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对SCI病理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SCI过程可分为:1)急性损伤。主要是创伤本身对神经元造成的细胞坏死、轴突断裂等。2)继发性损伤。造成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坏死和凋亡,这一病理过程对SCI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SCI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Grossman等在脊髓挫伤的动物模型上证实脊髓功能的永久性障碍主要是继发性损伤造成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死亡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脊髓损伤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轴突退变,弥漫性脱髓鞘,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成[1],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后形成并逐渐加剧,抑制脊髓损伤的修复[2].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成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中最棘手的问题.随着干细胞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嗅鞘细胞:是一种嗅神经的支持细胞,它起源于嗅基底膜,分布在嗅球,嗅神经和嗅中枢。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过渡区,具有降解抑制再生分子、分泌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等重要作用。 超微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元的细胞膜、细胞器(高尔基复合体,尼氏体,内质网、核糖体、神经微丝、微管)、细胞核(核仁、核周体);髓鞘,轴突,突触,胶质瘢痕等亚细胞水平的变化。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研究主要探讨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的影响,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细胞、轴突、髓鞘、突触和胶质瘢痕的超微结构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的保护和神经修复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方案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2048)。将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4只)仅仅切除T10全部椎板及T9, T11部分椎板,未对脊髓作其他处理;DF12组(8只)切断脊髓,注射DF12培养液;嗅鞘细胞移植组(8只)切断脊髓,进行嗅鞘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后1,7,28,56 d,对各组大鼠麻醉后取出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DF12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减少,轴突、髓鞘和突触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嗅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区的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增加,核仁明显,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且胶质瘢痕明显较少;②嗅鞘细胞移植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比较轻微;③结果说明,脊髓损伤后嗅鞘细胞移植可有效地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组织,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抑制神经胶质和周围细胞的增生反应,从而使损伤后微环境有利于神经元、轴突和突触再生。ORCID: 0000-0001-6049-2551(王国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Nogo-A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患之一,损伤修复也是神经科学领域内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损伤后神经缺血,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的大量上、下行纤维束阻断,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缺失,髓磷脂的破坏,胶质疤痕的形成以及相关抑制因子的存在等均直接影响损伤脊髓轴突的再生。在脊髓损伤后,胶质疤痕形成以前,脊髓的再生主要受轴突再生抑制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在受损后出现一系列病理过程如不同程度的细胞死亡、组织水肿、胶质瘢痕形成和脊髓运动功能丧失,从而造成患者瘫痪.虽然临床治疗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实验室的研究却取得了很大进展.神经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认为损伤轴突不能再生的观点,细胞移植,基因工程,分子技术发展等给脊髓损伤修复带来了广阔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脊髓损伤: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脊髓相应节段损伤,损伤后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如何使受损的神经结构进行再生和修复,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仍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脊髓损伤主要表现在急性期出现脊髓损伤处神经元的坏死、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髓鞘的崩解、神经束变性坏死以引发的炎症反应等。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往往是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修复来实现的。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间充质干细胞以其高度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等优点使其可以在不同个体间移植。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通过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已损伤的神经元;间充质干细胞进入病变区后通过旁分泌释放大量的抗炎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黏附因子来改变脊髓损伤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髓鞘化并可诱导细胞方向性生长和迁移等。   摘要背景:脊髓损伤是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脊髓轴突再生能力有限,恢复难度大,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对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曙光。 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性质、应用、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万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mesenchymal stem cell”,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间充质干细胞”,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85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修复脊髓损伤,如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通过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已损伤的神经元;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各种营养物质来改变脊髓损伤微环境的变化;同时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为再生轴突提供支持物,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虽然在基础实验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但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却差强人意,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ORCID: 0000-0002-3216-3301(史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片骨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脊髓损伤之后,其效应器之一,骨骼肌将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凋亡、萎缩、运动单位的改变;肌肉兴奋性、收缩能力的改变;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以及3-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的改变等,这些变化影响脊髓损伤的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脊髓损伤后骨骼肌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运动训练及电刺激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由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所致的截瘫是一种严重的伤残,会导致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障碍,更严重的可致命,因此脊髓损伤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医学难题之一.目前治疗SCI的主要策略有:挽救受损的神经元,减少其发生迟发性损伤和凋亡;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和/或抗神经抑制因子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组织和细胞移植诱导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 ,包括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出现结构重建 ,这为与功能恢复有关的脊髓修复带来了希望。本文从脊髓损伤位点的环境、神经元对轴突损伤的应答、轴突的伸延、阻抑和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分子及神经移植等方面讨论了脊髓损伤后修复、再生中的一些特点。但许多重要问题仍不清楚。虽然在人类修复脊髓的临床目标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但动物实验的结果提示脊髓修复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中老年人的颈椎可因不同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在受伤时发生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概率也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可占颈段脊髓损伤的3%-16%。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和预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中的作用,并分析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51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中所见颈椎骨韧带损伤与MRI表现对比。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外伤类别、脊髓损伤MRI类型、受伤到就诊时间、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等10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颈椎MRI较术中所见更全面显示了脊髓及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χ~2=5.966,P<0.05),且颈脊髓损伤与相应椎间隙平面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有关(χ~2=1.53,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相关(P<0.1);(3)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相关性(P<0.05);(4)结果提示,颈椎MRI因其组织分辨优势,在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及预测其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损伤程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以往对脊髓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损伤后期脊髓组织再生、细胞移植等方面,但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轴突周围形成了脊髓空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形成的胶质瘢痕阻碍了脊髓再生;另外,脊髓损伤早期残存神经元也没有受到及时保护。随着分子免疫分子学的发展,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脊髓损伤后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1脊髓损伤后相关免疫炎症反应最近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会刺激机体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是脊髓遭受外力打击后,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功能不完全或完全丧失的一种高致残率损伤。重建脊髓损伤部位的微环境,诱导轴突和神经元再生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关键。水凝胶可为轴突和神经元再生提供结构支架,搭载细胞和活性因子,促进损伤修复。目前,水凝胶的研究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水凝胶特性各异,种类繁多。本文回顾了2015-2018年水凝胶及其相关的细胞治疗、分子治疗在脊髓损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水凝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和电镜观察,以评价自制撞击型脊髓打击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制脊髓打击器分别从2、3 cm和4 cm高度将10 g撞击头自由下落对脊髓进行撞击,以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制模术后3、7、14 d及28 d随机选取各组大鼠样品,对其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假手术组各观察时间点脊髓组织结构均完整;2 cm高度打击组脊髓损伤后至第7天组织坏死明显,14 d后受损组织部分修复;3 cm和4 cm高度打击组随时间延长受损脊髓组织坏死加重。电镜观察3个打击组随时间延长,髓鞘板层均表现为逐渐松解,轴突逐渐消失,尤以3 cm和4 cm高度打击组的损害更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自制脊髓打击器具有随打击高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的演变特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髓损伤制模装置。  相似文献   

14.
