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患者的心理需要与心理护理孙丽李雪韩霞(单县中心医院,274300)为提高护理质量,护士不仅要有现代护理技术,而且需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患者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不同,患者的心理需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1患者需要被认识,被尊重护士应尊重患...  相似文献   

2.
临床各科心理护理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文美  段慧君 《护理研究》2006,20(5):1404-1405
随着新型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临床护理模式与医学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适应,这一模式将病人看作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人。在过去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认为只有精神科病人才需要心理护理,而忽视了临床各科室病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在强调整体护理的今天,对临床新老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专业教学和临床学习中,比较重视生物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而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工作的繁琐,造成了临床护理工作,重躯体轻心理的状况。我们需要从病人切身需要和临床工作的切实可行性两方面入手,努力搞好对各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充分体现医疗人文关怀,帮助病人更早康复。  相似文献   

3.
孙秀芳 《现代护理》1999,5(10):21-22
对病人来说,生存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病人的需要不仅仅只限于生存,他们还有被尊重、被爱、交往等需要。由于这些需要被忽视,而发生各种心理和生理反应,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影响了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并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各种护理计划,对病人实行全身心地整体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病人的心理需要1.1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病人多表现焦虑不安或惊恐,危重病人尤为明显。1.2信息的需要病人住院后想尽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心理护理渐渐成为护理工作突出任务,而对老年人的护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心理护理。老年人与青年人、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明显不同,老年人为生命的下午,老年人的生命特色则主要是大局已定,节制精力,其心理特征往往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他们希望别人尊重他。注意了解他的痛苦,受到照顾,需要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特别怕寂寞,固执昔日的报负,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予以指导。  相似文献   

5.
程学霞 《临床医学》2010,30(1):126-126,F00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的人转移,心理护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受孕、妊娠、分娩、产褥、哺婴对于妇女是一种应激,都能引起比较复杂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围产期是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重大挑战,心理变化十分剧烈,如应激不当将会影响两代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保障产妇和胎儿健康,必须认真做好围产期孕产妇心理护理。为了提高围产期护理质量,我科依据围产期孕妇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于2008年1月至12月对186例围产期孕妇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产程中产妇的心理特征并总结了对产妇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需要被接纳与尊重,有效减轻产时疼痛,加强沟通等。认为做好产程中产妇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轻产时疼痛,顺利分娩。  相似文献   

7.
邓冬梅 《全科护理》2008,6(24):2214-2214
病人除有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病情不同和性格差别外,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笔者通过临床护理,体会到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和姿势去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针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满足病人的需要、减轻心理负担采取的疏导和护理方法。其内容十分广泛,护士在每一护理操作中都渗透着心理护理的内容,它随时随地会给病人生理上产生影响,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的身心健康,使病人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情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护理活动是科学、艺术、人道主义的结合。近10 a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护理模式和护理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护理工作除了执行医嘱,协助诊治疾病,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和生活护理外,还扩大到对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的了解和提供支持,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很多疾病单凭良药难以治愈,需要进行手术才能痊愈,而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与普通患者不同,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我科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强调心理护理,护士关心的是整体的人,重视患者的感受,情绪和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科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杜杏芳 《现代护理》1998,4(8):21-2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后,需要“心理抗争”、那些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的人,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进而可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这称之为“心理免疫”研究还表明:患病后注意心理免疫的人,比那些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的人容易战胜疾病而得到康复,因为精神因素与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化护理的实施,临床实践中心理护理日趋重要,护士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病人的心理有着不讨低估的影响,从而在不自觉中使病人的心理免疫发生改变。现根据临床观察分别予以浅析。1做好接待工作新病人…  相似文献   

11.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健康人一旦进入患病者角色,往往由于入院后诸如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改变、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使患者产生消极的心理。这种心理平衡的失调有时甚至会超过实质性器官对身体的损害。笔者认为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的心理护理,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护理对象的心理研究与护理学相结合,以发展成为护理心理学。运用护理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关系达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以被医护人员所接受和认同。什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状态,护士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西方整体护理模式的引入,重视患者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变革,这变革在我国护理学界开始蓬勃兴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新时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护理工作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患者来医院就诊,都是抱着驱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愿望而来的,因而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角色的认同,希望医护人员能了解其病情,同情其疾苦。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应用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护患双方达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已被广大医护人员接受和认可。因此。加强术前患者心理观察与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忠者术前焦虑、紧张反应,积极面对手术。  相似文献   

15.
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学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心身整体护理。外科病人的治疗大多数需要手术,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极强的心理刺激,如何帮助病人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度过这一关键环节,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及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之外,对病人进行认真细致的心理护理,改变病人的不良心态是一项重要环节,现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把握门诊患的不同心理特征,依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给患以尊重、理解、同情和关怀,对于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高低和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人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患心理护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浅谈心理护理的道德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也必然由单纯的生物护理走向完整的心身护理。心理护理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越来越被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姿势等,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调动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可见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防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玲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131-4131
急诊护士应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需要及焦虑因素,针对性的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家属接受现实、正确面对现实,建立对护士的信赖与尊重,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抢救工作,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及避免护患纠纷。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调查及心理护理已被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产妇的心理受各种环境的影响而错综复杂。近几年来,我院通过对产妇实施的心理护理,分析总结了产妇分娩时的情绪变化规律,说明了产妇在分娩时心理变化状态可直接影响到分娩产程的进展,提示妇产科医护人员应掌握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改善旧的护理模式,了解并分析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产妇实行适应的心理护理,对有利于缩短产程,改善产妇分娩时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环境,保证产妇的顺利分娩有着重要意义。现将产妇的心理状态对分娩的影响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