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积极,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方法将3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同时需要接受IABP置入的患者根据置入的时机分为2组。组1(group-1)接受预防性的TABP置入,组2(group-2)在术中或术后接受紧急IABP的被动置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性和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术前药物治疗、左室收缩功能和急性心肌梗死这些方面的没有显著性差别。围手术期病死率在group—1是11.1%,group-2是34.6%,(P〈0.01)。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在group—1是0,在group-2是50%,(P=0.013)、。在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术后药物辅助的平均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超过12h,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ABP术后辅助时间以及平均术后在ICU的监护时间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IABP的预防性置入能够降低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对正性肌力药物的需要量和缩短在ICU的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ABP在心脏直视手术的疗效,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IABP的术后应用、观察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脱机困难,多脏器衰竭死亡外,19例康复出院。结论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的方法之一,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使用IABP可改善心脏及全身情况,增加心肌收缩力,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危重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38例在应用中等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不能改善低心排出量的危重病患者,立即使用KAATⅡPlusIABP(40ml)进行循环功能支持.同时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应用PiCCOplus持续监测左心功能,记录尿量并观察末梢循环状况.结果全组患者IABP辅助时间为(48±32)小时,早期生存率为78.20%.所有患者在应用IABP后,桡动脉收缩压均在早期有所下降(P<0.01);舒张压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增加;尿量明显增加.持续左心功能监测结果显示CO、CI于应用IABP后2小时明显恢复,48小时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外周阻力明显降低.结论IABP对救治危重病患者低心排出量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早期使用能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生存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治疗心泵衰竭有效首选措施,特别对于药物无法控制的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68例,本院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应用IABP170例次,现将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风险进行探究。方法 142例心脏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92例,<65岁)和B组(50例,≥65岁),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合并症、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为46.0%,B组并发症率为6.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对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正确处理并发症,降低手术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手段改善老年患者多脏器功能,提高手术技术和加强心肌保护。结果本组早期生存29例(90.7%);发生各种并发症17例,死亡4例(9.3%),无晚期死亡。随访7个月~6年,1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给予安置永久性起搏器,2例发生右心功能不全经强心、利尿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9例中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6例,Ⅱ级3例。结论加强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处理水平,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李文灿  陶选  江威霖  吴稚晖  陈崇伟 《安徽医药》2012,16(12):1840-184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风险。方法选取2002年8月—2011年10月于该院行心脏手术患者共260例,其中65岁以下患者200例(I组),65岁以上患者60例(Ⅱ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状况、合并症及手术策略,并对比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分布、NYHA分级、择期手术率及手术种类无明显差异,Ⅱ组患者术前患高血压、糖尿病、COPD及脑血管疾病数目显著多于I组(P<0.05)。Ⅱ组术后治疗时间、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要显著高于I组,同时某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症有关。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险因素,并制定个性化策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积极预防并正确处理围术期并发症,以减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9.
体外循环(CPB)等心脏手术患者在术后常因心功能严重障碍而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LCOS),常需药物治疗以改善心肌功能、增加心排出量和维持有效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相关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管理记录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总共收录了65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岁,研究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存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外周血管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吸烟史(> 10根/d)、使用时间、插入技术(经皮或者切开).结果 男33例(50.7%),其中有9例(27.3%)发现了血管并发症.下肢局部缺血为主要并发症有18例(27.7%);周围血管疾病是增加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相关疾病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系统化的管理培训能够提高IABP患者管理的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8~12h拔除气管内插管后6h进流食,全部治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心肌梗塞(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分析3 0例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1)术后1 8例(6 0%)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6例(89%)发生在术后1~3天,1 0例(62.5%)无临床表现.(2)8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5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均发生术后心肌缺血.(3)发生术后心肌不良事件6例(2 0%).(4)MI距手术时间<3个月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心肌梗塞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心梗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塞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对心肌梗塞(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 分析30例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1)术后18例(60%)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6例(89%)发生在术后1~3天,10例(62.5%)无临床表现。(2)8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5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均发生术后心肌缺血。(3)发生术后心肌不良事件6例(20%)。(4)MI距手术时间<3个月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 心肌梗塞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心梗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塞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病以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多见 ,另外还有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及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 ,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较差 ,故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我院自 1993年 5月至 1999年 8月 ,共进行心脏瓣膜替换术 37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男性 2 5例 ,女性 12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年龄42 .8岁。风湿性心脏病 35例 ,先天性心脏病 2例。术前心功能状况 (NYHA) : 级 12例 , 级 12例 , 级 4例 ,射血分数 (EF) <0 .5者 14例 ,合并左房血栓 11例。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者 2 7例 (72 .9% ) ,左室肥厚 9例 ,右室肥厚 4例 ,双心室…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6月-2005年7月间,对2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病人及6例瓣膜置换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辅助的病人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进行急救,25例CABG病人有21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例术前顽固性心绞痛,除瓣膜置换3例未抢救成功外,25例CABG病人均获救治,本文回顾性总结了IABP在心脏外科围术期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检索、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及结论:目前对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获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现有的临床证据倾向于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高危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危患者无获益,而低危患者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无1例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心病外科应用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陈鑫  郭子黄  陈振强  高岩 《江苏医药》1999,25(9):697-697
1998年我科为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全部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78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年余入院。于4月12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CABG,分别于前降支、右冠、钝缘支行静脉旁路移植。关胸时,血压突然下降且出现异常Q波。立即开胸探查,发现钝缘支旁路内血栓。再次转流置换钝缘支旁路,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置入IABP导管行辅助循环,安全停机。术后IABP辅助23小时后停用。例2,女,60岁。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伴压榨感10年入院。于5月27日行CABG,分别于前降支及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年龄≥70岁的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82例。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从手术开始到术后连续48hHolter监测,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得出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22.3%;其中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心肌缺血13.1%、房颤6%、Lown氏分级Ⅳ级以上的室性早搏4.3%、心绞痛1.1%、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0.4%;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相关的5个危险因素分别为:糖尿病[OR值2.348,95%可信区间为(1.128,4.887),P=0.022]、冠心病[OR值2.848,95%可信区间为(1.147,7.070),P=0.024]、术前ST缺血改变[OR值2.803,95%可信区间为(1.057,7.430,P=0.038]、术中失血量≥1500ml[OR值4.389,95%可信区间为(1.288,14.961),P=0.018]、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OR值3.062,95%可信区间为(1.244,7.539),P=0.015]。结论围术期心血管事件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最高,且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糖尿病、冠心病、术前ST缺血改变、术中失血量≥1500ml、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5个因素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