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于我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55.3±9.3)岁。观察术后颈椎曲度变化,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症状,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术后JOA评分为(14.60±2.95),改善率(51.93±19.03)%,VAS评分术前(4.65±1.12),术后(0.79±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术前(18.2±6.4)°,术后(18.1±7.9)°,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4例,术前和术后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进行评分。同时记录发生轴性症状患者的发病率。结果 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根据JOA 17分评分法,平均提高6.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77.43±7.20)%,其中8例(9.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例(3.6%)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1.2%)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再关门现象。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颈椎病,可以达到颈脊髓后方直接减压与前方间接减压的双重目的,同时采用微型钛板做开门侧固定,可有效防止再关门现象的发生,同时降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对21例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疼痛,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CT经椎弓根水平及轴线矢状位二维成像,个体化设计螺钉的进钉点和方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8枚,准确率93.5%(157/168),Borden法颈椎曲度术后(术后1周为6.7±2.47和末次随访6.6±2.8)与术前(-14.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为(12.4±2.5)和(14.2±5.6)分、末次随访为(14.3±4.7)和(11.3±4.7)分,均高于术前的(9.4±3.5)和(18.7±9.2)分(F值分别为5.26和5.61,均P<0.01)。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降低颈肩部轴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X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对210例手术后采用JOA评分评定效果,并对预防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10例早期发生轴性症状16例,2例发生颈5神经根麻痹。JOA评分由术前(9.02±1.05)分增加至(13.00±108)分,P <0.01。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操作易掌握,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在降低轴性症状、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共20例,全部行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术后JOA改善率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JOA改善率(54.2±19.1)%,术后存在轴性症状患者共4例,其中可4例,差0例,发生率为20%.结论 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在降低传统术式的轴性症状、颈椎不稳、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右江医学》2019,(3):192-196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74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C3椎板切除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将接受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颈椎曲度指数(CCI)、轴性症状(AS)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术后6个月评分以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AS评级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OM值及ROM丢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术后的ROM值低于对照组,ROM丢失值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CI丢失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的CCI丢失值少于对照组。结论 C3椎板切除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神经改善率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利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9月-2010年2月本院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36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均采用I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2.5-3.5h,平均3h.术中出血200-600ml,平均300ml.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7±0.68)分,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 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颈细胞学刮片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3751例子宫颈刮片细胞检测和TBS分类结果,将阳性结果与子宫颈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751例受检人员中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病例515例,阳性检出率为3.78%。其中,349例行子宫颈活检,CIN以上病变217例,占活检病例的62.18%。刮片检测与阴道镜下病理活检结果的符合率为79.50%。结论子宫颈刮片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宫颈癌普查方法,便于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治疗不同孕周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以及择期手术、急诊手术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对58例不同孕周宫颈机能不全者施行宫颈环扎术,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32例孕14~18周患者,胎儿存活率为93.8%,11例孕18+1~22周患者,胎儿存活率为86.7%,6例孕22+1~28周患者,胎儿存活率为63.7%。择期手术组44例,胎儿存活37例,存活率为90.9%。急诊手术组14例,胎儿存活8例,存活率为71.4%。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环扎的时间选择妊娠14~18周为宜。对宫颈环扎最好预防性实施,急诊情况下手术,失败率很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异常的恢复性治疗,了解这一全新牵引方法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同时介绍了颈椎自然牵引法所使用的医疗器械-颈椎自然牵引颈具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方法使用颈椎自然牵引法和颈椎机械牵引法对颈椎弧度-3度至0度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进行牵引治疗。结果颈椎自然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恢复正常者(曲度在≥350≤450范围内)12例占24%,颈椎弧度明显改善者(弧度在≥200﹤350范围内)34例占68%,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例占8%,总有效率92%。颈椎机械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3占86%,弧度病变加重7例占14%,总有效率0%。结论颈椎弧度变直或反张经过颈椎自然牵引法的治疗,弧度是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的,颈椎机械性牵引对颈椎弧度异常恢复无治疗意义。证明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的改善和恢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异常的恢复性治疗,了解这一全新牵引方法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同时介绍了颈椎自然牵引法所使用的医疗器械-颈椎自然牵引颈具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方法使用颈椎自然牵引法和颈椎机械牵引法对颈椎弧度-3度至0度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进行牵引治疗。结果颈椎自然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恢复正常者(曲度在≥350≤450范围内)12例占24%,颈椎弧度明显改善者(弧度在≥200﹤350范围内)34例占68%,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例占8%,总有效率92%。颈椎机械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3占86%,弧度病变加重7例占14%,总有效率0%。结论颈椎弧度变直或反张经过颈椎自然牵引法的治疗,弧度是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的,颈椎机械性牵引对颈椎弧度异常恢复无治疗意义。