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直接刺激嗅神经在Mauthner细胞上引起分级的复合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嗅神经诱发的EPSP包含两个性质不同的成分。第1成分的潜伏期短(平均为0.62ms),持续时间短,对高频率刺激不敏感。第2成分继第1成分之后发生,持续时间长达4 ms以上,为典型的复合波形状,对高频率刺激敏感,当后续刺激的间隔期由27 s缩短至100 ms时,其幅度衰减为原来的40%。  相似文献   

2.
<正> 刺激嗅神经引起鲫鱼 Mauthner 细胞(M 细胞)产生 EPSP,但一般不激活 M 细胞。以前曾有作者指出,到达 M 细胞的兴奋性感觉输入可分为二类,一类信号强大,在没有其他兴奋性输入的帮助下即可激活M 细胞,听觉和视觉输入即属此类;另一类如前庭、侧线和躯体感觉输入,只引起较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 EPSP,不能激活 M  相似文献   

3.
用多点胞内记录方法 ,在鲫鱼Mauthner细胞 (M细胞 )胞体和腹侧树突探测了逆向动作电位和刺激视被盖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简称视被盖EPSP)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逆向动作电位的幅度在胞体处最大 ,沿腹侧树突逐渐衰减 ;视被盖EPSP在胞体处的幅度较小 ,沿腹侧树突逐渐增加。提示 :视被盖输入集中投射在腹侧树突近末梢端。  相似文献   

4.
用多点胞内穿刺方法在8个Mauthner细胞(M 细胞)探测了脊髓EPSP前电位(简称前电位)在外侧树突上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前电位的幅度在胞体处最大,沿外侧树突逐渐衰减,其衰减过程与逆向动作电位的衰减过程相似。提示中介前电位的突触集中分布于胞体;前电位与逆向动作电位相同,均以单纯的电紧张性扩布方式沿外侧树突传播。间接表明外侧树突上没有中介前电位的突触。  相似文献   

5.
逆向激活鲫鱼Mauthner细胞对心电图影响的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骨鱼类延髓M细胞兴奋时,可发生惊跳反射[1],在此躯体反射的同时,可能存在某些内脏活动的变化。为分析躯体运动与内脏活动相关的中枢调控机理,我们制备了逆向激活M细胞对心电图影响的动物模型。1材料和方法用体长12~15cm的鲫鱼为实验材料,将鲫鱼浸泡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低,潜伏期和时程也最短,分布在胞体及胞体附近的腹侧树突上,耐受≥1Hz的刺激。b组EPSP幅度最高,时程最长,潜伏期介于a、c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从胞体到腹侧树突末梢端幅度逐渐增大;在b组EPSP基础上可爆发动作电位。c组EPSP的特点是需要较强(伤害性)刺激(≥100V)才可出现,潜伏期最长,幅度介于a、b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上述3组EPSP上均叠加有代表电突触活动的尖峰样瞬变电位。结论:(1)皮肤感觉传人信息可使M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这与以往观点不同;(2)皮肤伤害性刺激可使M细胞产生一个迟发性EPSP;(3)从皮肤投射到M细胞的神经通路可能是由含有不同突触接替次数和不同突触种类的神经群组成,它们在M细胞上的投射部位异;(4)在上述通路上有可能皆存在电和化学突触。  相似文献   

7.
Mauthner细胞脊髓EPSP前电位起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单个方波脉冲刺激鲫鱼脊髓,逆向激活M细胞轴突,同时刺激脊髓内的上行传导通路。用玻璃微电极在延髓M细胞胞体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发现,M细胞逆向动作电位的降支上虽然经常出现错折,但错折与逆向动作电位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用阳极阻滞方法显露出来的错折电位呈尖峰状,与后继的低幅度去极化反应联系紧密,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一复合EPSP。它比脊髓EPSP的潜伏期短、幅度小、阈值更低,经常与M细胞的轴突同时被激活。将其称为脊髓EPSP前电位,简称前电位。  相似文献   

8.
Mauthner细胞脊髓EPSP前电位在腹侧树突上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多点胞内记录方法在鲫鱼Mauthner细胞(M 细胞)胞体和腹侧树突探测了脊髓刺激诱发的脊髓EPSP前电位(简称前电位)和逆向动作电位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前电位在胞体处幅度最大,沿腹侧树突幅度逐渐降低。其衰减扩布的空间常数约为500μm,明显大于逆向动作电位沿同样方向扩布时的空间常数330μm。提示中介前电位的突触比较集中地排列在胞体附近,沿腹侧树突也有少量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9.
鲫鱼迷叶与Mauthner细胞关系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激鲫鱼的迷叶,在Mauthner细胞内记录到潜伏期不同的两类动作电位。第1类潜伏期较长(0.4~0.5ms),动作电位发生前首先引起分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动作电位;第2类动作电位潜伏期短(0.2~0.3ms),动作电位发生前记录不到EPSP。实验结果揭示:迷叶与M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神经纤维联系,一种是迷叶发出的神经纤维与M细胞构成突触联系,另一种是M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与迷叶发生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0.
氯离子对鲫鱼Mauthner细胞胞内皮肤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微电极穿刺技术记录电刺激皮肤时M细胞胞体内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并通过微电泳技术向胞体内注射氯离子 ,观察氯离子对胞内皮肤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胞内皮肤反应具有频率和强度的依赖性 ,同时具有氯离子浓度依赖性。提示 :从皮肤到M细胞的通路由多突触通路组成 ,其中既有电突触 ,又有化学性突触。而且从皮肤到M细胞的通路中既有兴奋性成分 ,又含有抑制性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M细胞脊髓EPSP前电位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直接刺激脊髓可在鲫鱼M细胞体诱发脊髓EPSP前电位(简称前电位)。前电位以较短的潜伏期〔(1.33±0.21)ms〕、较低的幅度〔(2.22±1.08)mV〕、较短的持续期间〔(2.65±0.83)ms〕和较低的刺激阈值〔(3.49±0.74)V〕区别于脊髓EPSP。前电位对M细胞的兴奋性具有调制作用,它可能由脊髓内直径较粗、传导速度较快、只经过一次混合突触接替的传入途径中介。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以电缆方程为物理模型,根据刺激脊髓在鲫鱼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上测量出的EPSP实验数据,对膜的特性和突触的分布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到一组典型实验数据上,得出空间常数约412 μm,时间常数约1.8 ms,同时得出,在树突远端兴奋性突触密度最大(时间平均兴奋性作用强度可达8.4 mV,瞬间兴奋性作用强度可达44 mV,而中间部位的密度为树突远端突触密度的44%,靠近胞体处的密度为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肌注硝酸士的宁对刺激鲫鱼脊髓所诱发的M细胞胞内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 运用微电极穿刺技术记录M细胞的胞内电位变化.结果 肌注硝酸士的宁后逆向动作电位后突触后电位(PsPa)的幅度升高,持续时间增加,并可在此基础上暴发动作电位.结论 从脊髓到M细胞的传人通路中可能有抑制性递质甘氨酸的释放和相应受体的存在,其与兴奋性递质一起调节M细胞兴奋性,从而使M细胞的活动与整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