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来经CT证实的134例SAH患者中18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癫痫发作类型与SAH之Fisher分级间的关系。全组均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于癫痫发作2次及以上的病人同时给予抗癫痫治疗。结果:于SAH72 h内继发癫痫发作12例,于病程第4~15天继发癫痫发作6例。18例中,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强直组)10例,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简单组)4例,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组)4例;除强直组与简单组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量表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2例,中2例,死亡5例。结论:SAH继发癫痫多发生在SAH早期,且以强直-阵挛发作为多见;其发作类型与SAH出血量和出血波及大脑皮质的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脑电图(EEG)的动态改变。方法: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观察组)和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痫发作病人(病例对照组)的EEG和卒中病灶分布、范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40例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顶叶,初次NIHSS评分为4.8(±2.03)分,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例对照组20例的病灶分布在顶、枕、额、颞叶、基底节和小脑,初次NIHSS评分为4.7(±2.27)分,经t检验统计表明,NIHSS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50);初次检查病例对照组的EEG异常率为5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70%,中度占30%;观察组的EEG异常率为95%,其中轻度异常仅占异常总数的21%,中度和重度异常占79%;健康对照组的EEG异常率很低,仅为20%,且仅表现为轻度异常;经Х^2检验,Х^2=46.54,P〈0.005,表明三组间EEG的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在随后的3次复查中,随着NIHSS评分的改善,癫痫发作的频数降低,EEG的异常程度也下降,以第60天时最为显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的EEG检查有较高的异常率,对指导其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癫痫儿童认知电位P300E事件相关电位(ERP)的P300成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分析85例癫痫儿童及63例健康对照的认知电位P300,并探讨癫痫儿童认知电位P300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以健康儿童作比较,癫痫儿童P300潜伏期延长.差肄有显著意义(P〈0.01),波幅降低。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早和发作频繁是癫痫儿童P300潜伏期延长、认知功能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减少发作频率为其保护因素。结论:认知电位P300可以较客观及早地反映癫痫儿童的认知状况。应于患病早期积极抗癫痫治疗,降低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患者停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停药后3年以上无癫痫发作的患者139例进行24hV—EEG监测观察其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并随访4-5年。结果:本组139例患者中接受单药治疗97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0例,3种药物联合治疗22例,治疗中均无临床癫痫发作。V—EEG监测发现有痫样放电39例(28.1%)。在此39例痼样放电患者中,活动性痫样发作史〈6个月8例、7~12个月9例、〉12个月22例。癫痫样放电出现时间:清醒期6例(15.4%),睡眠期30例(76.9%),清醒期与睡眠期均有痫样放电3例(7.7%),睡眠期痢样放电发生率明显高于清醒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后的3~4年随访期中,39例脑电图异常者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停药后9例复发,复发率为23.1%;100例脑电图正常者,49例病人坚持继续服药,停药后2例复发,复发率为4.1%;另51例患者逐渐减停抗癫痫药,停药后8例复发,复发率为10.0%,明显低于脑电图异常者(P〈0.05)。结论:VEEG的监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3年无发作癫痫患者是否适合停药,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选择停药时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目的:探讨脑出血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对304例脑出血中32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脑出血继发癫痫发生率10.5%,皮层区出血继发癫痫发生率比基底节区出血继发癫痫发生率明显增高(x~2检验,P<0.01).脑出血继发癫痫多属早期发作(27/32)(x~2检验,P<0.01).脑出血早期继发癫痫者,易于控制,一般无需长期服抗癫痫药;而晚期继发癫痫者,有些发作不易终止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脑出血继发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的机理,治疗和转归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对于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各种不同发作类型的64例癫痫患儿分为单药治疗组47例和添加治疗组17例。单药治疗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添加治疗组因之前用药未能控制癫痫发作进而添加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单药治疗组有效率为83%(39/47例),添加治疗组为65%(11/17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8,P〉0.05)。部分性发作总有效率为85%(34/40例),全面性发作总有效率为63%(15/24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此外,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婴儿痉挛、强直阵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有效率均在60%以上。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不良反应均较少且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各型癫痫均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长程脑电图(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长程EEG资料,并与对照组40例脑梗死后无癫痫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EEG与长程EEG检查比较:常规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长程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35例,占80%,中、重度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长程EEG异常率为95%;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痫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EEG监测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痫发作、观察病情变化、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frequent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添加治疗的疗效并观察其前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方法:将36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分为rTMS治疗组和0XC治疗组,在继续原有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行0.5Hz低频rTMS治疗及OXC添加治疗,分析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记录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其皮质运动兴奋性的改变。结果:36例患者经低频rTMS治疗和0XC治疗后,临床发作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运动阈值(motorthreshold,MT)明显增高,皮质静息期(corticalsilentperiod,CSP)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XC组仅MT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rTMS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良好,MEP能有效地反映中枢运动皮质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部分发作性癫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癫痫的,I岳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6.00%,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3.33%(32/60),晚期发生率为46.67%(28/60),以部分发作为最多占65.00%(39/60),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10.65%)与皮层下(2.7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癫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最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11.
