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是1990年Sato H等在日本发现的一种新的心脏疾病综合征.由于该病多由精神刺激等应激原所引起,因此临床上称为应激性心肌病( 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伤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等.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包括应激诱发的剧烈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可伴有或不伴有轻度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其影像学典型特征主要为左心室心尖部可逆性气球样膨出,冠状动脉无病理异常.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腔形状类似烧瓶圆底和窄的瓶颈,很像日本用来捕捉墨鱼的瓶子,因此该病还可以称为“章鱼罐”综合征(Tako-Tsubo syndrome)、短暂左心室心尖球囊样变(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目前研究发现:TTC绝大多数患者为绝经期女性,其发病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占0.7%~2.0%;而女性患者的发生率可高达7.5%~12.0%,其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病率约为男性的6~9倍[1-2].该病临床症状持续1~2周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仅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引起多器官损伤,其预后差,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2.
董芳红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97-1199
正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ABS)是由日本学者于1991年首次报道,最初被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1]y。近年来,又被命名为"碎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和"应激性心肌病"(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等。ABS多以情绪激动、心理压力或躯体应激为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曹慧  林平  马国娣  李兵  綦海 《全科护理》2013,11(15):1440-1440
Takotsubo心肌病变综合征又称心碎综合征,在1990年首先由日本学者Sato等发现报道并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1],是以胸痛、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少量释放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相似,同时以左心室一过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心脏综合征[2,3]。有文献报道,急性情感应激是该综合征最常见的触发因素,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是神经源性心肌顿抑。治疗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临床预后较好。我院于2012年5月收治1例心碎综合征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ABS)是1991年日本Dote等[1]首次报道的一种心肌病,其临床特征为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T波深倒置、心肌酶学升高、左心室造影类似与捕捉章鱼的鱼篓,故称为Tako-Ts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有明显的心理或躯体应激情况,又称为"心碎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其病因被认为是应激导致交感兴奋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过度升高,从而引起心肌运动障碍[2].  相似文献   

5.
正Tako-Tsubo心肌病也称为应激性心肌病、伤心综合征等。该病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包括应激诱发的剧烈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及可伴有或不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极易误诊。本组回顾性分析11例TakoTsubo心肌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1971年Lucas等〔1〕首次报道了应激性溃疡,危重症患者存在多种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据报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为75%~100%。应激性溃疡将增加MODS患者的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因此MODS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胃瘫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俗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3]),常发生于胃肠道、腹腔术后患者。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也有较高的胃瘫发生率,引起重型颅脑损伤后胃瘫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包括:(1)应激,各种创伤作为应激原有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可能,应激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功  相似文献   

8.
乔曼  薄琳  蒋茜 《护士进修杂志》2014,(20):1900-1902
Satoyoshi综合征又称进行性痛性肌痉挛-脱发-腹泻综合征,该病于1967年首先由日本学者Satoyoshi[1]报告,临床较为罕见,合并脑梗死的病例更是少之甚少。我科于2013年3月收治1例Satoyoshi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由Miller Fisher于1956年首次报道,患者表现经典的三联征,包括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1]。复发型Miller-Fisher综合征(recurrent Miller-Fisher syndrome,RMFS)较为少见,多次复发者更为罕见[2],多为感染所致,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2015年1月26日本科室收治1例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的RMFS患者,从安全、使用药物、康复训练、健康  相似文献   

10.
Tako—Tsubo心肌病也称Tako—Tsubo综合征、心尖球囊样综合征、暂时性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伤心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等。目前多认为它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心肌疾病,故我们认为称Tako—Tsubo心肌病更符合该病特征。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极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临床医师有必要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做一了解,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况,探讨创伤后成长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对26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 26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检出率为16.8%,术后1~3年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检出率最高;创伤后成长量表评分(63.88±28.18)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闯入性创伤情景再体验、教育程度、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因素,协同解释总变异的17.1%。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上水平,肝移植术后1~3年的患者仍存在着较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创伤后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并产生广泛的痛苦[1]。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回避与情感麻木,持续的高警觉状态[2]。PTSD在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多数患者能自行恢复,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  相似文献   

13.
黎梦婕 《全科护理》2021,19(35):4992-499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ICU)日记干预对ICU转出病人ICU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家属迁移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入住医院ICU科室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9例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ICU日记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转出ICU时家属迁移应激水平以及1个月后病人ICU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家属迁移应激得分为(36.96±1.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11±2.26)分(P<0.05),观察组病人转出ICU1个月后ICU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6.36%(P<0.05).结论:通过ICU日记记录病人入住ICU期间发生的事情,能够帮助填补病人的空白记忆,改善病人及其家属的负性情绪,降低病人转出ICU时家属迁移应激水平和病人ICU后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总结1例马凡综合征患者行二次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心肌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外周循环灌注,应用气道廓清技术促进肺膨胀,改善呼吸;快速处理应激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做好急救准备。经治疗及护理,患者术后第16天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应激障碍状况,深入分析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潜在要素。方法:采用常规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创伤后成长量表对26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检测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为阳性症状患者占16.8%。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检出率最高的是术后1~3年患者;创伤后成长量表分数(63.89±28.19)分;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并发症、学历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闯入性创伤情境再感受,协同解释总变异的17.1%。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中等偏上,肝移植术后1~3年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较高,应针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促进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迁移应激、肺通气功能及重症监护病房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重症监护病房转出前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过渡期护理模式。转出后7 d,比较2组患者迁移应激、肺通气功能及重症监护病房后综合征。结果 观察组患者分离焦虑、迁移应对、迁移满意度及迁移应激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pH值、动脉血氧分压[P(O2)]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病房后综合征率低于对照组(χ2=4.47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渡期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迁移应激状态,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应激性心肌病又名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于1990年由日本的Sato等[1]首次报道.该病曾被认为是一种特发于日本的地区性或种族性疾病.最近几年,美国和欧洲学者Desmet、Sharkey和Wittstein等陆续报告了一些应激性心肌病的病例[2].近年来我国也相继有该病例报道,但临床上确诊病例尚较少见.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很相似,病人常以剧烈胸痛、胸骨后压榨为首发表现,可以伴有呼吸困难、晕厥等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出现急性肺水肿和收缩压下降,甚至心源性休克[3].  相似文献   

18.
正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M)又称为takotsubo心肌病、心碎综合征、心尖球形综合症等,一种由精神或躯体应激下发生的,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有一过性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性的疾病。因在临床上其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现报道1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甲亢合并应激性心肌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心理护理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2007年4月我科对1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进行了程序化的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日本学者Tako等首次报道一组急性心脏综合征,表现为可逆性左室心尖部和/或心室中部球样扩张,多为强烈心理或生理应激所触发,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1].因其左室收缩末期的形态很像日本渔民用来捕捉章鱼的鱼篓,故将其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