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能适应高原环境,就能防止急性高山病(AMS)的发生,当适应性增强时.AMS的症状就将减轻。假如保留部份适应性.重返高原时AMS的发生或其严重性将会降低。因此6名平原人在适应了4300m高原之后(16天)让他们返回平原(PA).8天后将他们重新置于4300m低压仑内30小时(RA).AMS症状的严重程度通过每天所给的环境症状调察向卷表来积累分值而决定(AMS-C).结果:AMS-C的平均分值降低.从高原(HA)第一天(HA1)的0.6降到RA的0.1(P<0.05).HA1期中有4人“病了”.AMS-C>0.7,RA期仅有一人“病了”。RA与H…  相似文献   

2.
急性高山病综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高山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山旅游者(平均高于5280m海拔)。在部份病人中,急性高山病(AMS)能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或高原脑水肿(HACS).AMS的症状可有头痛、失眠、厌食、恶心、头晕,甚至更严重的表现,如呕吐、呼吸困难、肌无力、少尿、四肢水肿和视网膜出血。仅管这些症状的出现最初与高原氧含量低和大气湿度有关,但是低氧血症对AMS的生理过程及其终结仍不清楚.教育高山旅行者认识Ams的症状和自我诊断知识是重要的内容.预防Ams的策略包括:在进行高山剧烈运动前用二天的时间做习取练习,避免饮酒,增加液体摄入,35…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进入海拔3600米的东部帕米尔高原后发生急性高山病的74例患者进行免疫状态的研究。发现急性高山病患者伴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A—免疫部分指数障碍,这一现象约持续5个月。急性高山病细胞免疫紊乱表现为T淋巴细胞减少和减弱在PHA和ConA影响下的T淋巴未成熟细胞的变形能力,同时减少T辅助细胞和增加T抑制细胞水平。急性高山病伴有血液B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但并不影响有效抗体的产生。同时发现和适应良好的受试者比出现大量的功能不全的单核细胞。在急性高山病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单核细胞功能的减退表现为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高原缺氧环境,除了心率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等适应性改变外,肺血流量有哪些改变,特别是在快速进入高原时有哪些改变,这是本文探索的内容。 检测对象 1981年11月应征入伍青年52名,均系男性,年龄为18~19岁,都是第一次进入高原。由甘肃礼县(1,400M)出发,路经西宁(2,260M)休息3天后,乘汽车于第3天达青海大武地区(3,740M)全程用时1周。三处分别用阻抗法(四极法)测定右肺阻抗微分波。并对大武地区驻军178人也进行了同项目观察,以资对照。  相似文献   

5.
黄芪茯苓预防急性高山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对急性高山病发病机制提出了不少假说:如脑水肿,肺动脉高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肺泡与动脉血之间氧递度增加,钠潴留等。目前对急性高山病发病机制虽有很多假说与推测,但其中是否都是独立致病的原因,它们之间有何因果关系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加压和急性高山病[英]/JEANKB……//Aviat.SpaceEnviron,Med.1994,64(10).928~31已有多例登山时发生的急性高山病用便携式压力容器成功治疗的报告。在阿尔卑斯山区登山时早期加压的效果以往尚未研究。为探讨对不适应...  相似文献   

7.
急性高山病(MAS)虽多为良性和自限的,但可进展为威协生命的高山肺水肿和/或脑水肿。早期治疗可防止其进展。然而,最佳疗法为下山,有时由于地形或气象条件限制而不可能。作者设计了一种新式可携带的纤维高压舱,可舒适容纳3人,用于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①无论在急性高山病或在高原脑水肿病人中,都伴有颅内压的升高,但以轻度到中度高山病的发病机理来讲,颅内压增高份何角色仍不清楚;②通过对24例健康受试者(迅速升至5200m)鼓膜受力位移评估,间接地测定了颅内压的变化;③在3440m时.颅内压的升高与急性缺氧有关,但在这些受试者中,无论有无急性高山病症状,其顿内压力间无差异;④虽然颅内压升高与急性缺氧有短暂的联系,但并非轻度或中度高山病的一个特征。高原颅内高压与急性高山病@陈秋红  相似文献   

