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6例鼻息肉组织标本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 Chromotrope 2R染色法 ,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结合应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抗体EG2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结果 :①鼻息肉组织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且多处于活化状态 ;②变应性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G2 阳性细胞密度、Chromotrope 2R阳性细胞的密度及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比率 ,分别与非变应性患者相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Chromotrope 2R特染法结合应用EG2 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法简便易行 ,适合临床应用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 ;②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 34例鼻息肉标本及30例中鼻甲粘膜标本行 TGF-β1 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TGF-β1 在鼻息肉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和固有层浸润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鼻甲组织 (P <0 .0 1)。 2鼻息肉组织中 TGF-β1 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相似于嗜酸性粒细胞 ,二者阳性程度显著相关 (P <0 .0 5 )。 3TGF-β1 阳性表达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无关 (P >0 .0 5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临床分型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1TGF-β1 可能直接参与鼻息肉的病理变化 ,导致上皮基底膜增厚和基质纤维化。 2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为鼻息肉中 TGF- β1 的主要来源。 3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及复发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抗原递呈细胞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意义及与鼻息肉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对10例正常鼻粘膜和14例鼻息肉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结果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和CD68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与正常鼻粘膜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抗原递呈细胞-巨噬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可能有重要作用,而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效应细胞的积聚与介质释放所导致的鼻粘膜慢性炎症损伤可能是鼻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GF-β1在息肉组织中的分布及在鼻息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标本84份,其中65份是鼻息肉、12份是慢性鼻窦炎,7份是正常鼻黏膜,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绝大部分息肉(55/65)中呈Ⅲ~Ⅳ级表达,11例鼻窦炎(11/12)为Ⅱ~Ⅲ级表达,3例正常鼻黏膜(3/7)为Ⅱ级表达,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炎细胞、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是TGF-β1的主要染色细胞.结论 TGF-β1由息肉中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等产生,参与息肉的发生发展,在息肉的组织增生和化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通透性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asularpermeabilityfactor,VEGF VP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1 ,TGF 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4例鼻息肉标本及 30例中鼻甲粘膜标本行VEGF VPF及TGF β1 的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①VEGF VPF在鼻息肉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鼻甲组织 (P <0 .0 1和P <0 .0 5 ) ;②TGF β1 在鼻息肉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和固有层浸润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鼻甲组织 (P <0 .0 0 5 ) ;③鼻息肉组织中TGF β1 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相似于嗜酸粒细胞 ;④VEGF VPF与TGF β1 阳性表达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①VEGF VPF对鼻息肉发生过程中组织极度水肿的产生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TGF β1 可能直接参与鼻息肉的病理变化 ,导致上皮基底膜增厚和基质纤维化 ;③嗜酸粒细胞可能为鼻息肉中TGF β1 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鼻息肉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亚型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亚型在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了解其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和抗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atase and anti-alkaline phospatase,APAAP)法检测25例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和下鼻甲粘膜中(TGF-β1-3表达,并以8名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作对照。用双重免疫标记法对鼻息肉中的炎细胞进行标记,了解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数量。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分析TGF-β在鼻息肉中的主要表达亚型。结果 ①TGF-β的表达在鼻息肉病患者的鼻息肉组织中高于下鼻甲粘膜,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中几乎不能检测到;②在TGF-β亚型中可以检测到大量TGF-β,而很少检测到TGF-β2、β3;③鼻息肉组织炎性细胞中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占优势,但TGF-β强阳性表达的细胞中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较多。结论 TGF-β1是导致鼻息肉组织中TGF-β强阳性表达的细胞中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较多。结论 TGF-β是导致鼻息肉组织中TGF-β家族的优势亚型,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是TGF-β的标志细胞。TGF-β1可能是鼻息肉发病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布地奈德 (budisonide)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chromotrope 2R染色 ,分别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活化嗜酸粒细胞和全部嗜酸粒细胞。观察比较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 6~ 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 (各16例 )中 ,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结果 ①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多处于活化状态 ;②激素治疗组与未治组相比 ,前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活化比例显著减少 (P <0 0 1) ,而嗜酸粒细胞总数和活化嗜酸粒细胞的浸润程度虽呈下降趋势 ,组间比较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程度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6~ 8周布地奈德喷鼻治疗使局部嗜酸粒细胞性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减轻 ,其对嗜酸粒细胞活化水平的抑制作用 ,较其对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亚型在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了解其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和抗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atase andanti-alkaline  相似文献   

9.
鼻息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2):83-86,T001
  相似文献   

10.
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对鼻息肉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化 …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罗  张勇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2):129-132,I008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布地奈德(budisonide)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chromotrope2R染色,分别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活化嗜酸粒细胞和全部嗜酸粒细胞。观察比较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6~8周和末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各16例)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结果 (1)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多处于活化状态;(2)激素治疗组与未治组相比  相似文献   

