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的经验。吴立文教授认为其病位在胆,但病变的形成与肝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临床初期以肝气郁滞、胆气受阻、湿热内蕴、热毒蓄积等邪实为主;久则致虚,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是邪郁胆腑,胆失通降。治疗应辨证采用通利之法,临证结合疏肝理气法、和胃通腑法、运脾化湿法、扶正补虚法,并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李木森教授从医逾60年,临证经验丰富,用药精到,辨治准确,对肝胆病辨治尤有心得。现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及善后宜忌等方面对李老辨治胆胀经验作一简单介绍并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观察利胆舒胃汤加减治疗胆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利胆舒胃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2 g,黄芩12 g,醋白芍15 g,郁金15 g,枳壳15 g,木香6 g,厚朴15 g,炒白术10 g,延胡索15 g,鸡内金15 g,熟大黄10 g,威灵仙15 g,青皮10 g)治疗。结果:258例患者中痊愈146例,显效82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8%。结论:利胆舒胃汤加减治疗胆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例1.患者,女,51岁,2010年1月14日初诊.患者因右胁部胀痛六年而就诊.患者现右胁部胀痛,生气及饮食油腻时加重,串及后背疼痛,口干口苦,易恶心,纳差,便可,睡眠差,平素性急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2010年1月15日B超未见异常.诊断:胆胀;辨证:刚证(肝旺阴虚血瘀);治疗宜柔肝养阴活血.方药:旋复花12 g,代赭石30 g,苏子10 g,苏梗10 g,香附10 g,青皮12 g,白芍20 g,川楝子9 g,郁金10 g,鸡内金9 g,砂仁6 g,姜半夏6 g,炙甘草6g,莱菔子30 g,栀子10 g,山药10 g.免煎汤剂,每日2次,分别于早晚服用. 相似文献
11.
12.
李春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92-93
<正>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描述也很准确。张仲景《伤寒论》对其论述更加精确、详细,所立方剂如大柴 相似文献
13.
14.
15.
胡晖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
<正>胆胀是以反复发作的上腹或右胁肋部隐痛、胀痛不适,或伴右肩区疼痛,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呃逆、厌油,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位在胆。常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笔者在临床工 相似文献
16.
17.
胆郁合剂治疗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以下简称胆郁症),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两年来,我们共收治本病23例,16例经用中药胆郁合剂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另7例采用西药作对照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胆胀的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病位在胆腑。石志超教授辨证以八纲虚实为基础,六经辨证为要点,少阳证为主,以少阳、太阴合病辨证。指出:临床当充分辨传变,据虚实而施治,宜顾护正气,以补为上,尤当以“虚实”为戒。 相似文献
19.
胆胀病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而现代医学胆囊炎、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董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不致郁遏上逆为患。若胆腑通降失司,则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停湿成痰,化火伤阴。而肝胃气机升降失调,无不影响胆腑和降,以致胆胀之病。故调气活血,利胆通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20.
刘书含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39-639
情志不舒所致之郁病,在内科疾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2%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