脑结构的异常可能与ASD的发病相关,关于发生异常的脑区结构与ASD儿童的症状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技能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全国10个城市的889名AS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对其进行社会技能评定。结果 ASD儿童社会技能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理论中值,其中社会沟通水平最低,自我调控水平最高。不同年龄段的ASD儿童社会技能总分以及社会认知、社会参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语言水平ASD儿童社会技能总分以及社会趋向、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ASD儿童社会技能较低,其社会技能与年龄和语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D3)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1~3岁的ASD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三组:常规康复组、ESDM组、ESDM+VitD3组。各组幼儿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ASD行为量表(ABC)、ASD评定量表(CARS)评估。结果 常规康复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P < 0.05)。ESDM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VitD3组治疗3个月后25(OH)D水平明显升高,ABC总分、生活自理能区、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组交往能区分数差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ESDM+VitD3组交往能区分数差高于其余两组(P < 0.05)。结论 ESDM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幼儿的临床症状,特别针对交往能区相比常规康复疗效显著;ESDM联合VitD3治疗对ASD幼儿交往能力改善更优,其可能是目前改善ASD幼儿临床症状的最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和单纯全面发育迟缓(GDD)患儿在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以下简称儿心量表2016版)中的表现特征及差异,探索儿心量表2016版对ASD的鉴别与提示作用。方法 以18~30月龄ASD(n=260)和单纯GDD(n=371)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儿心量表2016版评估两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等5大能区的发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儿心量表2016版新增的交流互动警示行为能区对ASD的鉴别意义。结果 ASD组患儿5大能区的发育商(DQ)均低于单纯GDD组(P < 0.05)。ASD组患儿语言能区及全量表DQ与交流互动警示行为能区分数呈中度负相关(分别rs=-0.566、-0.552,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交流互动警示行为能区对ASD有诊断价值(P < 0.05),曲线下面积为0.835,最佳截断值为10.5,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798。结论 18~30月龄ASD患儿较单纯GDD发育更差;儿心量表2016版新增的交流互动警示行为能区对于ASD和单纯GDD患儿中ASD的鉴别有一定的提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 < 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0名ASD儿童为ASD组,20名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基本信息。对两组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估ASD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表明两组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组儿童α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hannoneven)显著降低(P < 0.05);粪便Firmicutes比例显著降低,而Acidobacteria比例显著增高(P < 0.05)。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Megasphaera、Barnesiella等;而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zakiella、Streptococcus等。且Megamonas丰度与ASD儿童健康/身体/行为和语言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ASD的发展及其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TSE-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在2~12岁常规颅脑MRI正常的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ID/GD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ID/GDD诊断标准且常规颅脑MRI正常的578例患儿及同年龄段375例正常儿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颅脑TSE-DWI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分析正常对照组儿童各脑区不同年龄亚组、各年龄亚组不同ID/GDD程度患儿各脑区ADC值差异,社会适应行为评分(ABAS-Ⅱ)对ID/GDD患儿各脑区ADC值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额颞叶白质、胼胝体、内囊、半卵圆中心、小脑齿状核、视放射、丘脑、豆状核及尾状核ADC值随年龄升高而降低(P < 0.05)。各年龄组ID/GDD患儿深、浅部白质,深部灰质核团及浅部灰质4岁~组ADC值随ID/GDD程度升高而升高(P < 0.05)。深、浅部白质及深部灰质核团,各ID/GDD组ADC值随年龄的升高而降低(P < 0.05)。ID/GDD患儿ADC值随ABAS-Ⅱ评分升高而降低(P < 0.05)。结论 ADC能反映常规颅脑MRI正常ID/GDD患儿各脑区细微结构变化,对社会适应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为ID/GDD患儿定量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