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进行封堵,对照组采用Cardi-O-Fix mVSD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评价封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24例患儿中22 例成功封堵,2例封堵失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例),实验组成功率92.8%(13/14),对照组成功率90.0%(9/10)。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长(71.93±14.85)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时长(90.70±19.78)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在经皮导管封堵心尖部及小梁部的儿童mVSD手术安全有效,短期及中长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低。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单纯多发室间隔缺损手术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阜外医院从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间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行多发室间隔修补术的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8个患儿均实施了经右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手术,避免了左心室或者右心室切口。年龄3~27(8.9)m,体重6.3~14.5(9.9)kg。所有的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Qp:Qs为1.07:1。平均随访时间1~19(15)m。1例患儿因出现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重新入院接受肺高压治疗外,其他患儿均恢复良好。所有患儿均没有显著的室缺残余分流。结论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多发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分期手术,无需心室切口,保存了心室功能,可以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丁守良  张磊  张宝宁  张华  何勇  杨星昌 《医学争鸣》2007,28(10):931-931
0 引言 室间隔缺损(VSD)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约占75%.我院近两年来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385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海华  唐红 《西部医学》2010,22(7):1264-1264,1267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合并的肌部缺损。我院近期诊断3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1 男,1岁,囚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年入院。院外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膜周型),肺动脉高压。查体:发育差,口唇无发绀。心前区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全收缩期杂音。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7~2011年间共6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较平稳。结论: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是较难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对先天性多发肌部室间隅缺损(MMVSD)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UCG)的诊断率。方法:应用CD—UCG对本组病例做多切面探查并观察相应病例的。内直视手术所见。结果:本组病例的诊断符合手术中所见,但是在两个以上缺损存在时,CD—UCG显像确定缺损数目仍有差异。结论:CD—UCG在胸骨旁四腔、心尖四腔及右室流出道等三个切面能较好地显示MMVSD。  相似文献   

9.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森根 《海南医学》2002,13(12):115-1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发病率较高 ,约占先心病的 2 0 %。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 (占 80 %以上 ) ,它的解剖特点是距离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较近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膜状膨出瘤。1 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历史与现状1.1 双伞闭合器闭合术 :1988年Lock报道应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Rashkind双面伞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 ,开创了VSD介入治疗的先例。此后 ,国外从事VSD介入治疗研究的主要是Lock所在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 ,选择的治疗对象主要是肌部VSD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经右心房路径治疗的15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路径补片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痊愈出院,复查心脏彩超示没有明显室缺残余分流。结论经右心房路径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肌部小梁区缺损出现率低 ,自然闭合率高。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妇女儿童医院自 1 995年 1 0月至2 0 0 0年 1 0月间检查的 64 8例室间隔缺损中共遇到了 2 3例。现对声像图及预后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儿男 1 0例 ,女 1 3例 ;年龄 1d~ 9个月 ,平均 1 7.8d。因以下症状体征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心前区杂音 1 9例 ,上呼吸道感染 2例 ,气急 1例 ,哭吵时唇周发绀 1例。1 .2 超声检查  2 3例在室间隔肌部小梁区探及回声中断 ,两断端增粗、毛糙和回声增强 (图 1 )。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五腔心切面清晰显示缺损 …  相似文献   

12.
伍于斌 《华夏医学》2013,26(3):636-638
室间隔缺损(venl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3%,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修补,自1988年Lock通过内科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以来,已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和靠近主动脉瓣的特点介入治疗受到一定的制约,2001年我国首先应用Amplatzer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成功封堵以来,随着科技不断改进和发展,既往一些不能介入治疗的病例也通过封堵器的发展得到了介入治疗的益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祥清 《海南医学》2002,13(12):117-121
1 历史1971年Mills报道采用单个蝶形球囊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动物实验 ,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渡过危险期的临时措施 ,但未在临床实验。1988年Lock首先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 ,选择的病例是肌部室间隔缺损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根据Lock最大一组 136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报告 ,5 4 %为肌部室间隔缺损 ,34%为手术后残余缺损 ,11%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采用的器械为CardioSEAL和Clamshell封堵伞 ,成功率高达 10 0 %。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行介入治疗的室缺患者210例,男11 2倒,女98倒,年龄3~47(16±9)岁,全部应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住院期间连续心电监测以及每天至少1次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21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其中41例术后7 d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在术后21 d内恢复至术前,Ⅱ庹Ⅱ AVB 2例,术后14 d内恢复正常,Ⅰ度AVB 1例,术后7 d内恢复.束支传导阻滞32例,24倒在7 d内恢复至术前,8例为新发束支阻滞未恢复.结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年龄、室缺的位置、大小、封堵器的类型、术中操作时间及术前心电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VSD中30%~60%伴膜部瘤形成,其诊断及分型依赖彩超和造影检查。膜部瘤形态变异较多致介入操作困难。本文通过22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探讨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6-45岁,平均16.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VSD,行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4—11mm,平均8mm;建立左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4mm(平均9mm),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24小时、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心电图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例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小时、出院前、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心电图检查1例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交界性心律,三天后消失;1例术后12天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肌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1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1例3mm残余分流,行介入封堵治愈.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当日拔管5例,术后1天拔管8例,术后2天拔管5例.在ICU时间1~4天,住院时间6~10天.结论:经右心房路径或右心房路径加右室流出道切开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15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对术中和术后发生并发症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41例(26.97%),心律失常18例(11.84%);封堵器脱落2例(1.32%),新出现瓣膜反流8例(5.26%),少量残余分流13例(8.55%)。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瓣膜反流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