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杨梅 《北方药学》2011,8(1):122-123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消毒隔离方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2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一系列消毒隔离等护理干预;对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儿584列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积极的护理分析和临床观察手段,行隔离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仅应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对比2组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用胶体金法监测待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并观察轮状病毒肠炎的症状及肠道外并发症。结果:20例患儿中入住三人间病房16例,两人间4例,无住单间病房者;患儿家长中农村及外来务工者15例,陪护家属均为老年妇女。调查结果显示这起新生儿院内感染是由于陪护人员卫生意识较差,随意丢弃腹泻患儿的尿片,造成轮状病毒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结论: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患儿家长不良卫生习惯、临床护士对该病的重视不够、病房人员拥挤、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是造成传播的主要因素,应注意对新生儿轮状病毒肠道外并发症的监控,并加强对住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监测,强化病房消毒隔离措施,在陪护人群中开展与腹泻病有关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医院普通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防治儿科院内感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普通儿科院内感染的疾病特点与院内感染发病率相关的因素。结果2006~2008年院内感染率分别是2.4%、1.74%、1.64%。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5例占50.9%;胃肠道感染59例占35.3%;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13.8%。结论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避免接触感染,改善环境卫生,做好健康卫生宣传及医务人员的管理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科院内感染的特点,探讨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12年儿科住院患者1586人,发生院内感染32人,发生院内感染的疾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手足口病。结论:儿科病房发生院内感染以婴幼儿为主,与多种因素有关,儿科病房的空气、地面、床单、患者卫生习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等都是造成医院内感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本院收治的儿科院内感染病例,探讨与医院临床儿科的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控制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14例儿科院内感染的预后进行随访,并且回顾性地分析这些患者的相关病情,用药情况以及各组间的预后效果,积极地查找儿科患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且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儿的院内感染率为4.2%;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7d;经研究发现患儿的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黏膜的感染。结论为加强儿科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探讨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7月期间儿科病房发生的7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特点.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的季节性不明显,可发生于各种不同的原发病,常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科病房胃肠道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除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外,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防治措施,降低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方法 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儿科住院患者病历1200例.统计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有效地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儿科住院患者发生感染50例,感染率为4.1%.发生感染的病例中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为50%,胃肠道感染为30%,下呼吸道感染为20%.结论 加强院内感染的监督工作.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易患儿童,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周盛 《北方药学》2012,9(1):73-74
呼吸道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做好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用药安全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本文分析了目前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存在的用药误区,探讨了用药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柴建春  崔北勇  刘东梅 《安徽医药》2009,13(10):1219-12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5年期间发生的早产儿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54例早产儿中69例发生81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4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结论充分了解和纠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原则,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探究预防治疗此病症的方法对策。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9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1982例患者中,院内感染200例,感染率为10.09%,其中呼吸道感染有135例,感染率为67.5%。结论呼吸道感染是神经内科院内感染中首位感染疾病,有效及时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科病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对减少儿科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作用和重要性,扩大健康教育群体覆盖面,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儿的就医质量。方法:抽查本院儿科病区2010年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500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查2009年未着重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教育的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2010年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2009年未着重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教育的500例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2%,明显高于2010年。2009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为92.0%,2010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到了97.6%,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及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对控制儿科病区院内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0例呼吸重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呼吸道院内感染护理干预),每组各60例,对两组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呼吸重症患者,给予有效的院内感染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促进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护理院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某老年护理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63例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院内感染发生的部位、年龄、基础疾病及住院时间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老年护理院的院内感染率为23.59%,高于全国一般医院5.58%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综合医院老年科25.62%的水平。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为主,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成正相关、基础疾病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加强消毒隔离、规范护理操作是减少护理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4,(35):148-149
目的探讨整体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蔡小勤  幸贵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85-1685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RV)感染后心肌损害的早期临床表现,尽早作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腹泻儿童80例,确诊为RV感染为观察组,同时设其他原因腹泻患儿64例为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肌酶AST、CK、CK-MB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80例中有49例确诊心肌损害,发生率54%.心肌损害85%精神差.7l%食欲差,75%面色差,30%~45%不同程度脱水及电解紊乱,酸碱失衡,而心肌损害60%发生在RV肠炎发病的2~4天,年龄6个月~1岁为高发.结论:RV肠炎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50%,尤其是婴幼儿,在发病头几天,有精神、食欲、面色差等临床表现时,多伴有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控制普外科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 ,采用前瞻性方法 ,对 1 996-0 1 -0 1~ 1 996-1 2-31普外科病人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普外科病人院内感染率为 1 0 .2 % ,且均为术后并发症。易感染的疾病依次为脾、门脉高压症、胰腺、直肠疾患 ;易感染部位依次为肺、腹盆腔、刀口和尿路。手术的种类、部位、污染、持续时间、麻醉方法均与感染发生率有关。结果提示 ,恰当的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 ,减少术后并发症 ,可有效降低普外科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护理对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预防院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50例,对照组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来预防院内呼吸道感染,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呼吸护理,对比两组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左心力衰竭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呼吸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利于左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个月至24个月婴幼儿,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轮状病毒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1].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在本院就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其中32例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胸科医院院内感染疾病发生情况,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规范》实施,对2005年院内感染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为3.6%。院内感染疾病以上呼吸道(34.5%)、下呼吸道(24.9%)、手术切口(20.3%)、胃肠道(7.3%)为主,1季度上呼吸道院内感染明显较高、4季度下呼吸道院内感染明显较高。外科院内感染明显高于内科,胸外科和心外科间手术切口感染无差异。手术切口院内感染不受季节影响。明显受手术切口的洁净程度影响。结论胸科医院应加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控制,即加强空气消毒工作,同时外科应重视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工作,以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