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神经肌腱吻合预防神经瘤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预防神经瘤形成,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利用SD大白鼠30只进行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神经残端与肌腱端端吻合。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及大体观察,用神经与肌腱吻合,吻合口没有神经瘤形成。结论:神经肌腱吻合可以使再生的神经纤维沿着腱纤维间隙生长,能防止神经瘤的形成,达到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目的,建议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残端预防痛性神经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残端预防痛性神经瘤形成的效果。方法取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左侧坐骨神经用高频电刀切断并焦化,右侧坐骨神经用锋利刀片切断处理,于术后2、4及8周各取大白兔6只观察神经残端大小并做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标本大小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神经残端大小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织学上对照组有明显的瘤体结构形成,而实验组只存在轻度的增生改变。结论利用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预防残端神经瘤形成的是一种效果好,操作简单快捷的优良方法,本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静脉桥接法治疗及预防残端创伤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静脉桥接法治疗及预防创伤性神经瘤14例。根据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局部有无触痛、Tinel's征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对术后效果做出评价。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a,自觉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无触痛。结论:静脉桥接法是治疗创伤性神经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手外伤的早期处理中,除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断指再植外,截指与残端缝合术仍为常见的处理方法。如能妥善处理,可获得一个满意的残端,否则可并发残端疼痛,增加病人痛苦,严重妨碍工作。现就在残端修整术中所见到的几种情况,结合术中处理和早期预防此症发生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指甲处理不当造成残余甲刺或畸形 手外伤中,指甲脱落、甲床毁坏、指甲与末节指骨同时切断但指腹相连、或指甲和末节指骨完全离断等时常遇到。为了减少遗有甲刺或畸形等残端疼痛,我们对指甲外伤作如下处理:1.常规消毒,指总神经阻滞麻  相似文献   

5.
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急性手部屈伸肌腱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用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缝合端,对照组不使用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Kessler改良法修复,所有病例术后均行石膏托外固定。鼓励患者早期做手指活动,三周后拆除石膏托,行主动性手指屈伸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2~10个月,平均4.6月。屈肌腱修复后的功能用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伸肌腱功能恢复用Miller分级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6.08%(49/51),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51.11%(23/45)。结论 可吸收性防粘连膜临床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肌腱吻合术后粘连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尚先宝 《医学信息》2019,(10):110-111
目的 分析在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中应用局部阻滞加弯形针刀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126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62指)。对照组予以局部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弯形针刀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治疗后的手指活动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为(1.12±0.30)分低于对照组的(2.01±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指总主动活动指数(TAM)优良率(89.06)和治疗有效率(95.3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4.19%、8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中应用局部阻滞加弯形针刀更利于减轻疼痛,改善手指活动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谢镇春  姜倩 《医学信息》2009,22(6):957-958
目的:观察碘仿明胶海绵置入下颌Ⅲ类、低位阻生智齿拔牙创预防拔牙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00例下颌Ⅲ类、低位阻生智齿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区别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出血、面颊部肿胀、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张口受限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碘仿明胶海绵置入拔牙创能有效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瓣延迟转移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实验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术后患者进行愈合评分,评定标准包括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愈合时间、水疱出现情况、皮瓣皮缘发黑情况、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评定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3.19±0.38)d、愈合时间(13.34 ±0.21)d分别少于对照组(5.54±0.35)d、(15.49±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5、-20.637,P=0.001、0.001);实验组水疱发生率0(0/20)、再次手术发生率0(0/20)分别低于对照组30.0%(6/20)、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02、4.902,P=0.027、0.027);皮瓣皮缘出现发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20) vs 30.0%(6/20),χ^2 =2.771,P=0.096].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相对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能够明显提高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愈合评分,显著改善受瓣区位于踝关节平面以远的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神经弓端-侧神经吻合在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1月收治断指再植术中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39岁,平均27.4岁,右手10例,左手9例;示指8例,中指5例,环指5例,小指1例。致伤原因:冲压伤10例,压砸伤5例,绞伤4例;近节神经缺损11例,中节神经缺损8例,近节段神经缺损的长度:1.8 cm~2.7 cm(平均2.0 cm);中节段神经缺损的长度1.6 cm~2.5 cm(平均1.9 cm)。手术方法:解剖分离损伤的指固有神经断端并修剪至见正常神经乳头,取直径相近的前臂皮神经桥接于远端尺、桡侧神经间,切取移植神经的长度约神经缺损长度和+2cm,予神经端-端吻合,形成逆行近心神经弓,在无张力下,将近端尺、桡侧神经断端和神经弓端-侧吻合。观察手指远节指腹感觉、两点分辨觉和指间关节屈伸恢复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18例术后伤口甲级愈合,仅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及皮缘软组织坏死,经换药后伤口瘢痕愈合。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8.5个月)。再植指远节指腹饱满,弹性好,麻木感消失,远节指腹感觉测定为S3~S4级,平均S3+级,两点分辨觉为5.0 mm~7.2 mm(平均6.1 mm),参照Nakamura Tamai标准评价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移植单神经弓端-侧吻合能有效治疗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恢复手指指腹的感觉和指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Achillon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新鲜开放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chillon跟腱缝合器治疗23例急性开放性跟腱断裂患者并随访。在急诊清创后,采用原创口显露跟腱断端、清理残端后,置入Achillon吻合器夹持跟腱近侧断端,引入缝线;同法在跟腱断裂远端置入缝线,拉出缝线打结,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结果 23例获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0个月,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91.3%),良2例(8.7%),无伤口感染、跟腱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复发跟腱断裂或缝线排异。