11.
三种促炎因子在鼻息肉及术后两周紧邻术区鼻黏膜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鼻息肉及鼻内镜术后2周紧邻术区鼻黏膜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嗜酸粒细胞亲合素(Eotax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鼻息肉及其中22例鼻内镜术后2周患者紧邻术区鼻黏膜的VCAM-1、eotaxin和VEGF的表达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①HE染色可见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大量浸润,术后则明显减少(t=2.891,P〈0.05);②VCAM-1在鼻息肉手术前后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1,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减弱(t=3.670,P=0.05);Eotaxin手术前后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9,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明显减弱(t=4.428,P〈0.05),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率明显增加(t=-2.899,P〈0.05);③VEGF阳性面积及平均吸光度手术前后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37、0.825,P值均〉0.05)。结论 ①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嗜酸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紧邻术区水肿状组织不同于鼻息肉。②VCAM-1、Eotaxin术后紧邻术区鼻黏膜阳性表达,说明Eotaxin有可能上调VCAM-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促进嗜酸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穿内皮细胞问隙迁移到组织中,可能是息肉复发的基础。其中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表达明显增加,推测其可能在鼻息肉复发早期发挥重要作用。③VEGF术后高表达,提示VEGF可促进术区血管增生及通透性增强,使局部组织增生、水肿,从而可能成为息肉复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Eotax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在激素治疗前后Eotaxi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运用HPIAS-2000高分辨率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激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进行吸收度测定。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前,Eotaxin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鼻息肉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激素治疗后,Eotaxin在鼻息肉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鼻息肉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减少嗜酸粒细胞募集和活化,从而减轻鼻息肉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程度,可能是其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 、其受体及受体相关蛋白1(TGFβ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1,TRIP1) 在鼻咽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同一例标本中癌旁上皮和癌细胞内的3 型TGFβ,2 种受体的蛋白水平和TRIP1 mRNA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TGFβ1、TGFβ2、TGFβ3、TGFβRI、TGFβRII在癌旁上皮表达强于癌组织的百分数分别为65.79% 、66.67 % 、55.26% 、48.57% 、63.16 % 。癌旁上皮阳性率都高于癌组织阳性率( P<0.01) ,癌细胞TRIP1mRNA表达平均灰度值19.32±10.70 ,癌旁上皮平均灰度值为11.96 ±5.85( P< 0.05)。结论 鼻咽低分化鳞癌中TGFβ信息传递通路中的配体、受体和受体相关蛋白1 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型及Ⅱ型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及正常下鼻甲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以及Ⅰ、Ⅱ型受体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RⅠ、TGFβRⅡ在25例慢性鼻-鼻窦炎、21例鼻息肉、17例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TGFβRⅠ、TGFβRⅡ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正常下鼻甲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TGFβRⅠ、TGFβRⅡ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在正常下鼻甲黏膜分别为175.78±7.06、165.00±1.79;在慢性鼻-鼻窦炎组织中分别为147.33±8.15、147.77±4.62;而在鼻息肉组织中分别为125.91±11.26、129.82±1.46。慢性鼻-鼻窦炎及鼻息肉组织中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均比正常下鼻甲黏膜中的表达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TGFβRⅠ、TGFβRⅡ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比在慢性鼻-鼻窦炎病变黏膜中的表达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GFβRⅠ、TGFβRⅡ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水平及分布特点,提示其可能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mRNA、抗凋亡基因Bcl-2 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相关性,探讨AQP-1 mRNA在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16例鼻息肉组织标本来源于鼻息肉切除的患者(女11例,男5例,年龄20-65岁);10例下鼻甲黏膜组织来源于有变应性鼻炎病史的鼻整形患者(女7例,男3例,平均年龄16-58岁)。上述标本取组织相邻切片,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QP-1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以麦格-姬姆萨(May-Griunwald-Giemsa,MGG)染色法鉴别嗜酸粒细胞。结果 16例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中均有AQP-1 mRNA和Bcl-2 mRNA表达,其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93.16±13.25)%;(84.74±12.10)%;而10例下鼻甲组织嗜酸粒细胞中均有Bcl-2 mRNA表达,但仅有4例表达AQP-1 mRNA;AQP-1mRNA和Bcl-2 mRNA在下鼻甲组织嗜酸粒细胞中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9.54±4.98)%和(16.45±3.12)%。AQP-1 mRNA与Bcl-2 mRNA在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875,P<0.01)。结论 AQP-1能够平衡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内外液体渗透压,维持其存活,在嗜酸粒细胞抗凋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wAR)及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sAR)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IL5的表达水平,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在不同鼻腔炎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方法 对10例ACP、9例NPwAR及14例NPsAR组织切片行H&E染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行计数;提取组织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的浸润显著低于NPwAR(P<0.001),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浸润百分比的中位数低于NPsAR,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在NPwA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PsAR(P<0.05)。在ACP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sAR(P<0.05)和NPwAR(P=0.001),且NPsAR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wAR(P<0.05)。 结论 ACP与NP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参与了NP的发病过程,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ACP的形成中可能未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within nasal polyp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such expression as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asal polyps amongst children. MATERIAL AND METHODS: Sixty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mongst them, 30 patients featured rhinosinusitis with associated nasal polyps. A biopsy specimen was taken from the stalk or the base of the nasal polyp for nasal-polyp sufferers, and the ethmoid sinus for study participants who featured no nasal polyps. The primary lesions biopsied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stained with a specific endothelial-cell marker and also sta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 specific leve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the mean number of blood vessels present in a visual microscopic (biopsied-specimen) field were calculat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x400). RESULTS: The numbe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xpressing cells for the nasal-polyp group and for the sinusitis group was, respectively, 20.8+/-4.0 and 11.5+/-3.4 per visual field. Correspondingly, the mean intra-polyp blood-vessel density for the nasal-polyp group and that for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10.5+/-2.6 and 5.0+/-1.9 per visual field. The mean intra-polyp blood-vessel density a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xpressing cells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ngst individuals from the nasal-polyp group than was the case for their analogs from the sinusitis group (P<0.01, for both). The presenc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was found to be distributed predominantly within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the mast cells of polyp tissue.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expression and the mean blood-vessel count per field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for nasal-polyp tissue (P<0.001). Furthermore, the relative size of nasal polyp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number of (intra-polyp)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 growth factor-expressing cells and the mean blood-vessel density (P<0.05, for both).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the mean blood-vessel density were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within nasal polyps than within corresponding sinusitis mucosa. Clinically, the expression of both of these parameter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relative size of nasal polyp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ation of nasal polyps amongst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