证明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的改善和恢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钩椎关节切除,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 从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共实施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骨赘切除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切除、自体髂骨移植和钛合金钢板内固定.为了分析这一术式的疗效,回访经手术治疗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定和影像学评价,神经功能评定参考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分标准.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疗效评价.手术时间90~30 min,出血量300~600 ml,所有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均有所提高,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0,手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2.3,手术后X线检查发现移植骨全部实现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断裂和螺丝钉松动.本组病例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损伤.结论 钩椎关节骨赘切除、前路减压、自体髂骨移植、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式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new, modified surgical technique for removement of luschks joint osteophytes,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tervertebrae fus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Methods From Mar. 2005 to Oct. 2007, 4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underwent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removement of luschks joint osteophytes at our hospital. All were given anterior decompression,removement of Luschks joint osteophytes,iliac bone auto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itanium plates.The procedure and clinical results are discuss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is technique,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neur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after operation was conducted. Neurolog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Surgery -related outcome was assessed in all patients who attended more than 6 months of follow up after operations. Results Fourty patients were all involved in the result analysis. The time of operations ranged from 90 to 130 minutes. The quantity of hemorrhage ranged from 300 to 600 ml. 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were improved to different degrees. By JOA grade system,the mean scores were 7.0 points preoperatively and 12.3 points postoperatively. According to X -ray postoperatively,the implanted bone all fused and no internal fixation rupture or loose were observed.Postoperative X- ray demonstrated no hardware failure. No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Removement of luschks joint osteophytes, anterior decompression,iliac bone auto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itanium plates and intervertebrae fus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an improve patients' life quality, and this technique is less invasive,simple,saf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宫颈病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阶段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方法: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及高危人群,根据临床规范诊疗程序,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检查方法通过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多点活检组织学检查、宫颈锥切术,对于宫颈癌前病变CIN作出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结果:通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检查,宫颈癌前病变CIN可以被识别,正确的治疗;结论:宫颈病变可以在CIN阶段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合颈管搔刮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门诊行阴道镜下宫颈结合颈管搔刮术提示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例200例,进行宫颈LEEP/锥切术,比较病理结果。结果两者病理结果相对符合率达到94.5%,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合颈管搔刮术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阴道镜筛查宫颈病变21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在门诊对2191名妇女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其中1019例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结果 经病理确诊慢性宫颈炎646例,宫颈息肉194例,宫颈尖锐湿疣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癌161例.其中CINⅠ 91例,CINⅡ39例,CINⅢ14例,宫颈癌17例.CIN发病年龄在30-45岁之间,占60.42%(87/144),宫颈癌好发于35-45岁之间,占52.94%(9/17).CIN在阴道镜下的图像以醋酸白色上皮的出现率最高,占98.61%,与点状区或(点)镶嵌同时存在,对CIN诊断的特异性升高.结论 采用电子阴道镜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干预其进展,达到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和尽早发现及治疗宫颈癌的目的,结合病理活检是宫颈癌筛查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施晓  吕芸 《中国现代医生》2013,(13):120-122
目的探讨宫颈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200例.采用MicroScanautoSCAN-4细菌鉴定系统分析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菌株情况。分析宫颈非恶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不同性质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及阴道菌群分布与阴道pH值、白带清洁度的关系。结果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检出率中,以乳酸杆菌检出率最高,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在宫颈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间差异显著(P〈0.05);阴道血性分泌物和阴道脓性分泌物之间菌群培养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阴道pH值的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其他菌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白带清洁度越严重,乳酸杆菌检出率越低,加德纳菌检出率则明显增加,其他菌群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结论宫颈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探讨感染微生态学的理论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奋越  林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05-106
目的探讨临床宫颈环扎术临床疗效及临床前、中和后期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进行宫颈环扎术的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7.9±8.9)岁,按照是否采用宫颈环扎术分为环扎组和对照组,干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的心理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均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现象,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况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宫颈环扎术进行临床宫颈机能不全和前置胎盘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