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髓炎属中医学中的"附骨疽"范畴。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千金方》说:"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病名虽异,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统名附骨疽。本病特征是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本人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内治法1.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以仙方活命饮  相似文献   

2.
李有林 《光明中医》2001,16(2):22-23
1 发病机理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多发病。好发于血气未充 ,骨骼柔弱的儿童 ,尤以十岁左右男孩为多见。发病初期一般容易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造成化脓溃后形成慢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附着于骨骼深部脓疡 ,毒气深沉 ,中医称为附骨疽。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长骨 ,附着筋骨 ,局部胖肿 ,推之不移 ,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 ,难于收口 ,可形成窦道 ,因而损伤筋骨或骨穿孔。日久周围死骨形成 ,久延不愈 ,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由于儿童骨骼正在发育阶段 ,而且对各种病毒抵抗能力差 ,加之本身有余毒湿热者 ,或因疔疮走黄 ,慢…  相似文献   

3.
慢性骨髓炎,中医称“附骨疽”,形成瘘管的叫“附骨流注”。本病或因湿热蕴积,其毒深陷筋骨;或因筋骨损伤,瘀血凝滞于骨,积瘀成疮,溃而成瘘。本证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痠多痛少,不痒,溃后脓水淋漓不尽,始则较脓稠,久而清稀,或流出死骨,瘘口深陷而紫黑,常有苍白色肉芽组织覆盖于瘘口之上。因患病日久,气血必耗,故多见形体  相似文献   

4.
阴疽溃后难敛,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用辰砂草治疗38例,疗效确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一月,最长2年。发病部位多见于膝、髋、肘和指等滑膜较多的关节。症初多见寒热往来,病处多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继则筋骨疼痛如锥刺,甚至肢体难以屈伸转动。久则郁而化热,肉腐成脓,溃后稀脓淋漓不尽,色白腥秽,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或有死骨脱出。 [治疗方法]取鲜辰砂草适量,捣烂敷患处,中留孔,每天换药1次,病程长或严重者换药2次,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38例中,一个疗程治愈者9例,二个疗程治愈17例,三个疗程治愈8例,无效4例(因患有腐骨)。 [典型病例]夫某某,女,56岁,农民。1993年6月4日初诊.患者因右手劳宫穴处溃烂,经当地医院治疗2月余  相似文献   

5.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于祖国医学“附骨疽”范畴,好发于四肢长骨,多因玩耍跳跃,跌仆闪挫,劳伤筋脉,致气血瘀滞,瘀而化热,热酿脓毒,附骨入髓;或者外伤,复因感染邪毒,邪毒与损伤之瘀血蕴结于筋骨,蕴而化热,腐肉蚀骨;或素体虚弱,房劳内伤,夏天露卧,风寒湿邪侵蚀,气血瘀滞,附于筋骨,日久化热,热酿脓毒,附骨入髓,化脓溃破,溃后不易收敛,易成窦道,伤损骨质,有脓液流出及发热、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俗称“帖骨流”,祖国医学叫“附骨疽。早期高热,肢体肿胀疼痛,继则溃破流脓。转为慢性骨髓炎后,全身症状减轻。患肢形成窦道、死骨、包壳,长期不愈。我院自1982年至1984年收治5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以“花合散(膏)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此法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7.
<正> 疮疡及创伤感染性疾病是中医皮、外、伤科常见和多发性疾病。且治疗方法较多,对疔疮小面积损伤感染较易处理,而对大面积创伤感染、溃疡、附骨疽窦道、结核溃后治疗较为  相似文献   

8.
疮疡及创伤感染性疾病是中医外科、伤科常见和多发性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对疔疮小面积损伤感染较易处理,而对大面积创伤感染溃疡、附骨疽窦道、结核溃后治疗较为困难。我院多年来运用祛腐生肌外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 1982年以来 ,以古人验方和本身自拟方治疗骨疽 186例。取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6例中 ,男 10 6例 ,女 80例 ;年龄 7~ 2 0岁 5 6例 ,2 1~ 30岁 6 2例 ,31~ 40岁 46例 ,41~ 5 7岁 2 2例 ;部位 :锁骨处 1例 ,胫骨处 46例 ,腕骨处 2 2例 ,髌骨处 70例 ,外踝处 39例 ,跨马疽 8例。余毒湿热型 :由疔疮、伤寒或麻疹等疾患 ,经治余毒未清 ,久而湿热酿毒 ,毒邪深窜 ,流于筋骨 ,发为骨疽。初而不觉 ,1周或 2周后始见寒热神倦 ,疼痛彻骨 ,肿胀明显 ,溃则不易收口 ,脓稀薄 ;损伤瘀滞型 :外伤后引起气滞血瘀 ,瘀著筋骨 ,久而酿…  相似文献   

