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移位等。导管移位的主要危险是有可能造成导管相关的感染,导致计划外拔管,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了保证导管按计划正常使用,我科对2004年7月-2006年5月出现导管移位的3例患者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经成为静脉给药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Rountree指出,PICC适用于需要静脉高营养、化疔及高渗液输入的患者,并认为PICC在治疗中不应为最后采取的方法,而应作为首选方法来建立静脉通道。我国于199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最早应用于临床。本院内科于2005年4月起,对26例需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化疗药物的患者,按中华护理学会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使用指南实施置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4.
5.
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1月~11月,我们共行PICC置管术26例,其中2例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2例患者为男女各1例。女性患者29岁,肺癌,2006年5月入院,入院第3天行PICC置管术,术后行NP方案(盖诺加顺铂)化疗。男性患者34岁,胃癌术后,2006年9月入院,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PICC置管术后导管阻塞的预防及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无菌操作、避免损伤静脉内膜、采用正确的封管技术、输注脂肪乳剂应定时冲管及导管阻塞的护理措施。认为应积极预防并细心护理,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住院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其中12例均出现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1%。根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除1例导管堵塞溶栓失败外,其余11例并发症都得到缓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针对PICC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应加强护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 相似文献
8.
72例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peripher 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ization ,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 ,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术是病理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我科于 2 0 0 0年 8月~2 0 0 1年 12月共行PICC术 72例次 ,现就感染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均为病理新生儿 ,出生孕周2 6~ 39周 ,平均 (33 15± 2 72 )周 ;出生体重 680~ 315 0g ,平… 相似文献
9.
病人,女,38岁。以“舌癌术后两年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于2005年7月26日来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8℃,脉搏92/rnin,呼吸23/min,血压12/8kPa,体重38kg。血、尿、便常规及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全身骨扫描无转移,于8月6日行阿霉素十顺铂化疗。为防止阿霉素外渗导致皮下组织坏死现象,故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病人极度消瘦,曾3次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失败(静脉走向畸形),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5mL表面麻醉,采用益心达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单腔)行股静脉穿刺两次后成功,给予透明敷贴固定,液体输注通畅。输液完毕按常规封管。置管第3天输液时病人主诉敷料处潮湿,值班护士见穿刺处有液体渗出,用生理盐水冲管,见回血通畅,给予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改用无菌纱布固定。观察穿刺点无液体渗出。第4天输液时,穿刺点又有液体渗出,但液体输注通畅,给予通管后无渗出。全部化疗完毕后病人带导管出院。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且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导管具有创伤性小、操作便捷、保留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的特点,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病人。但在置管中经常会发生送管困难,原因大多与病人紧张、肌肉收缩、穿刺刺激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有关。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对多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术,其中6例送管至18cm~24cm发生送管困难。病人情绪紧张,考虑为血管痉挛所致,给予热敷、按摩穿刺点上方肢体均无效。遂将送入的导管缓慢抽出,抽取5mg地塞米松加入生理盐水20mL,通过导入针推入静脉后重新送管,送管通畅,无阻力,置管成功。避免了因血管痉挛导致的置管失败,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护理.方法:将63例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准备、局部湿热敷;对照组采用常规湿热敷.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准备、湿热敷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增强型透明贴防治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病人血管、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特点,目前广泛运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据报道,病人在接受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穿刺及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损伤引发变态反应,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由PICC置管术所致静脉炎,既损伤病人血管,妨碍化疗,又给病人造成痛苦,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目前对这类静脉炎的处理措施包括局部外敷各种中西药物或使用超短波理疗等方法,这些方法属于“被动护理”。我科自2004年3月采用康惠尔增强型透明贴防治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PICC置管术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经引导针将标有刻度的硅胶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但是在静脉置管操作及护理不当时,也容易引起导管异位及送管困难等异常隋况。因此每例患者在置管术后都应进行X线检查,以帮助快速准确判断导管走形和导管位置、插入深度、有无异位、卷褶,帮助及时处理调整导管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80岁以上高龄住院患者留置PICC过程中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调查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肿瘤病房和干部病房住院的110例80岁以上高龄置管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完全卧床不能配合操作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3.33%;穿刺侧肢体有深静脉置管史患者异位率为55.56%;B超联合床旁数字化X光机拍片检查导管异位纠正率100.00%,B超+X光片导管异位纠正率37.50%。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卧床患者留置PICC出现导管异位率高,应加强穿刺前病史和深静脉置管史评估,合理选择静脉,穿刺过程中调整患者体位等,降低患者留置PICC导管异位率。 相似文献
15.
自1962年Wilson等首先经锁骨下静脉做中央静脉插管成功至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内科危重症抢救、肿瘤患者化疗长期营养支持、透析治疗及起搏器植入等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其并发症发病率也日益增多,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生命。据报道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引起血气胸、臂丛损伤、导管感染、动脉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多种并发症,其发病率在4%-35%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防护措施,提高临床护士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提高了护理效果。结论对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采用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患者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化疗患者置PICC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疗法是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长期的化疗易导致静脉损伤,患者难以耐受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皮肤损伤等而中断治疗,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给患者造成机体和经济上的损害。我科2004年9月-2005年9月对各疗程、大剂量化疗患者实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因化疗引起的静脉损伤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周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其材质大多为硅胶,柔软、有弹性,且与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导管不透X线,通过放射影响学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据国外文献报道,PICC导管的感染率<3%。由于PICC导管从肘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降低了颈部、胸部穿刺置管的严重并发症(血胸、气胸),PICC导管还能保护血管,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不会影响患者肢体活动或限制患者的体位。同时可减少医务人员的意外伤害(针刺伤、血管污染等),且操作简便,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高,但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现对我院妇科2011年1月至6月期间32例应用PICC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PICC置管送管不畅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中的优越性已被患者和医务人员普遍认可,但在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不畅而导致送管不到位,导致置管失败,给患者造成了身体的痛苦和经济的负担。在临床中,我们摸索出了解决送管不畅的一种方法,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PICC置管患者护理管理档案的建立与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O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完整而有敬的途径。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长期输液和静脉高营养,对血管造成损伤,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PICC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然而,PICC毕竟不同于周围静脉穿刺,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插管失败,从而被迫放弃治疗。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科对60例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建立了PICX;置管患者护理管理档案,制订了周密的护理管理计划,加强置管后的专业化护理,使PICC在临床得到更好的推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