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赛强 ,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 3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治疗实体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对实体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人用rhG CSF来治疗 ,A组用国产药赛强 ,男性 47例次 ,女性 33例次 ,年龄 (41± 17)a。B组用进口药格拉诺赛特 ,男性 48例 ,女性 32例次 ,年龄 (41± 17)a。C组用进口药惠尔血 ,男性 49例 ,女性 31例次 ,年龄 (41± 17)a。剂量均为 15 0~ 30 0 μg ,4次 /d ,10~ 14d为一个疗程。结果赛强、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7.0 % .98.5 % ,98.5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 (7.2± 3)d、(7± 3)d及 (7± 3)d ,感染发热的发生率 (T >38℃ ) ,三组分别为19 %、18%及 18% ,三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赛强 ,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 ,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 ,三者的疗效 ,安全性基本相似。但国产赛强价格低 ,更适合我国国情 ,从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及为发展我国医药事业考虑 ,建议使用国产赛强。  相似文献   

2.
富玲  王晓敏 《新疆医学》2005,35(5):29-31
目的比较粒生素与惠尔血2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人用rhG-CSF来治疗,A组用惠尔血,男性18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B组用粒生素,男性20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剂量均为150μg,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粒生素与惠尔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94.0%.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5.2±3)天、(6±3)天.感染发热的发生率(T>38℃),两组分别为12.9%、15.1%,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粒生素与惠尔血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两者的疗效,安全性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rhG-CSF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效果.方法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时起加用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后停用.结果ANC>1.5×109/L在用rhG-CSF组为(5.9±5.1)d明显短于对照组(14.8±5.0)d,用rhG-CSF组明显减少了感染的发生(20%∶80%).结论rhG-CSF能有效地加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rhG-CSF、rhGM-CSF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治疗的情况。结果:43例患者经rhG-CSF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有效率为90.7%,rhGM-CSF治疗43例患者白细胞升高有效率为74.4%,两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hG-CSF治疗后出现腹痛、腹泻、皮疹、肌肉骨骼疼痛、低血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rhGM-CSF治疗组。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rh G-CSF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该文旨在研究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便选出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某医院使用多西他赛(docetaxel)75 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500 mg/m2化疗方案的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第1个周期结束后1~2 d内皮下注射rhG-CSF为治疗组,化疗后1~2 d内未皮下注射rhG-CSF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结果 在应用rhG-CSF的50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20%;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二者发生率分别为80%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0.05),两组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0.05);化疗后两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1~2 d内给予rhG-CSF,能减少白细胞降低比率,使骨髓抑制得以减轻,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肿瘤病人化疗后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过氧化氢释放法、琼脂糖测定法、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测量术对正常组、单纯感染组、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患者各10例,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趋化及氧化代谢功能.结果血液肿瘤病人化疗后用rhG-CSF前中性粒细胞吞噬、趋化及氧化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用rhG-CSF后功能均增强,基本接近正常组甚至超出. 结论化疗药物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功能,应用rhG-CSF能部分恢复受损的中性粒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血液肿瘤因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程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贵港市人民医院6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应用rhG-CSF的血液肿瘤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长疗程组(用药疗程>5 d)和短疗程组(用药疗程≤5 d),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确定影响疗程长短的相关因素。结果 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长疗程组基线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短疗程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基线白细胞计数确定为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肿瘤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高龄、低基线白细胞计数的患者应用rhG-CSF的疗程要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双周紫杉醇(EC-T)化疗方案,化疗后随机分成接受PEG-rhG-CSF预防的试验组和接受rhG-CSF预防的对照组,监测各个化疗周期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15例。各化疗周期中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PEG-rhG-CSF组比rhG-CSF组低,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两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能够降低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优于rhG-CSF,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易导致感染,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格拉诺赛特(G—CSF)的问世提供了抗感染的有力手段,它有促进粒系祖细胞发育为中性粒细胞并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及趋化作用。我院于1993年1月至1994年12户1用G—CSF治疗15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G—CSF治疗组:男性8例,女性7例;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化疗,其中治疗组化疗前给予rhG-CSF 150μ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不给予rhG-CSF.