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396例。以是否发生HBV宫内传播将新生儿分为宫内传播组和非宫内传播组,分析母亲年龄、孕期HBV血清标志物水平、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与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关系。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HBV DNA阳性、HBeAg/HBV DNA双阳性和经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有关(P<0.05);母亲年龄、新生儿性别与宫内传播的发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BeAg/HBV DNA双阳性(OR=3.662,95%CI为1.9296.951)、经剖宫产分娩(OR=0.184,95%CI为0.0906.951)、经剖宫产分娩(OR=0.184,95%CI为0.0900.375)被引入回归方程。趋势χ2分析后显示,HBV DNA≥1×107copies/ml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经剖宫产分娩是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孕期血清HBeAg/HBV DNA双阳性和HBV DNA≥1×107 copies/ml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不仅造成众多的HBV阳性携带者,也是导致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2亿人,资料表明有30%~50%HBV感染者源于母婴垂直传播[1]。近年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阻断HBV母婴传播进行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可靠的阻断措施,但仍有15%~25%的失败率。本文对HBV宫内感染的机制和阻断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报道,为探讨更有效的阻断方法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分别检测42例乙肝孕妇、15例正常孕妇、12例正常育龄女性和12例育龄乙肝女性外周血及2组孕妇分娩后脐血IL-18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孕妇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并分成低、中、高3组。结果 (1)乙肝孕妇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和育龄乙肝女性(P〈0.01);乙肝孕妇脐血IL-18水平高于正常孕妇(P〈0.05);对于乙肝孕妇而言,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脐血(P〈0.001);正常孕妇血清IL-18水平与育龄乙肝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乙肝孕妇血清及脐血IL-18水平随相应的血清HBV-DNA载量的升高而降低,不同血清HBV-DNA载量与乙肝孕妇血IL-18水平呈负相关(r=-0.465,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与HBV宫内感染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许传露  韩国荣 《江苏医药》2012,38(16):1938-1940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经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HBV母婴阻断是通过产前、产时、产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新生儿进行保护以减少感染HBV机会的方法。目前,HBV的母婴阻断取得了较好效果,总体阻断成功率95%以上,但仍有一定的失败率,在相关机制、方案优化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27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HBV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CD4+/CD8+低于未感染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新生儿CD8+高于未感染新生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失调。  相似文献   

6.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晓君 《医药导报》2004,23(8):0538-0538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用于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将15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86例,于孕30,34,38周给予HBIG 3次,每次200 U,im,对照组70例不给予药物。结果:预防组宫内感染率1.2%,对照组宫内感染率50.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给HBsAg阳性孕妇孕期肌内注射HBIG,是降低HBV垂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53例患者均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至少12个月,停药观察至少6个月.结果 疗程超过1年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病毒学应答情况与性别、年龄、疗程、HBV基因型以及治疗前的ALT、HBV DNA水平无关,停药6个月后的持续应答情况与上述因素中的HBV基因型及ALT、HBV DNA水平有关.结论 HBV基因型与ALT、HBV DNA均是慢性HBV感染患者重要的抗病毒治疗应答因素.  相似文献   

