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7,(9):1273-127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自《金匮要略》提出后便作为后世临床治疗痰饮的指导性原则,但对于该经典条文的解释有着诸多的不同,笔者结合《金匮要略》、《伤寒论》和痰饮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解读,认为"当以温药和之"其重点并非强调"温药",而是在于"和之"之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 《陕西中医》2006,27(12):1546-1547
《金匮》第12篇第15条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家则见解不一。笔者疏正于后,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5.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提出治疗水饮的根本大法。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须辨清“痰”与“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应明确仲景所言“痰饮”实为当今“水饮”;最后应理解在治疗水饮的临床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温药和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周业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6-136
本文通过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解读,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方面,对此条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加深了对"痰饮病"的认识,揭示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指出痰饮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而且提出了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奠定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继婷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0,30(9):839-84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蒙药的种类繁多,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历代药学家根据阴阳五源学说的蒙医理论体系,把蒙药的治病特性分为“药味、药力、药性、药能”等,根据这些特性来组方、治病。1 药用部位及生长环境的特点 在众多的蒙药中有不少药材是蒙药专用品种,即只有蒙医习惯使用的药物。例如:广枣蒙医用治心悸、心绞痛等心脏病;蓝盆花蒙医用于清肺热和治疗肝热病。还有许多药材蒙、中医都用,这类药物习称中蒙药交叉品种。但由于中蒙医理论不同、经验有别,对药物的认识和用法有  相似文献   

12.
杜爱萍 《吉林中医药》2007,27(10):39-39
笔者从急性期的心身护理,缓解期的护理指导,包括防止诱发因素减轻心肺负担,提倡家庭氧疗,清淡饮食等六方面谈了老年肺心病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朱永厚教授对小儿热证、哮喘、胃肠道疾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治疗小儿热证总结为七法:解表法、清热法、解毒法、滋阴法、解表清热法、清热解毒法、清热滋阴法.研制的新药有:麝珠牛黄丸、羚贝止咳糖浆、腹泻宁等.朱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于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是其特长.  相似文献   

14.
咳嗽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是发病的关键。外感咳嗽,辛温与宣降并用,驱邪理肺,宣畅气机,则咳止;内伤致咳,温补肺脾肾三脏,通调水道,排除多余水液,使痰无由生,又可调畅气机,从而减少咳嗽;感染后咳嗽为本虚标实,宜重温阳润肺,则余邪自散,咳嗽得止;素体阳虚者,当温补脾肾,使邪气无由生,咳嗽无由发。因此,对于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治疗,应重视温法的应用,然切记以正确辨证为前提,不可一味温补。  相似文献   

15.
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关“郁”的概念,早在《内经》时期便有详细的记载,及至明清时代方衍生出情志致郁理论。郁证病机不离乎心、肝、气机三者病变。在治疗上,以《内经》五脏相音、以情治情的观念为指导,近代发展出一套音乐疗法。然而从祖国传统乐学理论来看,有关中医音乐疗法,不但在曲调、乐器的选择上应当有所考虑,加上音乐本身个人主观意识强烈,地方民俗色彩浓厚,使得传统音疗体系于发展上出现难点。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完善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是现阶段努力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浅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而心脏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以之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心既主阳气,  相似文献   

18.
浅述从风瘀论治偏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邪外袭和瘀血阻窍在偏头痛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风邪是其致病主因,瘀血是其发病关键,风瘀阻窍是其主要病机,祛风活血定痛法为治病之本。  相似文献   

19.
从医学、哲学、系统论等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类比,指出了二者的相关性以及前者对后者隶属和指导的双向作用,是对中医理论边缘学科范畴的发挥和扩展,对于深刻领会和掌握中医实质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指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不但属于医学的范畴更属于哲学的范畴,其内涵和外延均不仅仅限于一个学科的领域,对个体的人格及生活质量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已明确地属于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崩漏的证治探索。临床发现其与发病年龄、出血时间、出血量关系极为密切,遵此确定辨证施治原则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