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实验组行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血压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血压治疗效果(94.74%)优于对照组(73.68%),而不良反应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其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得以有效改善,血压控制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培哚普利及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培哚普利及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统计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DBP谷/峰比值(T/P)、SBP T/P,血清尿酸(U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K~+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后DBP、SBP夜间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SBP T/P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DBP T/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UA、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K~+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0%(4/58),对照组为10.34%(6/58),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助于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氨氯地平治疗)。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配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2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试验组使用培哚普利加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14%,高于对照组的76.06%(P<0.05);2组不良反应均少见.结论 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培哚普利配合氨氯地平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的降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规则而有效地控制血压,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在清晨醒后几小时的血压高峰期,心血管并发症最容易出现,故对该时段的血压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二种长效降压制剂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效,并了解该二种药物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老年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合并糖尿病治疗选择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分析两院2004年11月-2007年10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4例老年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所选病例中,左旋氨氯地平组62例,培哚普利组62例,两组治疗共24wk。两组降压效果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显效40例(64.5%),有效17例(27.4%),无效5例(8.1%),总有效率为91.9%。培哚普利组显效36例(58.1%),有效18例(29%),无效8例(12.9%),总有效率为87.1%。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经Ridit检验,R左旋氨氯地平=0.53,R培哚普利=0.49,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肥厚(LVH),血尿酸(UA)、血肌酐(Scr)、血糖(BS)和尿白蛋白排泄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对治疗结果有影响。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均能明显地降低老年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SBP)。且能逆转LVH及降低UA、Scr、BS和尿白蛋白排泄量,尤以后者为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中老年设备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老年高血压病患48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变化,结果:经观察治疗4周后血压稳定下降(P<0.05),同时改善了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和肾功能,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剂培哚普利和钙通道拮抗剂氨氯地平的联合使用,对中老年高血压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观察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0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用氨氯地平)40例,B组(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P〈0.05)。结论两药联用对LVH有协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培哚普利(4mg/日),6-12个月。治疗前后行德国EME公司TC2020彩色二维多普勒(脑彩超)检查。结果:降压后较治疗前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在血流升高型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比治疗前明显减慢(p<0.05-0.002〉。脑血流减慢型经降压治疗后,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增快(p<0.02-0.01〉,大脑中动脉(MAC)、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前后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培哚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还能够改善脑供血不足,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达到改善脑血流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60例,口服培哚普利加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组患者60例,口服培哚普利,观察并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1个月、3个月末测量患者血压、降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患者的降压达标率在1个月、3个月末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钾、胱抑素及尿酸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以培哚普利+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n=30)或培哚普利+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n=30)进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钾、血清胱抑素和血尿酸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氨氯地平组和氢氯噻嗪组血压指标均有降低(氢氯噻嗪组dDBP除外),且前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氨氯地平组血压达标率高于氢氯噻嗪组(90.0%vs.76.7%,P<0.05);2组药物降压谷峰比值均大于50%,氨氯地平组收缩压降压谷峰比(SBPT/P)大于氢氯噻嗪组(P<0.05),舒张压降压谷峰比(DBPT/P)略大于氢氯噻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氨氯地平组高于氢氯噻嗪组(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胱抑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氢氯噻嗪组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钾、尿酸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前者降压效果优于后者。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在提高血压平滑指数、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平稳降压、肾脏保护等方面作用更强,可能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的特点以及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 使用美国Acu utraker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正常血压组 ( 30例 )、高血压病Ⅰ期组 ( 34例 )、高血压病Ⅱ期组 ( 34例 )、高血压病Ⅲ期组 ( 34例 )的 2 4小时血压负荷值。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用F检验。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组血压负荷值依次递增。高血压病Ⅱ期、Ⅲ期组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接近或超过日间血压负荷 ,昼夜节律消失。结论 夜间血压负荷对区别是否存在高血压性靶器官损伤更有意义。血压负荷可反映异常血压出现的频率和靶器官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吉云  扬志勇  苗年海  陈继群 《安徽医学》2010,31(10):1194-1196
目的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0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60mmHg组和脉压〈60mmHg组,两组患者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血肌酐及尿清蛋白定量测定。结果脉压〉60mmHg组冠心病、左心室肥厚、脑梗死发生率、血肌酐浓度、24h尿清蛋白定量均高于脉压〈60mmHg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2.5 mg治疗,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40 mg联合氨氯地平2.5 mg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血压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D%显著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D%升高更为明显(P<0.05).仅有2例出现头痛、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血压、ET-1、NO以及血管弹性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2组治疗2、4、6、8周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ET-1、NO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治疗8周后,大动脉弹性指数(C_1)、小动脉弹性指数(C_2)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8周后,2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臂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显,ET-1均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血管弹性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患者分为高龄组(≥80岁,76例)和非高龄老年组(〈80岁,124例)。比较两组的24h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T)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左心房前后径(LAD)等心脏结构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FS)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 24 h SBP和DBP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LVDd、LVDs和LAD显著高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而高龄组LVPWd和IVST又显著低于非高龄老年组(P〈0.05)。EF和FS在高龄组和非高龄老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早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男性组27例,女性组19例.所有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不同性别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男性及女性的二尖瓣最大舒张期血流A峰速度较前下降,E峰速度/A速峰度比值(E/A)较前上升(P<0.05),但性别对A峰速度及E/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无影响(P>0.05);性别对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有影响(P<0.05),其中男性患者治疗后的LVEF呈上升趋势而LVMI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患者则相反.结论 氨氯地平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对男性的保护作用可能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89-92
目的观察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降压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素-1、NO、收缩压、舒张压,参照Celer-majer方法测定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内径。结果两组治疗后内皮素-1、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联合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并且联合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高血压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