10.
顾伯华教授运用垫棉压迫疗法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此法被广泛应用于溃疡中后期患者即有袋脓、空腔以致久溃不敛或慢性窦道不易闭合等病变者。此类病变有颈项部头疽(项后痈)、脑疽发(项后痈合并蜂窝组织炎)、手指部疔疮(化脓性腱鞘炎)、躯干部痈肿(蜂窝组织炎)、足发背(蜂窝组织炎)、传囊乳痈(急性多发性乳腺炎)、乳痈溃后疮口流乳不止、老烂脚(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窦道及胸腹部手术后窦道等。特别在邪热已化,脓液渐渐清稠时用之最  相似文献   

11.
骨结核,俗称骨痨、骨疽、骨流注。祖国医学称之为“流痰”。《内经·判节真邪论》曰:“结深中骨,气因于骨,外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局部皮色不变,漫肿酸痛,化脓迟缓,溃后浓水清稀挟有豆腐花块物,脓出肿仍不消,继之胬向突出,形成瘘管窦道,迁延难愈,其病深达筋骨关节,轻者致残,重则危及生命。笔者自1988年以来,运用本法治疗骨结核95例,  相似文献   

12.
郭豪 《吉林中医药》2004,24(9):36-36
笔者自 1998年~ 2 0 0 3年 ,采用骨炎康汤治疗慢性外伤性骨髓炎患者 4 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之慢性骨髓炎 (附骨疽 )的诊断标准 :外伤后 ,疮口溃烂 ,久不收口 ,脓水淋漓 ,形成窦道 ;患肢肌肉萎缩 ,以探针检查 ,可触到粗糙之死骨。可伴乏力、低热等症状 ;X线摄片可见骨皮质粗厚、硬化 ,骨髓腔不规则 ,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或有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 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接受规定方法治疗者。1 3 排出标准  (1)合并败血症、骨…  相似文献   

13.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附着于骨的深部的化脓性感染,由于附骨成脓,中医又名附骨疽.本病多由急性骨髓炎未经治疗、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而成,病情时好时发,窦道长期不愈,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去病残率高,部分患者因窦道附近皮肤长期受炎性分泌物刺激,如治疗不当,久之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为解除此类患者的痛苦,我科自1994年至今于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方法、结果及体会总结,以资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50例附骨疽在发病初期、成脓期、溃后期及恢复期的X线表现,发现各病期的X线征象与西医X线诊断分型是一致的。作者认为X线影像学能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化指标。有助于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胸壁结核属于祖国医学“胁肋疽”、“渊疽”的范畴。本病多发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胸壁遭受结核杆菌感染后,胸壁组织包括骨骼和软组织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溃后久不收口,易致成漏,或伤内膜,或伤肋骨,或成慢性窦道。本病是一种继发性疾病,原发病灶大多在肺部。笔者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采用骨结核丸及中药汤剂内服,以益气健脾,软坚散结,散寒解毒,改善全身症状,提高抗病能力。并配合局部抽脓、西药封闭等治疗方法。于1987年1月至1989年12月共治疗52例,痊愈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膏药外治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附骨疽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附骨疽患者使用自制膏药外治配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内服,连续治疗2个月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胫骨9例;股骨3例、肱骨3例、桡骨1例.16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3例,有效1例,中途1例因口服药物依从性差,放弃中药内服而改西药治疗视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自制膏药外治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附骨疽临床疗效显著,效果确切,药物性能稳定,副作用少,且药物价廉易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窦道一般形成于流痰、附骨疽等较为严重的疮疡病。临床表现为一端经皮肤溃口与外界相通,一端则通向深部组织(原发病灶),是一条细长而曲折的盲管。脓水久泄,长期不愈,是中医疡科比较顽固而治疗棘手的一种病症。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4例窦道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于下。一、一般资料34例窦道患者,均为我院1988年5月到1989年8月的住院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15~20岁7例,21~30岁18  相似文献   

18.
慢性骨髓炎辨证施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冰 《河南中医》2005,25(12):88-88
慢性骨髓炎,中医称之为附骨疽,常脓水淋漓,久溃不敛.若治疗护理不当,尤易形成漏道而缠绵不愈.近几年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对36例慢性骨髓炎采取辨证施护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附骨疽的X线影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长贵 《江苏中医》1994,15(1):42-43
通过观察50例附骨疽在发病初期,成脓期,溃后期及恢复期的X丝表现,发现各病期的X线征象与西医X线诊断分型是一致的。作者认为X线影像学能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化指标,为助于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浅谈阳和汤加天仙子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中医称之为附骨疽,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骨疽"的记载,<黄帝内经>对此病有较详细的描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组织慢性炎症,其特征为"无头、附骨、成脓"(<小品方>),临床上以全身症状较轻,局部骨质破坏、死骨、窦道、流脓,同时伴骨质硬化及包壳形成为特点.由于慢性骨髓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为骨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