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创血压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匡秀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093-1094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BP)监测在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36例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休克早期患儿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在监测有创动脉血压时,同时选取同一侧上肢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休克早期(24~48h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在休克后期(48h以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休克早期的有创动脉血压与无创动脉血压值有一定差别,在临床治疗时,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有创动脉血压(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BP)测量值的差异.方法 对4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24 h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并对结果 进行t检验.结果 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术后早期(12 h内)比较差异显著,12 h以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的有创血压与实际血压值有一定误差,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的真实值,心内直视手术12 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3.
来芬华  金琦 《护理与康复》2008,7(4):288-289
目的探讨休克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ICU40例休克患者进行24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者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5min记录1次,同时同侧肱动脉每5min进行无创血压测定1次,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测量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休克患者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结论对休克患者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应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值,尽可能采用有创测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有创动脉血压(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BP)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对4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24h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术后早期(12h内)比较差异显著,12h以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的有创血压与实际血压值有一定误差,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的真实值,心内直视手术12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有创血压监测在休克早期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该院救治的早期休克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选择同侧上肢动脉分别进行有创血压(IBP )监测和无创血压(NBP)监测,比较两种方法在早期休克患者救治中的效果。结果 IBP监测在0 h、6 h和12 h所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NBP监测所得的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P作为一种持续的血压监测方法,准确度非常高,监测过程中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随时获取血压,还可以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对于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能极大地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休克患者的血压监测中应作为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和休克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休克患者血压监测的最佳方法。方法48例ICU患者,高血压和休克各24例。每位患者分别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同时同侧肱动脉间断进行无创血压测定,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测量值。结果高血压患者无创测压的结果明显低于有创测压,休克患者的情况正好相反。经t检验,P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休克患者,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用有创测压。  相似文献   

7.
任春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6,20(22):2009-20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方法]对30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进行24h连续的有创测压和无创测压监测,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8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后早期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内直视手术8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临床血压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ICU监测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患者32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监测患者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值,采集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线性关系分析.结果 采集有效数据98对,所得数据有创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分别为(146.93±21.426),(71.32±13.152) mm Hg,均高于无创血压值的(124.02±19.417),(68.86±15.25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301,3.363;P<0.05);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存在线性关系(r =0.880,P<0.05).结论 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所得监测值之间有差异,不可相互替代,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值推导计算有创血压监测值.  相似文献   

9.
昏迷患者监测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监测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昏迷患者选择同侧肢体分别测量无创血压、有创血压和袖带开放瞬时有创血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者的差异。结果:34例无创血压平均(157.1±57.9)/(99.5±27.1)mmHg,有创血压平均(138.6±31.1)/(102.8±24.8)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创血压与开放瞬时有创血压[(160±31.6)/(102.8±24.8)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病或昏迷患者的无创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偏高,当血压值逐步下降或接近休克血压值时应考虑到是否已达到早期休克状态,应及早实施抗休克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任春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6,20(8):2009-20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方法]对30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进行24h连续的有创测压和无创测压监测,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8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后早期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内直视手术8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096-4098
目的探讨分析有创血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102例新生儿重症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给予观察组新生儿重症患儿行有创血压监测,给予对照组患者行无创血压监测,对比两组患儿IBP与NBP水平及IBP、NBP测定值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IBP收缩压高于NBP收缩压,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测量方法血压相关数据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脉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IBP测定足月后比较稳定,而出血性疾病、出生窒息、新生儿休克等可以明显影响有创血压值,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患者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有利于及时准确了解患儿血压和组织灌注,为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救治新生儿重症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翁永林 《全科护理》2015,(5):409-4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方法应用于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58例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生理盐水组(30例)和肝素盐水组(28例),予以持续冲洗管路,比较两种不同冲洗方法在48h内的临床效果。[结果]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在24h内均未发生管路堵塞,在36h内分别堵塞2例(6.6%)和1例(3.6%),在48h内分别累计堵塞3例(9.9%)和2例(7.1%)。两种护理方法在血栓形成和患儿使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冲洗管路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在血栓形成和患儿凝血功能方面差异不明显,对于儿童特别是低体重患儿建议使用生理盐水1mL/h冲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实施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多指标监测,创造条件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并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19例特重、4例重度烧伤患者桡动脉15次、足背动脉12次、股动脉3次、肱动脉5次,进行动脉穿刺、测压。通过观察动脉搏动波形及血压数值,对患者血压实行动态监护,并与同体无创血压对比。结果:有创血压的监测可连续监测血压数值及变化。有创动脉压较无创血压高5~20mmHg,但与无创血压的变化同步,相关性较好。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因可显示动脉波形和数值的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灵敏度大于无创血压监测,在严重烧伤患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人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测量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成人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同一时间段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对20例成人患者进行l000次的血压监测,对同一病人存在的差异和20例病人的平均差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值不论是同一病人.还是20例病人均高于无创血压.并且收缩压差值比舒张压差值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时,应考虑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差异性.特别是血压处于临界水平时,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休克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休克患者有创血压,无创血压二者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3名休克患者384次的测压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休克患者创血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的均低于无创血压的各项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休克患者有创血压、无创血压二者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3名休克患者384次的测压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休克患者有创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低于无创血压的各项值。  相似文献   

17.
黄伟玲  魏丽君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64-1265
目的总结大面积烧伤病人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1月大面积烧伤病人在休克期、麻醉、手术中及术后监测、重症抢救治疗过程中应用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压力换能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本组病例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过程中未出现脱管、堵塞,无感染、血栓、气栓、血肿、肢体远端局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大面积烧伤病人在休克期、麻醉手术、术后监测及重症抢救治疗中,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及时、连续、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指导休克期补液、抢救治疗及在手术过程中提供有效、及时、准确的动态血压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无创间接血压测量与有创直接血压测量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探讨无创间接血压测量法反映患者真实血压的可靠性、误差及原因。方法 患者选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导管室行心血管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同时应用无创及有创方法测量血压,并测量在上肢袖带缠绕处上臂周径,统计学处理后分析有创与无创血压的相关性及上臂周径对无创血压测量的影响。结果 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得的结果与真实血压相比SBP、DBP、PP均有统计学意义,SBP(P〈0.01)、DBP(P〈0.01)、PP(P〈0.01),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SBP差和DBP差与臂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的血压值与真实值有一定误差,上臂周径对无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提示对于危重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肝移植术后患者22例,对肝移植术后入ICU当时至术后1天内8个时间点,同步进行桡动脉和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根据股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B组,SBP140 mm Hg;C组,SBP90 mm Hg,测量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的差值。结果当股动脉收缩压在正常范围内,股动脉与桡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股动脉收缩压90 mm Hg时,股动脉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桡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股动脉收缩压140 mm Hg时,股动脉收缩压明显小于桡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低血压及高血压状态下,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存在较大差异,低血压状态下桡动脉血压监测易低估患者实际血压水平,而高血压状态下表现为高估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经桡动脉及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影响。方法:将178例休克患者按随机性及临床实际可操作性分为实行经桡动脉(96例)或经股动脉(82例)有创血压监测,同时测量同侧上臂无创血压,分别在无去甲肾上腺素、以0.1μg/(kg.min)及以0.2μg/(kg.min)泵入时测量无创血压与桡动脉有创血压差值、无创血压与股动脉有创血压差值。结果:随着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及剂量的增加无创血压与桡动脉血压间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值逐渐增大(P<0.05),无创血压与股动脉血压间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值逐渐减小(P<0.05)。结论:随着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增加,股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桡动脉血压有逐渐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