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 ,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又不起反应是护理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输液微粒如随静脉输液进入人体 ,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我国 1990年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 >10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0个 ,直径 >2 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个 ,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粒等。为减少微粒产生 ,防止微粒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静脉输液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失液、休克等危重患者均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抢救生命、控制感染的目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静脉输液时随液体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长期的危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防范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之中,输液微粒被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输液微粒直径为1~15μ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2]。随着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病人对输液质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加强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及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静脉输液病人的危害正愈来愈被医院和病人重视。故本文将从静脉输液微粒来源、相关因素和预防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探索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了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3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 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 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中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静脉输液给药吸收率高、起效快,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配药是输液的重要环节,但至今98%以上仍是护士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加药方法来完成,既耗时、费力,又不可避免有细菌和多种不溶性微粒进入配制的液体内,给临床安全用药带来负面影响和对人体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危害[1]。如今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得到人们 相似文献
7.
8.
薛云 《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4,12(6):1226-1227
随着静脉用药的广泛应用,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尚未被人门所重视。因微粒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对微粒的来源进行阐述认为微粒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控制情况.[方法]检测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净化工作台上穿刺加药前、加青霉素后及穿刺空药瓶后微粒数并比较;比较治疗室和净化操作台下穿刺空药瓶后再穿刺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中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比较一次性9号针头和12号针头分别直刺和斜刺方法下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结果]在净化工作台上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P<0.01);一次性9号针头较一次性12号针头、斜刺较直刺显著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直刺时容易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而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控制情况。[方法]检测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净化工作台上穿刺加药前、加青霉素后及穿刺空药瓶后微粒数并比较;比较治疗室和净化操作台下穿刺空药瓶后再穿刺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中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比较一次性9号针头和12号钟头分别直刺和斜刺方法下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结果]在净化工作台上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P〈0.01);一次性9号针头较一次性12号针头、斜刺较直刺显著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直刺时容易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而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原因与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近年来对微粒污染的原因和预防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微粒污染发生的原因 1.1 输液器和注射器本身的微粒污染 这是由于输液器和注射器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微粒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12.
静脉用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技术正向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发展。同时对静脉用药的安全性更为重视。特别是对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进行了多项研究和报道。微粒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严重和持久的危害,也引起医药管理部门及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滴注药物时,输液反应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的危害,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um或更大,50u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看见。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有环境污染、配液操作污染和输液器具污染。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临床静脉用药过程中微粒污染来源,包括静脉用药器具污染、操作环境污染、操作方法不当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严把输液器具关、保证药液可靠性、合理用药、加强操作环境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 相似文献
15.
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安全配制是静脉用药的必要前提,而配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不溶性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形成共识,同时微粒污染所带来的医疗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相当可观的。过去人们较多关注输液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微粒污染,而忽视静脉用药配制过程中的各环节微粒的污染。近年来不少医护人员通过大量实践对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各环节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护措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安全配制是静脉用药的必要前提,而配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不溶性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形成共识,同时微粒污染所带来的医疗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相当可观的.过去人们较多关注输液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微粒污染,而忽视静脉用药配制过程中的各环节微粒的污染.近年来不少医护人员通过大量实践对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各环节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护措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已越来越受到医务界的重视,其来源主要为输液器具、药物质量、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微粒进入人体后其危害严重而持久,包括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和肺水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癌反应、血小板减少等。可采用严把药液质量关输液器具关、严格操作规程、安装输液终端滤器、减少联合用药、净化操作环境空气等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8.
3例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液体治疗是以静脉输入各种药液为手段的治疗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 ,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 ,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发生的 3例与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报道如下 ,以引起医护人员对微粒污染反应的重视。1 病例介绍 [例 1 ] 男 ,5 8岁 ,肝癌。 1999年 2月 5日静脉输入 5 %葡萄糖盐水 5 0 0ml、维生素B60 .2 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氯化钾 10ml ,输入 45 0ml左右时 ,病人出现寒战 ,测体温 39℃。药检结果 :热原 (-) ,1ml液体含直径…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微粒污染,提高静脉用药安全性,我们通过实验改进了现有的一次性注射器,在注射器的乳头端安装了过滤装置,并对加药后液体中的微粒数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