8.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伟  莫奕彩  黄艳 《河北医药》2009,31(13):1598-159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行被动免疫对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HBsAg(阳性)孕妇118例分为2组,A组60例,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58例,仅作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A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5μg和HBIG100U;B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5μg。分别检测2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HBVDNA、HBsAb。结果A组较B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率降低,HBsAb阳性率升高(P均〈0.05);A组较B组的6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应用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垂直传播,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96例作为HBIG注射组(自妊娠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HBIG 200IU),同期分娩但未进行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且未注射HBIG的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比较注射与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及注射HBIG孕妇不同注射次数间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HBIG注射组HBV宫内感染率(12.5%,12/96)、HBsAg阳性率(10.2%,7/96)、HBV DNA阳性率(7.3%,7/96)均低于未注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注射次数分为0~1次、2~3次和4~5次三个等级进行分析,HBV宫内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随HBIG注射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及增加HBIG注射次数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HBIG组22例,分2组(各11例),均孕wk28起予HBIG200IU,im,A组每3wk一次,B组每4wk一次,均至分娩为止;对照组23例,不用上述药物。HBIG组每次用药前、分娩前,对照组孕wk28及分娩前检测静脉血HBsAg,HBeAg,HBV_DNA,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HBV_DNA。结果:HBIG组孕妇血HBsAg,HBV_DNA明显下降(P<0.05),HBeAg无明显变化(P>0.05)。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HBV_DNA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未发现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反应。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缪金剑  谢新宝  孙达成  朱启镕 《江苏医药》2012,38(22):2697-270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前C区和核心启动子(CP)区热点变异情况及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HBV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抽提99对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临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EI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半巢式PCR法扩增产妇HBV前C区、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2例(单阳性52例,双阳性30例)孕妇HBV前C区和CP区核苷酸片断扩增测序成功.无症状HBV携带单阳性孕妇中1896G→A变异的检出率为21.2%(11/52,仅测到1例双阳性孕妇存在1896G→A变异);1899G→A变异仅发生在1例单阳性孕妇,且与1896G→A变异连锁出现.1762A→T/1764C →A变异总是连锁出现,且仅发生于单阳性孕妇,单阳性孕妇中双变异的检出率为17.3%(9/52).1896G→A变异和无该点变异孕妇所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5.0%(3/12)和37.1%(26/70) (P>0.05);1762A→T/1764GA变异和无该点变异的单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2%(2/9)和37.2%(16/43)(P>0.05).结论 HBV前C区和CP区1896G→A及1762A→T/1764G →A热点变异在无症状HBV携带单阳性孕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而在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中的检出率较低.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热点变异对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香梅  陈立 《福建医药杂志》2013,35(1):151-152,180
准种是由Eigen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同种生物遗传异质性的概念,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准种被用于表示感染个体内同种病毒的遗传异质性。HBV具有的准种特性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和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毒学因素。人们发现影响病毒准种构成的因素主要有3个:抗病毒药物、宿主的免疫压力以及病毒自身的变异。病毒自身的变异表现为大量的错配核苷酸,这是准种产生的基础。抗病毒药物的压力和宿主的免疫压力则统称为选择作用,这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身性病毒感染疾病.一旦患病治疗十分困难.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又是引起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目前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的最有效措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传播进行阻断[1].尤其是对婴儿在分娩过程和分娩后密切接触中被动感染的预防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宫内感染也有相当的阻断作用,但总有一部分新生儿因阻断失败在宫内被感染.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间我们对患慢性HBV感染的孕妇进行免疫预防性治疗,对其所生婴儿进行监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裸鼠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立民  任中原 《天津医药》1997,25(4):205-206
将整合有HBV基因组DNA的人肝癌细胞2.2.15接种于裸鼠皮下,使其在2-3周内长成实体瘤,在裸鼠血清中肿瘤组织中均检出了HBV存在的相应指征。肿瘤组织经体外增减后再次接种另一批裸鼠,仍能产生上述特性。这种HBV裸鼠动物模型,将有助于HBV的体内研究和抗病毒疗效的考核。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40%~50%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无明显的血液及血制品暴露史[1]。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流行病学极为相似,均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HCV经母婴传播方式已受到临床上广泛关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2003年对54例抗HCV和(或)HCV RVA阳性孕  相似文献   

16.
影响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探讨影响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拉米夫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应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治疗方案及联合用药方案,综合考虑转氨酶水平和病毒变异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并严格随访,以期提高抗病毒应答率,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仍有局限性,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也常见报道。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选择病例,必要时及时停药或/和处置,避免滥用。严禁患者自购自用。  相似文献   

17.
张艺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14-215
分析护理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产妇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5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新生儿感染率进行统计,并比较不同生产方式、产前阻断情况、母体HBV DNA检测情况、喂养方式及疫苗接种时间者的感染率,并对其以Logistic分析进行处理。结果 251例产妇中共发生13例新生儿感染,感染率为5.18%,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的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未进行产前阻断、母体HBV DNA阳性、阴道顺产及出生后未24 h内接种疫苗者的感染率均高于其他,且经Logistic分析显示其均为高危因素,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未进行产前阻断、母体HBV DNA阳性、阴道顺产及出生后未24 h内接种疫苗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产妇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应注意对上述方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治疗药物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杜蓉 《医药导报》2004,23(8):0536-0538
乙型肝炎病毒(HBV)常常发生基因变异从而导致HBV耐药性的产生,使得乙型肝炎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该文从HBV变异的种类、基因变异与HBV的耐药性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有关进展,并针对基因变异所导致的HBV耐药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后期慢性乙肝患者60例,其中30例(观察组)口服LdT至分娩后一个月,30例(对照组)不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治疗前后母体HBV-DNA水平变化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至分娩前较对照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在新生儿1个月龄和6个月龄时随访HBsAg阳性和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后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显著阻断慢性乙肝孕妇宫内HBV感染,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安全性好,对孕妇不良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