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A组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疑似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新鲜粪便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969例标本中168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17.34%,男女比例为2.23:1.00.6~12个月年龄段婴幼儿最为易感.在该地区秋冬季节是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高峰在11~12月.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中山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对A组轮状病毒进行监测对其诊断和合理治疗及流行情况的监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英  姚燕群 《护理与康复》2008,7(6):434-436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消毒隔离方法,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患儿602例作为观察组,对同期同病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51例进行一系列消毒隔离的干预措施;2005年10至2005年12月收治患儿584例作为对照组,对同期同病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55例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19,P〈0.01。结论采取消毒隔离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明确该地区A群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与季节及患者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该院2013年3 260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群轮状病毒阳性1 104例(含成人阳性50例),阳性率33.87%,其中男668例、女436例。高发月份为1、10、11及12月,阳性率分别是56.28%、40.25%、54.51%和52.57%;高发年龄段为0.5~2岁,阳性率41.99%。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该地区秋冬季节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主要感染0.5~2岁的婴幼儿,但每个季节都有发生,各个年龄段均可感染,其感染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4.
母婴围产期TORCH感染及其病原体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RCH是一组广泛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孕妇易原发和复发感染,并可发生宫内传播,引起胎儿、新生儿感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和新生儿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因此,筛查TORCH意义重大。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TORCH各病原体的检测中广泛应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围产期母婴TORCH感染的危害及其各病原体的检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乐清地区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至2015年间就诊的3302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302例粪便标本中,671例检出A群轮状病毒阳性,感染率为20.32%。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0~5周岁的婴幼儿。轮状病毒全年均有检出,其中以11月至次年2月份这四个月份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4.02%、49.61%、36.55%和27.65%,占全年的77.79%。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乐清地区5周岁以下患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流行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科医院内轮状病毒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控制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病史查询的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医院感染的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2000年1月~2002年12月出院病例中,发生轮状病毒感染数是157例,占医院感染总数的10.48%。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新生儿疾病,血液系统的疾病。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好发年龄主要在1岁~3岁。引发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抗生素种类(OR=2.82)、抗生素使用天数(OR=0.75)、陪护感染(OR=2.88)、住院时间(OR=1.22)和器械消毒制度贯彻情况(OR=1.49)。结论:针对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应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缩短住院时间.加强陪客家属的管理及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并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降低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儿科肺炎患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RV)肠炎是秋冬季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占婴幼儿肠炎的70%~80%。其引起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危及婴幼儿的生命,在以往观点中认为轮状病毒感染为粪—口—粪传播,忽视了经呼吸道的传播途径。故在医院内所致的交叉感染不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在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将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轮状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且观察组的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舒适度,提高临床疗效和家长的满意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RV)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2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组RV抗原检测。结果在432份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共检出RV阳性标本157例,阳性率为36.3%;其中在2、3月份共有86例RV阳性粪便被检出,占54.8%,在6个月至2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中有92例RV阳性标本,占58.6%,被检出的157例RV阳性标本中有男性患儿83例,占52.9%;女性患儿74例,占47.1%。结论 A组RV是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冬季11月到次年1月份最为集中,其中6个月至2岁年龄段为婴幼儿A组RV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531-3532
对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选择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轮状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2例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儿定义为A组,59例1岁内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定义为B组,另外55例严重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C组,对这三组的临床特点展开对比分析。三组均存在发热症状,其中A组以低热为主,发热时间较短,B组呈现为高热,发热时间较长,A组最高体温、发热天数、呕吐以及腹泻次数等均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与C组比较,发病初始阶段的WBC和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24h后,A组WBC和CRP水平较C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轮状病毒感染多为短程低热,消化道存在轻微症状,少数新生儿合并有皮肤发花、纳奶少等症状,与严重细菌感染容易混淆,临床应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组轮状病毒常见G、P基因型进行检测。方法根据A组轮状病毒不同型别共有的VP4、VP7基因设计的引物分别用于G、P分型的第1次PCR扩增,然后用可以区分不同G型和P型的A组轮状病毒的引物进行第2次PCR扩增。对不同型别A组轮状病毒标准毒株和68例A组轮状病毒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了G、P型别的检测。结果不同型别A组轮状病毒标准毒株分别扩增出不同长度片段的条带。68例被检测的A组轮状病毒腹泻粪便标本中G分型以G3为主,P分型以P8为主,其余型别少见。结论巢式PCR检测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2.