结果 入组60例肿瘤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WBC<4.0 × 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56.67%(P<0.05),Ⅰ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00%,Ⅱ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67%,Ⅲ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0%,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0.00%,持续时间分别为1.27天和4.04天(P<0.05),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69%和26.92%(P<0.0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26.92%(P<0.05).结论 化疗前应用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降低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皮下注射惠尔血致过敏反应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尔血(rhG-CSF)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因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本文报告一例因皮下注射惠尔血致过敏性休克反应的病例,该病例使用的rhG-CSF为日本国麒麟啤酒株式会社制造、麒麟鲲鹏(中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分装,批号为010653。以提示同行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3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肿瘤包括恶性淋巴瘤、肺癌、乳癌、食管癌和胃癌 ,分别应用五种不同的联合化疗。在第一和第二疗程中分别不用和加用惠尔血 ,比较二个疗程中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 ANC)的动态变化。结果证实 ,惠尔血可提高患者 ANC的平均水平 ,促进 ANC的恢复 ,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 ,且副反应较低。因此惠尔血是肿瘤化疗中有价值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例AML病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者共67例次,其中治疗组42例次应用rhG-CSF,对照组25例次不用rhG-CSF。比较两组ANC升达1.5×109/L所需时间,感染的发生率,发热及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成分输血量。并观察rhG-CSF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NC升达1.5×109/L平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的发热、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两组成分输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rhG-CSF治疗过程中病儿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查骨髓无原始、幼稚细胞增多,未见其导致AML复发。结论应用rhG-CSF治疗儿童AML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何红华 《现代医学》2013,(8):574-57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60例入选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在白细胞下降开始分别予rhG-CSF 300μg.d-1、450μg.d-1、300μg.(12 h)-1皮下注射,至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4.0×109L-1时即停药,记录白细胞恢复所需时间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A、B、C组治疗时间分别为(13.3±8.0)、(12.8±3.7)、(11.9±2.4)d;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时间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予300μg.d-1rhG-CSF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回升时间快,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低剂量吡喃阿霉素 阿糖胞苷(THP Ara-C,TA)或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NVT Ara-C,NA)诱导缓解方案能否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减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方法40例初治、复发的A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例采用rhG-CSF联合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对照组19例采用标准剂量的TA/NA方案诱导化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7.1%和52.6%,总有效率为80.9%和73.7%,2组间无差异(P>0.05);患者住院费用分别为(25623.10±19192.9)元和(29327±13771.2)元(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9.43±13.67)天和(46.56±20.82)天,实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化疗副反应相对较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分别为(10.62±5.53)天和(18.68±11.53)天(P<0.05)。结论rhG-CSF联合低剂量TA/NA方案治疗AML的CR率和总有效率与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疗效相当,其毒副作用较轻,并可减少住院时间及缩短中性粒细胞的减低时间,而不增加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入选对象均为细胞或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既往化疗有白细胞低下的倾向(〈4.0×10^9/L),生活质量评分≥70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2.0×10^9/L,PLT≥100×10^9/L。随机分为两组:A组17例,化疗结束后24h开始rhG-CSF。B组11例化疗结束后外周血WBC〈4.0×10^9/L时开始使用rhG-CSF。结果 两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1.5%(22/27),总感染率30%,重度感染率3.7%,不良反应轻微。A组WBC和ANC下降的程度轻,持续时间短,下降最低值显著高于B组(P〈0.01),Ⅲ、Ⅳ度ANC下降发生率低(P〈0.01);A组所用的rhG-CSF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对外周血WBC下降的治疗作用显著,对于那些预计有化疗后WBC明显下降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rh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104例肿瘤患者,在103个试验周期和100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和20·00%,持续时间分别为2·39d和2·35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5·80%和4·0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3·59%和13·0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相似文献   

19.
兰海涛  罗树春  胡洪林  吴琦 《四川医学》2011,32(12):1879-1882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纳入42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阻异/(kg·d)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2次检查≥5.0×10^9/L。结果42例患者,在40个试验周期和44个对照周期中,ANC〈2.0×10^9/L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12/40)和31.8%(14/44),持续时间分别为(3±1.155)d和(4±1.225)d;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次给药的疗效与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20.
孙悦  邵寿鹏  黎超 《中外医疗》2023,(10):116-119+124
目的 探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二级预防卵巢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采取“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化疗且上一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卵巢癌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每日皮下注射。统计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Ⅲ~Ⅳ度ANC减少发生率(27.27%)低于对照组(36.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