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临床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24h,常反复发作。未经治疗的TIA患者1/3以后可发展为脑梗死,其中以颈动脉系统发生脑梗死的机会较大。另外1/3患者反复发作。故应早期治疗TIA,以避免发生脑梗死。1999--2003年,本院采用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系统作用的降纤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刺五加伍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常导致短暂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短暂性或多变性。如不及时治疗,有约1/3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故有效控制TIA发作非常重要。2001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采用刺五加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患者6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89例,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5)。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病率,TI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和防治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危因素,可有效防止TIA向缺血性卒中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方法,同时观察其临床特征,分析其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诊治资料。结果治疗2~3 d后,4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4例患者仍有一定程度的发作,进行DSA检查均被证实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其中2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例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另1例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结论 TIA系由颈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可反复发作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给予该类患者合理的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颈动脉或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 ,导致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不适当治疗则约有 1/3的患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因此正确处理短暂脑缺血发作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关键性重要环节。笔者自 1998年以来应用降纤酶对 2 1例 TIA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例患者中 ,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34~ 7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作性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失语、失明、偏瘫、抽搐或伴头晕、意识障碍 ,每次持续时间均未超过 2 4小时 ,发作后经颅脑 C…  相似文献   

6.
对短暂性脑缺血者的颈动脉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探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的21例TIA患者颈动脉的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参照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2例健康人对照比;TIA组颈动脉Ⅰ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无差别,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TIA的危险为对照组的3.31倍;颈总动脉的MV,PI和RI明显高于对照组.CDFI可了解颈动脉内径,斑块性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86例TIA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43例;血塞通对照组43例。2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46%,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2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TIA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在24h内TIA发作≥2次。该病是一种临床急症,若不进行系统治疗,可在近期内发展成为脑梗死。2003年2月-2005年10月,本院应用奥扎格雷钠(晴尔)治疗频发性TIA 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俭 《北京中医》2008,(7):537-53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该病好发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TIA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由于大多数TIA仅持续5-15min,因此只导致轻的脑部损伤,而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笔者用三仁温胆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一症略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我科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入院前1周内发作两次以上的TIA56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量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的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多在 2 4小时内完全恢复 ,但也可见反复的发作。如未经适当的治疗而任其发展 ,则约有 1/ 3的患者在数年之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因此 ,有效地治疗 TIA是很重要的。笔者 5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肝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4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34例 ;年龄 4 0~ 6 8岁 ,平均 4 8岁。合并冠心病者 30例 ,合并高血压者 36例 ,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的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异常与颈动脉彩超联合诊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经DWI检查结果分为DWI异常组、正常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和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DWI异常组、DWI正常组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DWI异常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WI正常组。DWI异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的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狭窄程度高于DWI正常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的DWI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2011年我科收治的56例TIA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给予肝素钠泵抗凝及手术等,4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肝素钠泵抗凝是治疗TIA的安全、有效方法;颈动脉高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7,20(9):28-2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信号…,部分可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TI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TIA是预防脑梗死、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2005-02—2007-03,笔者采用赛弗粉针治疗TIA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西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50例TIA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苯溴马隆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和实施低嘌呤饮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3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CAS治疗组23例,单纯药物治疗组20例。对CAS治疗组患者施行CAS,药物治疗组患者单纯给予合适剂量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并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CAS组患者施行CAS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评分与药物组患者治疗后相同时间点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IA患者施行CAS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广西中医药》2011,34(1):40-4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对3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病例予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症状均在3~7天内缓解,其中治愈12例,显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异常、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肥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突然出现的短暂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对TIA的干预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近年来中药配合针刺艾灸等措施对TIA的发生机制中的多因素、多时段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但就目前研究来看,质量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方案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征:发病突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一般10-15min,多在1m内,最长不超过24h;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除控制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外,应积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