林勇  李敏  马慧丽  蒋晓飞 《检验医学》2007,22(4):377-379
目的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组轮状病毒常见G、P基因型进行检测。方法根据A组轮状病毒不同型别共有的VP4、VP7基因设计的引物分别用于G、P分型的第1次PCR扩增,然后用可以区分不同G型和P型的A组轮状病毒的引物进行第2次PCR扩增。对不同型别A组轮状病毒标准毒株和68例A组轮状病毒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了G、P型别的检测。结果不同型别A组轮状病毒标准毒株分别扩增出不同长度片段的条带。68例被检测的A组轮状病毒腹泻粪便标本中G分型以G3为主,P分型以P8为主,其余型别少见。结论巢式PCR检测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3.
徐德顺  陈莉萍  朱晓娟 《疾病监测》2014,29(12):983-986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双重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方法根据上述2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分析多重rRT-PCR的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以所建立方法对128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基因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所建立的双重rRT-PCR检测方法对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轮状病毒A群灵敏度达到每个反应101拷贝,星状病毒灵敏度达到每个反应102拷贝。128例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A群和星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8.0%和3.1%。通过基因测序比对结果相符。结论构建可用于轮状病毒A群及星状病毒的双重rRT-PCR方法快速、特异且灵敏,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戴颖  何书  汪奇伟 《临床医学》2008,28(9):35-36
目的 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其肝功能,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组)和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肝脏损害,所致的肝脏损害程度与患儿脱水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小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HCV与母婴垂直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婴垂直传播已逐渐成为儿童慢性丙型肝炎(HCV)的主要感染途径。许多因素影响着HCV的垂直传播,如母亲的病毒负荷,HIV感染,静脉吸毒,输血或器官移植等,这些影响因素的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早期对高危孕妇进行HCV筛查十分重要。HC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孕妇HCV感染现状与筛查,诊断要点及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 12 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随机分成 2组。对照组 5 2例 ,采用抗病毒、提高肠粘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 ,继续用平时正常饮食。治疗组 70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止泻天数较对照组平均缩短 1.3 3天 ,呕吐消失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 ,静脉补液天数较对照组平均减少 1.84天 (P <0 .0 1)。结论 采用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思密达联合双歧杆菌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思密达联合双歧杆菌灌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给予思密达联合双歧杆菌灌肠治疗,对照组(45例)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在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在平均止泻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思密达联合双歧杆菌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能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所致肠外损害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对138例确诊为RV肠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RV肠炎患儿中并发肠道外损害者85例(61.59%),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损害81例(58.70%)、心脏损害61例(44.20%),肝脏损害40例(28.99%),神经系统损害10例(7.25%)。13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临床治愈率100%。结论小儿RV肠炎肠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及心脏损害最多见,这一特点对早期预防与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RV感染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1型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其在RV感染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腹泻患儿第1、3天大便标本各90份,根据RV基因序列,结合文献设计针对RV G1型引物和探针,采用PCR法检测第1天标本中RV核酸,以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第1、3天标本中RV抗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将PCR检测阳性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立即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免疫胶体金法RV抗体阳性时再行上述治疗,比较2组住院时间。结果 PCR法共检出RV核酸51例,检测阳性率(56.7%)与第1天免疫胶体金法检测阳性率(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第3天阳性率(4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8.0±2.5)d)低于对照组((15.0±1.5)d)(P〈0.05)。结论 PCR技术对RV G1型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staffing level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Research MethodologyThis study adopted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design with data from the Health Insurance Review and Assessment Service (2018) database in South Korea. Participants were 35,308 infant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urse staffing level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ing variables such as patient and hospital-related characteristics.ResultsA total of 1,514 (4.3%) infants developed rotavirus infection. Among the confounding variables, infectious disease, and being admitted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in Decemb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sk of rotavirus infection, whereas low birth weight,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neonatal jaundice, receiving breastmilk, central line insertion, and ventilator usag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isk.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ith a grade 5 nurse staffing level (compared with grades 1–4) had a higher risk of rotavirus infection.Conclus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ith higher (vs lower) nurse staffing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otavirus infection rates among infants. High-risk infants are extremely susceptible to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and more intensive nursing care that differs from that provided to adult or paediatric patients is required. Therefore, nurse staffing levels with less than a 2:1 patient-to-nurse ratio are needed to control and prevent rotavirus infec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