背景:Eph受体能够调节轴突介导,形成抑制轴突修复再生的内环境,而EphB3又是Eph家族中极其重要的一员,所以研究EphB3与脊髓损伤的关系将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方向。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大鼠EphB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脊髓半切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后1,2,4,8周脊髓组织中EphB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且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损伤组脊髓组织中EphB3 mRNA及蛋白呈高表达,且1,2,4,8周时间点EphB3 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 ≥ 0.05)。对照组脊髓组织中EphB3 mRNA及蛋白表达极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脊髓损伤引起EphB3基因和蛋白呈长时间稳定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文题释义: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Nogo受体NgR:是Nogo-A发挥作用的受体,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膜蛋白,能与细胞外结构域Nogo-66结合,并被激活,激活的NgR启动神经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轴突再生和结构的重塑性。  背景: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髓鞘相关抑制分子的产生是影响轴突再生微环境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具有多因素、多靶点的优点,正逐步成为改善神经再生微环境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索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后Nogo-66受体NgR表达的影响。方法:144只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4只。后5组以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强的松组大鼠每天给予0.06 g/kg醋酸泼尼松灌胃,1次/d。脊髓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每天给予12.5,25,50 g/kg脊髓康灌胃,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20 mL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动物均连续给药至动物处死。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强的松组及脊髓康低中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提示脊髓康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区NgR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不利于神经再生的因素,进一步改善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ORCID:0000-0002-8518-6160(郭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腺相关病毒(AAV)与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用于顺行标记小鼠皮质脊髓束(CST)的差异,探索AAV病毒应用于小鼠皮质脊髓束的顺行神经示踪的优势。方法通过立体定位注射将AAV8-CAG-GFP-2A病毒与BDA分别注射到正常小鼠以及脊髓损伤小鼠大脑体感运动皮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AV与BDA标记到的CST轴突,并对轴突束(bundle)及轴突分支(branch)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小鼠的脊髓颈段、胸段及脊髓损伤小鼠胸段,AAV与BDA均可标记到经典的CST轴突束,及投射到脊髓灰质中的轴突分支。相较于BDA,AAV在小鼠脊髓颈段和胸段均能标记到更广泛的CST轴突分支。结论 AAV对于CST轴突的标记效果优于传统的神经示踪剂BDA,可作为一种更好的神经示踪方法应用于小鼠皮质脊髓束及相关神经环路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脊髓损伤患者的抑郁状况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22例,收集数据做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95.23%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发生抑郁的几率较高,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消除或减轻了脊髓损伤患者的抑郁,促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康复的决心和回归社会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脊髓损伤,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对策,近年来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NG2是主要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分子,对轴突有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NG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嗅鞘细胞移植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途径。方法:将11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及DF12组各28只。空白组仅切开T10全椎板及T9,T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其他处理;其他3组应用脊髓横切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嗅鞘细胞移植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每侧断端植入20000 cells;DF12组于相同部位注射DF12培养液。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3,7,14,28,42和56d时,取材按照SP试剂盒的操作步骤检测NG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空白组NG2呈低表达,在模型组、DF12组脊髓损伤24h后损伤部位的NG2的表达开始升高,7d时达到顶点,4周时NG2表达明显降低,6,8周时仅在局部有所表达。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1d时NG2表达开始增加,主要在损伤部位,在各时间点与模型组、DF12组相比NG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高于空白组NG2各时间点的表达。提示嗅鞘细胞移植后NG2的表达水平降低,嗅鞘细胞具有抑制NG2表达的作用,可消除或减轻细胞外基质中对轴突有抑制作用的化学屏障,这可能是其治疗脊髓损伤促进轴突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用改良Allen重击法损伤SCI组动物T12脊髓,按伤后存活时间再将动物分为脊髓损1 d组、2 d组和5 d组。各组动物的脊髓切片经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光镜观察TrkA及NGF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变化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GF免疫反应阳性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程度,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TrkA及NGF的表达随脊髓损伤后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脊髓白质和灰质内尤其是皮质脊髓束内GFAP及NGF阳性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与此同时,室管膜细胞内亦可见明显的NGF免疫反应产物。上述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可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TrkA及NGF,通过自分泌维持受损神经元的存活;损伤部位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亦可产生NGF,通过旁分泌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皮质脊髓束的轴突末梢,以维持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适时补充外源性神经营养素或改变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将有利于受损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