9.
急性高山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指机体由平原进入海拔24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或久居高原者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所发生的一种以头痛为核心症状的疾病。AMS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患者一般在  相似文献   

10.
阿哥里山的急性高山病[英]/Ergun Y//BrJClinPract.1994,48(3).152~5.1983年至1990年总共有74名业余登山者和88名登山运动员试图登上阿哥里山。在业余组有2人于海拔3200m高度处出现适应不全,7人在4200...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寒冷缺氧。部队在这种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容易发生急性高山病。急性高山病病员应该在哪里治疗呢?以往的习惯作法是尽快下送至较低海拔的野战医院治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病员后送途中的死亡机会,而且在战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容易做到。因此,我认为,高原地区作战,急性高山病病员应当就地治疗,即在参战部队的师、团救护所内进行治疗。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急性高山病及高原脑水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类如果未经充分适应迅速上升到2500m以上的地区往往会发生急性高山反应,表现为头痛、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眩晕、失眠等,临床称为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述急性高山病与海平面氧分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是在安弟斯山探险期间进行的。在探险前测定其中一些生理参数,即受试者的一些生物统计学的参数(最大氧耗量、体脂含量、体质指数),肺功能(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出量),通气和心脏的反应则是在4500m测定的(低氧通气反应,低氧』心脏反应和寒冷加压试验).为达到目的,11位受试者进行低压可变二氧化碳低氧试验,在4500m静息时或运动中研究其每分通气量、呼吸频率、潮气未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低氧通气和低氧心脏反应,手部的寒冷加压试验(在5℃的冷水中5分钟),…  相似文献   

14.
我们验证这种假定,正在发展中的急性高山病(AMS)或高原肺水肿(HAPE)的患者与健康人对比,其在高原反限期间的周期性呼吸(PB)更频发,动脉氧减炮和更严重.我们记录了21例受试者在海拔4559m地区第一晚间的胸腹部运动、脑电图和利用脉搏血不计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勒OZ人在原地随后的留居期间,8例无症状反应(对照组)5例发展为AMS,另外5N发展为HAPE。对照与AMS和HAPE两组间在睡眠期间的PB、PB百分率没有明显差异。有一种趋向,HAPE患者的PB要比AMS和对照组发作的更多.三者分别占可分析时间的80士5,58士7和57士9%…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高原心率自主控制的变化和这样一种假说:高原低织会诱发定赔心率振颤,就像在心衰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一样.11例24~64岁的健康受试者进行了1524m和4700m高原处移动心电图机记。通过快速FOurier动态分析观察睡眠2~5小时期间的心率和呼吸动力学.结果,在平均氧血红蛋白地和度为81%时,全部受试者仍有高原低级血症.没有显著的心年改变,但低频光谱能增加(P<0.001).时间系列分析表明,非线性窦性心律动力学的范围较复杂.8例在高原睡眠时间出现了清楚的低频(0.04~0.006HZ)心率振颤.心电图摘记中获得的呼吸信号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体表指数(BMI)对于急性高山病(AMS)的预测作用,寻找可以预测AMS反应的指标和办法。方法:26名志愿者,测量体表指数并计算相关幽会,按照高原评分标准划分为重度高原反应组和轻度无反应组,对两组人群之间的体表指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廓的呼吸体积差值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可用于预测高原反应易感者。胸廓呼吸体积差小于2139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大于9.22时,急性高原反应评分高于普通人群。结论:体表指数可以用于预测急性高山病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报告了60例新兵急速进入高原(海拔5170m)时的视网膜变化。观察分析了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对急性高原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特征、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讨论。提出:大部队高原行动时,眼底检查可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监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拉萨地区(海拔3658m)10名高原健康人及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患者各8名,以及2例高原昏迷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血糖含量的变化。发现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患者血糖较正常人高,2例高原昏迷患者血糖偏低。高原反应患者血浆胰岛素未有改变,而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患者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高原健康人。  相似文献   

20.
在海平面,气压有760毫米汞柱,空气含氧21%,含氮79%,氧分压159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105毫米汞柱,这时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是95%。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血氧饱和度下降、如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