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n=50)和无静止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0%和82.00%,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64.91%和58.77%;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0%,亦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7.02%,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4%,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496,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EH患者190例,对入选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清hs-CRP浓度,并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按动态脉压水平分为三组:PP 1组[PP≤45 mm Hg(1 mm Hg=0.133 kPa)];PP 2组(45 mm Hg<PP<65 mm Hg);PP 3组(PP≥65 mm Hg).据斑块的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共四组.结果 高脉压组的hs-CRP和IMT水平均高于低脉压组(P<0.05).随着脉压增大,斑块检出率、Ⅱ级及以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斑块高级别组hs-CRP和IMT显著高于斑块低级别组(P<0.05或P<0.01),并且IMT与PP及hs-CRP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和0.622(P均<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SBP及hs-CRP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杨靖  夏阳 《广西医学》2012,34(10):1360-136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其脉压,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8例,脉压<50 mmHg;B组42例,脉压50~70 mmHg;C组40例,脉压>70 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IMT和IMT/内径比值,分析脉压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1)A组高血压患者IMT、IMT/内径比率分别为(0.82±0.18)mm、(12.36±2.00)%,B组分别为(0.96±0.23)mm、(13.84±2.20)%,C组分别为(1.09±0.25)mm、(15.39±2.90)%,IMT和IMT/内径比值均C组>B组>A组(P<0.01).(2)脉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脉压增大而增厚.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298例,其中糖尿病617例,无糖尿病68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血糖、血尿酸、血脂,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糖(χ2=8.04,P<0.01)、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χ2 =12.14,P<0.01).高胆固醇(χ2 =6.35,P<0.05)、低密度脂蛋白升高(χ2 =5.81,P<0.05)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在排除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三酰甘油升高因素后,高血压病(OR=2.61,95%CI=1.13~3.66)、高血糖(OR=2.50,95%CI=1.20~2.93)、高尿酸(OR=32.23,95%CI=1.19~3.31)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相关.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OR=2.21,95%CI=1.13~3.46)发生相对危险度最高.结论 糖尿病可能促进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92-796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颅外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对经TCD检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83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颅外颈动脉检查,分析其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力指数PI(ICA)、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平均流速Vm(ICA)有一定意义,颈动脉阻力指数(PI)差值、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ICA)可较敏感地评估MCA狭窄,其中CCA的PI差值为0.13、ICA的PI差值为0.15、Vd(ICA)为13.8 cm/s时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最佳界值,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709、0.710、0.601,敏感度分别为80.49%、78.05%、80.49%,特异度分别为90.48%、92.86%、78.5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0%、91.42%、78.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0%、81.25%、80.48%。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综合颈动脉阻力指数差值、Vd(ICA)、PI(ICA)、Vm(ICA)可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进行评估,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动脉硬化组40例与非硬化组21例。比较2组中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脉压(d PP)、夜间脉压(n PP)及动态脉压(APP)。再将其按靶器官损伤程度分为A、B、C 3组,比较其上述APP参数。结果动脉硬化组24 h SBP、d PP、n PP及APP较非硬化组显著升高和增大(P<0.05),24 h DBP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加重,动态脉压参数也不同程度增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PP增大及收缩压升高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导致靶器官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