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并评价32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4年以来对于32例宽颈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维电解微弹簧圈“筐篮”(GDC)技术治疗18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型联合GDC栓塞12例,用支架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使用筐篮技术治疗的18例中完全闭塞者为15例,有3例不完全闭塞;12例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1例完全栓塞;2例支架加微弹簧圈栓塞,1例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全部32例无永久性神经症状并发症,31例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论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护理。方法采用GDC栓塞或注射NBCA胶灌注假性动脉瘤腔、可脱式球囊或弹簧栓子闭塞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22例,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观察术后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肢体感觉运动。结果除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因严重贫血发生脑梗塞而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失外,21例假性动脉瘤均取得治愈的效果。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贾峥 《现代护理》2006,12(28):2691-2692
随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仍是难题之一,单纯微弹簧圈治疗会出现栓塞率低、复发率高,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实施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80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对其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5例,术中引起严重脑血管痉挛7例,载瘤动脉或邻近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2例,因并发症死亡6例;60例术后不同时期随访,无变化者50例,材料压缩6例,再通4例。结论随着栓塞技术的改进和材料质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近10年单纯用介入栓塞的方法治愈的头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2l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血管造影确诊有血管壁损伤并在血管外形成囊腔,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分别是:10例位于颈内动脉,8例位于颈外动脉,3例位于锁骨下动脉/推动脉。分别用带纤毛的铂金微弹簧圈、可脱性微球囊、电解可脱性弹簧进行栓塞。结果 单纯闭塞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13例,同时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有8例,1例出现术后视力下降,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6~24月,无复发表现。结论 对头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动脉瘤电解可脱性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要点及降低致残率效果。方法 对34例老年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电解式可脱性(GDC)栓塞。2例巨大动脉瘤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成功栓塞34例36个动脉瘤,32例痊愈,1例需人照顾,1例重残,明显降低致残率。栓塞程度:100%栓塞28个(包括载瘤动脉闭塞),95%栓塞3个,90%栓塞3个,80%栓塞2个。结论 老年动脉瘤患常合并心,肺,肾等其他器官疾病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发症,脑血管硬化,迂曲明显,但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患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结合或不结合远侧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giant serpent ineaneurysm,GS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采用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MRI和DSA等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3年,对15例患者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再评估。结果:15例患者采用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后,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完全闭塞。在随访过程中均恢复良好,动脉瘤无复发或再出血,均无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GSA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泽清  汪明全  向红 《华西医学》2003,18(2):213-214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CT和DS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均采用介入的方法行GDC栓塞治疗。结果:7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6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2周痊愈出院,临床症状消失。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复发;二次治疗,脑血管造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应用GDC或血管内支架联合GDC可能成为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硫氧还蛋白在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CT灌注及测量脑水肿程度,观察人硫氧还蛋白(RX)对局灶性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兔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栓塞6 h,再灌注18 h),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和缺血/再灌注 RX组(10只),后者给予RX(0.75 mg/kg体重),其他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梗死后6 h及再灌注后18 h做CT灌注图像,计算脑梗死面积占同侧同层大脑半球面积的百分比;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RX治疗,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脑水肿减轻.结论重组RX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做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9例,比较手术前后MTT图、CBF图及CBV图的变化。结果:9例病人中3例为单支动脉狭窄,1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无明显改善,另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6例为多支动脉狭窄,其中4例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而另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术前CT灌注图像示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术后病人均无合并症发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即可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简单方便了解手术对脑循环影响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一侧或双侧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供血情况,用PVA颗粒和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至主干栓塞。结果:子宫肌瘤供血丰富,双侧供血者29例,其中一侧优势型20例(64.7%),左右供血均衡型9例(25.9%),单侧供血者3例占9.4%。治疗后随访1-12个月,结果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月经量减少至原来的1/3-2/3,贫血及下腹坠胀症状明显改善,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临床有效率约96.8%。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4例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例,以带毛弹簧栓、可脱球囊或电解可脱弹簧栓(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经动脉或静脉途径栓塞瘘口。6例采用带毛弹簧栓,共54个,其中1例同时经眼静脉穿刺逆行栓塞海绵窦。7例采用球囊栓塞,1例因为瘘口小无法放置弹簧栓和球囊而采用GDC栓塞。结果:本组中13例CCF瘘口完全堵塞,其中4例同时堵塞颈内动脉,患者症状消失。1例已有6年病史的CCF颈内动脉参与大脑供血无法栓塞,经栓塞与海绵窦相通的颈外动脉后,又经眼静脉栓塞海绵窦致瘘口明显缩小。结论:经动脉内以球囊、弹簧栓或GDC栓塞是治疗CCF的有效方法,其中以球囊栓塞操作安全简便为首选材料。引流静脉粗大者逆行栓塞可以起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内治疗技术与效果。方法 采用股动脉入路、颈内动脉选择性插管的方法,行脑癌区域性化疗5例、CCF栓塞治疗6例共14次。治疗前先行全脑血管造影,CCF加行压颈功能试验。结果 14例次颈内动脉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所有患治疗后均症状缓解或消失。脑癌介入化疗后均有瘤体缩小和瘤周水肿减轻改变。6例CCF球囊栓塞后5例达到影像学痊愈且保持了人动脉通畅;1例瘘口巨大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结论 颈内动脉介入性脑癌化疗及CCF闭塞术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