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对于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所起到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之间骨科所收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均为骨盆骨折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一期切开复位下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进行一期外固定的支架治疗,并在稳定病情之后进行二期切开复位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存活、死亡情况,并对其手术中出血量、清除乳酸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患者体温恢复时间等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中34例存活,占68.0%,16例死亡;观察组中45例存活,占90.0%,5例死亡。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清除乳酸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患者体温恢复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所起到的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生存概率,并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各项症状消失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技术治疗小儿肢体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肢体骨折40例。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练习,定期复查,明确骨性愈合后及早拆除外固定架。结果 40例患者经随访6~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肢体功能康复满意,解剖复位34例,功能复位6例。结论对于小儿肢体骨折,外固定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使用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于2010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50例,内固定治疗50例。分析两种治疗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存活率等情况。结果严重多发创伤临时使用外固定术过渡治疗的效果比只使用内固定术治疗要好,手术时间缩短,失血量减少,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患者的存活率增加。结论外固定架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操作简单、容易实现等优点,在手术中应该依据患者的综合状态条件予以正确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用经损伤控制性治疗和未进行此项治疗的重型骨盆骨折患者各45例进行分析。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采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先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一般情况稳定后采用二期切开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中存活39例,死亡6例。对照组中存活30例,死亡15例。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FT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尸〈O.05)。结论DCS治疗效果明显、预后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损伤控制在创伤急救骨科的应用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为创伤急救病房,常年收治车祸、高处坠落伤的患者,多数患者到我科已较重,而且多是多发伤,我们应对患者的伤情做好评估,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机。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了多发伤患者68例,相关的损伤控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寻求更好的临床抢救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骨科严重多发伤患者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急救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方法进行急救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49例,死亡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5例,死亡5例,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43例,一般5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38例,一般7例,不满意5例,两组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对于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死亡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26例骨科急性损伤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损伤控制法予以救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补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0、20天时IB、HB值。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IB、HB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急性损伤中联合使用损伤控制方法与中医补法,能够避免出现并发症,且可以补益气血、养肝补肾、接骨续筋,增加患者恢复效果,减少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9.
姜洪 《中国实用医药》2013,(31):127-128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期间创伤骨科患者15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40例、26例、9例、0例,优良率为88.0%;对照组患者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20例、30例、20例、5例,优良率为6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切口长度较小,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对于外固定架的应用应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其和以往的骨科治疗方式效果,效果明显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7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外固定架进行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架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具有显著优势,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在重度不稳定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特点及临床疗效,为基层医院开展骨盆骨折早期救治提供参考经验。方法对收治的23例不同类型的重度不稳定型骨折应用DCO理论进行救治,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采取救命措施,尽可能挽救生命;第二阶段进行ICU复苏;第三阶段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本组23例,2例死亡,发生并发症4例,20例获得随访,平均13.5个月,骨折复位Mat—ta评定优良率为88.6%。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3.3%。结论DCO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在基层医院开展重度骨盆骨折救治中的有效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同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62例创伤骨伤患者,其中,48例采取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14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观察组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良率为21.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yo评分和肘关节屈伸度分别为(95.0±3.5)分和(94.1±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等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同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常规治疗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邹志宽 《中国医药科学》2016,(4):111-113,117
目的研究并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施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其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0.24±6.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2±6.03)分(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康复和骨折愈合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中“损伤控制”是指有系统的三个阶段,用以阻断由失血引起的致命性的一系列级联事件:用最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和污染;重症监护室的复苏,包括纠正低温、纠正凝血障碍和酸中毒,呼吸支持;当患者生理条件允许时实施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在发生地不作过多处理,局部的伤口作最简单的各种对症处理,伤情重者就地作抗休克处理,随即送往就近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内固定、再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术后6~10周x射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架,行腕及手部功能锻炼。依据Dienst标准进行术后功能评价。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3周;拆架时间6-9周。18例患者中优12例,良3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15/18)。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损伤控制骨科原则治疗56例骨盆骨折患者,男47例,女9例。年龄1862岁。Tile分型:B型47例,C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砸压伤2例。合并伤:四肢骨折18例,脊柱骨折6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23例,会阴撕裂伤4例,腹腔内脏损伤12例,泌尿系统损伤5例,颅脑损伤21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262岁。Tile分型:B型47例,C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砸压伤2例。合并伤:四肢骨折18例,脊柱骨折6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23例,会阴撕裂伤4例,腹腔内脏损伤12例,泌尿系统损伤5例,颅脑损伤21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246分。结果:本组死亡2例,主要因持续重度休克未获纠正且合并凝血障碍,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共发生并发症8例,急性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骨盆外支架钉道感染1例。其余46例经过早期、快速、暂时的骨折稳定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状态平稳后,进行确定性手术等措施后痊愈。本组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6分。结果:本组死亡2例,主要因持续重度休克未获纠正且合并凝血障碍,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共发生并发症8例,急性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骨盆外支架钉道感染1例。其余46例经过早期、快速、暂时的骨折稳定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状态平稳后,进行确定性手术等措施后痊愈。本组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采用Matta和Saucedo的标准评定,54例患者的骨盆复位情况为优46例,良4例,可4例。结论:按照损伤控制骨科原则救治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整体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细军 《江西医药》2014,(11):1226-1228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治疗,研究组加以中医补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应用中医补法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骨科疾病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固定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肢体、骨盆创伤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先行石膏固定,卧床或骨牵引,后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损伤控制性治疗,后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后3 d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固定行损伤控制性治疗能缩短肢体、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严重骨盆骨折发生率的提高,采取骨科损伤控制(DCO)进行治疗已经受到了骨科医师的高度重视。DCO以控制患者原发损伤病情进一步恶化为目的 ,转变了传统治疗中在早期进行确定性治疗的观点,相较于常规疗法更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受到二次打击、发生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受影响的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