结论开放性跟腱断裂在急诊清创后,采用原创口清理显露跟腱断端,用Achillon微创缝合的方法治疗,具有对合可靠、创伤小、对跟腱局部血供影响小、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鱼嘴状套叠缝合和保留迷走神经干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对19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施行吻合口鱼嘴状斜行套叠缝合加保留迷走神经干术(研究组),与对照组60例常规吻合方式的食管贲门癌手术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症状评估、食管pH值的测定、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等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施行吻合口鱼嘴状斜行套叠缝合和保留迷走神经干能有效降低胃食管返流、吻合口瘘、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M1(GM1)对兔子运动神经-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早期应用神经节甘脂M1,促进面神经损伤再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神经节苷脂M1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实验组于面神经吻合处滴注2.0μL(10μg)GM1溶液,空白对照组于面神经吻合后未作任何处理,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观察面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2周、4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分别为(5.35±0.74)m/s,(14.25±1.3)m/s,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32±0.30)m/s,(8.10±0.92)m/s,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2周、4周实验组神经再生状况优于空白对照组,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8周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再生状况差别不大。结论兔面神经横断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M1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2周,4周)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肛裂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术,观察组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前后肛管直径变化及术后疼痛、水肿、愈合时间、感染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肛管直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大(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水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相较于常规纵切横缝术不增加手术难度,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家兔的股动静脉为模型进行血管吻合,探讨在断肢或断指时优先吻合动脉还是静脉通畅率更高,为临床外科医生在动静脉吻合优先选择上提供参考。方法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幼龄家兔56只分为优先吻合股动脉(A组)与优先吻合股静脉(B组)2组,每组各28只。每只家兔切断股动脉和股静脉,血管断端暴露20min后再行血管端端吻合术;记录所用时间和针数;72h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A组中动静脉均通畅者16例;动脉通畅静脉不通畅8例;动静脉均不通畅者2例;术中致死2例;手术总用时间平均(51.21 8.46)min。B组中动静脉均通畅者22例;动脉通畅静脉不通畅者4例;动静脉都不通畅者2例;手术总用时平均(42.422.90)min。A组总通畅率是71.43%;动脉总通畅率是85.71%,静脉总通畅率是57.14%。B组总通畅率89.29%;动脉总通畅率是92.56%;静脉总通畅率是85.71%。B组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无论动脉先吻合还是后吻合对动脉通畅率无影响,但是优先吻合静脉血管比后吻合静脉血管的静脉通畅率要高。本实验提示在断肢或断指手术时应优先吻合静脉,可以保证通畅率和血管吻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PV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7例,其中PVP治疗42例(观察组),保守治疗45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比较发现,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3天、1个月、3个月期间,观察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中出现8例并发症,但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受压症状;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褥疮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在随访的第5。6月中,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手术邻近的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P对于近期疼痛缓解优于保守治疗,虽然PVP方式会出现骨水泥渗漏的并发症,但能有效避免了褥疮、感染等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减轻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至2013年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记录并比较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easay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副反应和杜冷丁使用频次。结果治疗组早期患肢疼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Ramea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发生副反应和使用杜冷丁的频次小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减轻早期患肢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可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和杜冷丁使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四环素眼膏在烧伤残余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烧伤残余创面的患者根据创面应用药物不同分为3组,创面应用四环素眼膏治疗的患者归入四环素眼膏组(简称眼膏组)、创面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患者归入rhEGF凝胶组(简称凝胶组)和创面应用传统碘伏油纱换药治疗的患者归入碘伏油纱组(简称油纱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疼痛度、治疗费用、1年后随访效果和创面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1)眼膏组和凝胶组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均短于油纱组,平均提前3~5d(P0.01),眼膏组与凝胶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眼膏组平均疼痛度评分为(2.56±0.14)分,与凝胶组疼痛度评分(2.61±0.0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伏油纱组疼痛度评分为(4.23±0.26)分,与眼膏组和凝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愈每1%残余创面所需敷料和药物费用眼膏组费用最低:(121.35±1.16)元,油纱组次之:(269.17±3.6)元,凝胶组较为昂贵:(449±17.2)元。(4)1年后对部分患者随访,根据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评分,预后眼膏组(5.23±0.26)分和凝胶组(6.13±0.32)分明显优于油纱组(3.98±0.46)分,P0.01,眼膏组与凝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72h可见凝胶组细菌阳性率最高(42.31%),油纱组72h细菌培养阳性率(16.13%)明显低于凝胶组,眼膏组细菌培养阳性率(3.70%)又明显低于油纱组。结论四环素眼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对比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碘伏油纱,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度,同时降低治疗费用,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断指再植1000例1432指临床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断指再植的技术问题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 000例1 432个断指行再植术,按常规清创、骨骼固定、修复肌腱、吻合血管、吻合神经,血管、肌腱移位,指掌侧动脉蒂岛状皮瓣转位,以及邻指背侧静脉蒂岛状皮瓣转位等方法,重建断指血运并修复肌腱,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4周拔克氏针,加强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成活1 315指,坏死117指,成活率为91.83%。成活指中,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941指,良244指,可86指,差44指,总优良率达到90.11%。结论彻底清创是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的基本前提,对血管精细吻合是成功的关键,一期修复神经并及时功能锻炼是手指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