观察胰岛素在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凋亡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引起该作用的分子机制。健康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 g,清洁级(SPF),7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生理盐水组(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胰岛素组(Ins组),蛛网膜下腔出血+胰岛素+PD98059抑制剂组(PD组)。检测方法:(1)神经功能学检测,观察记录小鼠的精神状态、部分感觉和运动能力;(2)HE染色观察小鼠顶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3)RT-PCR检测p-AKT、p-ERK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检测p-AKT、p-ERK的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神经功能学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小鼠SAH后感觉和运动能力呈现不同程度障碍,综合得分明显下降;与SAH组比较,Ins组感觉和运动能力相对较好,综合得分有所上升。(2)HE 染色观察:Sham组小鼠神经元排列相对整齐,形态较完整,核质均匀,核仁清晰;SAH组小鼠神经元损伤较重,部分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细胞周间隙增宽,部分细胞核固缩深染。(3)RT-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SAH后6h p-AKT 有所增加,同时p-ERK增加,与SAH组比较,Ins组p-AKT增加更显著,且p-AKT相对增加,与Ins组比较,PD组p-AKT明显减少,p-ERK明显减少,且与SAH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p-ERK蛋白水平变化与mRNA水平一致。胰岛素可通过PI3 K-Akt信号转导途径明显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其中Akt激活以及ERK的增加是胰岛素上述抗凋亡效应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探讨螺旋CT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胰蛋白酶原-2(TPS-2)检测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发展及预后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79例、非胰腺炎(NAP)急腹症患者50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血清CRP、尿TPS-2,并对19例AP组的患者血清CRP、尿TPS-2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对AP全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痫性发作活化后的表达特点,探讨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eeleeoxib,Cel)对痫性活动后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模型制作:随机将120只体重为50~60g的3周龄健康Wistar幼鼠分为匹鲁卡品致痫组(EPOnly组)(n=45)和Cel干预致痫组(EP—Cel)(n=45)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NS组)(n=30)3组。随机在EP—only及EP—Cel组各取10只匹鲁卡品成功诱导急性发作幼鼠进行腹腔注射溴脱氧尿核苷(BrdU):(1)行为学观察:根据Racine分级评价急性期和慢性期痴性发作行为;(2)形态学检测:各实验组分别在急性发作后第14天,第28天处死大鼠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OX-2阳性细胞在各组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BrdU+星形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在各组的差异。结果:(1)动物行为学观察:在急性期,EP-only组全身性自发反复性癫痫发作(SRS)发作率(90%)明显高于EP—Cel组(560)(P〈0.01);EP—only组痫性发作Racine分级强度(3.7±1.3)明显高于EP—Cel组发作强度(2.5±1.1)(P〈0.05);在慢性期,EP—Only组SRS发生率(500)明显高于EP—Cel组(30%)(P〈0.05;岔检验);EP—Only组平均每天SRS发生的频率(1.9±0.58)明显高于EP=Cel组(0.6±0.3)(P〈0.01,t检验);(2)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结果:①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匹鲁卡品致痫第14天后,海马区COX-2阳性细胞表达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158±18)vs(118±20)](P〈0.01);②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双标结果:急性期发作第28天后,BrdU+NeuN免疫双标阳性细胞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36±4)vs(22±3)];同时EP-Only组门区有BrdU+GFAP免疫双标阳性的新生的胶质细胞明显比EP—Cel组高[(26±3)vs(14±2)3。结论:COX-2在痂性发作后被迅速诱导表达,COX-2抑制剂Cel能抑制痫性发作激活的异常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少慢性期S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癫癎痴笑发作(GS)的病因、临床特点和临床进展,为制定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结合患者头颅MRI、PET—CT和24 h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结果及典型GS的临床表现,收集8例门诊诊断为GS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6例诊断为症状性GS,2例隐原性GS。其中3例仅有痴笑发作,5例合并有1~2种其他发作类型。所有患者均接受1~3种抗癫癎药治疗,结果3例发作得到控制,2例发作减少〉50%,3例无效。结论:通过分析病历,进一步强调了除下丘脑错构瘤为常见病因外,额、颞、顶、枕等脑叶的病变也可导致GS。对MRI正常的患者,PET—CT能更好地显示病灶。对于EEG和MRI均正常的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性治疗更有助于早期确诊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研究组包括28例URSA患者,予低分子肝素(Fraxiparine 0.4-0.6ml/d或Enoxaparin 0.4-0.6ml/d iH)治疗至妊娠12w,于治疗前、3w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常规;15例未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URSA患者为对照组,于首次就诊(血HCG确认妊娠)及2~3w后(流产清宫前)检测以上项目。结果研究组保胎成功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33%(P〈0.05);使用低分子肝素后USRA患者外周血中总T细胞数比例为(66.9±5.6)%,较使用前(61.2±7.4)%升高(P〈0.05);NK细胞比例为(16.6±4.4)%,较使用前(19.4±7.3%)下降(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为(67.1±7.9)%,红细胞压积为(36.1±3.9)%,较使用前(70.7±7.8%)、(33.8±7.8%)均下降(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URSA有显著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除抗凝外,还可能直接降调URSA外周血中的NK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CT灌注成像(CTP)参数联合脑电图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继发癫痫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SAH患者78例,其中CTP联合脑电图检查40例(联合组),单独CTP检查3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动态EEG Young分级、脑血管痉挛与痫样发作检出情况,比较发生与未发生脑血管痉挛者的CTP参数、痫样发作与未发作者CTP参数、预后,分析单独CTP、CTP联合脑电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联合组EEG Young分级Ⅰ、Ⅱ、Ⅲ、Ⅳ、Ⅴ型分别3、5、19、11、2例;联合组脑血管痉挛、痫样发作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发生脑血管痉挛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未发生脑血管痉挛者低,而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P<0.05);联合组中痫样发作者的脑电图类型构成与未发作者存在差异(P<0.05),痫样发作者以Ⅲ、Ⅳ型为主,非发作者以Ⅱ型为主;痫样发作者改良Rankin评分高于非发作者(P<0.05),联合组评估预后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而错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CTP相比,CTP联合脑电图对aSAH患者继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