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生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娩出后60 s及以上结扎脐带)对极早产儿(孕周<32周)疾病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19年100例极早产儿的病例临床资料,试验组为50例延迟脐带结扎的极早产儿,对照组为50例按照临床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cord clamping,ICC)(娩出后15 s内结扎脐带)的极早产儿.比较2组极早产儿生后24h及2周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比较生后2周2组极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及在住院期间需要输血治疗的情况,2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生后24h及2周,试验组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 H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生后2周HCT比较,DCC组高于ICC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及PVH-IVH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CC可以在住院期间降低早产儿贫血发生率、输血概率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生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娩出后60 s及以上结扎脐带)对极早产儿(孕周<32周)疾病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19年100例极早产儿的病例临床资料,试验组为50例延迟脐带结扎的极早产儿,对照组为50例按照临床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cord clamping,ICC)(娩出后15 s内结扎脐带)的极早产儿.比较2组极早产儿生后24h及2周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比较生后2周2组极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及在住院期间需要输血治疗的情况,2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生后24h及2周,试验组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 H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生后2周HCT比较,DCC组高于ICC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及PVH-IVH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CC可以在住院期间降低早产儿贫血发生率、输血概率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对孕周<34周早产儿的影响。 方法 选择孕周<34周早产儿388例,按照脐带结扎方式分成常规组、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常规组于分娩后30 s内结扎脐带;延迟脐带结扎组于分娩后120 s结扎脐带;挤压脐带组于近新生儿端20 cm处,从母亲端向新生儿端挤压脐带2~3次后结扎脐带,耗时5~10 s。分别于生后48 h 和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出生后1~7 d测定经皮胆红素值;记录住院期间光疗、1周贫血、输血及窒息发生率。 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光疗和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快速挤压脐带与延迟脐带结扎均能提高早产儿机体内Hb和HCT水平,减少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且不增加出生后窒息和光疗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脐带结扎时间早产儿及产妇各项指标的情况,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早产儿及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4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产科妊娠28~37周阴道分娩的早产儿320例,根据结扎脐带时间分为A组(立即脐带结扎)、B组(胎儿娩出后60 s延迟脐带结扎)、C组(胎儿娩出后120 s延迟脐带结扎)、D组(胎儿娩出后180 s延迟脐带结扎),各80例。分别检测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出生5 d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光疗率、新生儿早期体温的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统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出生后24 h,B、C、D组Hb水平(169.32±15.23)、(173.44±18.27)、(178.79±17.29)g/L和HCT水平(52.97±5.21)%、(55.57±4.89)%、(58.48±5.88)%均高于A组(152.38±14.33)g/L、(46.32±4.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迟断脐对足月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将163例足月自然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和对照组(常规断脐),试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等待脐带搏动自然消失后,不断脐直接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待胎盘剥离后常规断脐。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生后第1、2、3、7天经皮胆红素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脐带脱落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2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相对于常规断脐,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早,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对新生儿是安全的,未发现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研究,为降低临床婴幼儿贫血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妊娠阴道分娩产妇18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脐带结扎(娩出10 s内结扎),实验组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娩出2 min结扎),比较2组新生儿娩出1 min以及5 min的Apgar评分,出生后24 h、出生后4周以及出生后4个月时的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出生后3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接受光疗的平均天数、贫血率及输血率。 结果 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4周以及4个月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光疗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贫血率以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能够有效升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了机体的铁储备量,并减少婴幼儿生理性贫血的发生率,而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Apgar评分未发现明显不良影响,是改善婴幼儿贫血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脐带结扎(出生后10 s),观察组采用延迟脐带结扎(延迟至出生后2 min),均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血常规指标(Hb、RBC及HCT)、生后1周内额部黄疸峰值、早产儿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Hb、RBC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红细胞增多症;观察组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额部皮测胆红素峰值、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可成为一项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措施,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48例早产儿贫血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必要时输血,疗程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隔天1次,每周600IU/kg,疗程6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惠儿血红蛋白(Hb)水平均逐渐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缓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铁(S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输血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50例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生后第7天皮下注射rhu-EPO 350 U/kg,每周2次,用药共4周;对照组未用rhu-EPO,两组均口服铁剂。结果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rhu-EPO可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早产儿输血率。  相似文献   

10.
地塞米松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预防作用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翠平  马祖祥 《广东医学》2006,27(3):415-418
目的明确地塞米松能否有效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地塞米松用药是否影响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病率,为临床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预防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NEDHNE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82~2004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生后2周内应用地塞米松,BPD发病率分别为44%和56%,治疗组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脑室内出血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7%和5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网膜病发病率治疗组(38%)明显低于对照组(43%)(P〈0.05);治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48%)感染率高于对照组(37%)(P〈0.05),同时治疗组高血糖和暂时性高血压发病率增加(P〈0.05),但患儿死亡率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增加(两组分别为19%和17.7%,P〉0.05)。结论可考虑选择地塞米松作为一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17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对照组按目前临床常规执行早断脐(生后少于10 s),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Apgar评分及是否贫血、是否需要光疗等母儿结局。结果:足月儿127例,早产儿49例,足月儿两组脐血血红蛋白浓度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及出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两组母儿结局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和早产儿两组新生儿贫血和需要光疗者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比早断脐(生后10 s)有更少的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未显示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有不良影响,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以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0例.A组:产后10 s内立即断脐;B组:产后30 s断脐;C组:产后60 s断脐;D组:产后90 s断脐.收集各组产妇、新生儿基本资料,记录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值、贫血发生率、输血率、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B、C、D组早产儿生后24 h 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B、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且D组高于B、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贫血率、输血率均低于A组(P<0.05),B、C、D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早产儿之间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延迟断脐30~90 s,可以改善新生儿血供,降低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且并不增加胆红素升高风险和光疗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延迟结扎脐带90 s能更好地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方法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结果在顺产组中,等待脐带血管搏动消失后断脐组的血红蛋白值高于快速断脐组,而剖宫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断脐时间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组等待脐带搏动自然消失的时间短于顺产组。结论顺产接产时,等待脐带血管搏动消失后断脐可增加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减少贫血的发生;但对剖宫产的新生儿,此方法不增加也不减少血红蛋白值,而且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早产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贫血和黄疸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分娩的早产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0例早产儿分为晚断脐组和早断脐组各35例。早断脐组胎儿娩出后10 s内断脐,晚断脐组出生2 min后,或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比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水平(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 结果 晚断脐组早产儿Hb、HCT在出生和出生后3 d分别为(168.25±13.73) g/L、(184.52±15.95) g/L、(0.51±0.04)%、(0.57±0.05)%,显著高于早断脐组(157.65±16.82) g/L、(165.04±17.31) g/L、(0.46±0.04)%、(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晚断脐法不但可以提高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有助于预防早产儿贫血,还不会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宫体应用缩宫素后的断脐方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4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进行晚断脐(即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试验组在胎儿娩出后,宫体立即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等待出现宫缩时,于近胎盘端断脐.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出生5d后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最高1次胆红素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以及10 min复苏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出生后5d足跟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 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10 min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较对照组产后出血较少、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高;试验组同样能增加胎盘输血,防治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并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挤压脐带对改善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产科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300例与对照组300例,干预组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生后立即结扎脐带方法。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清总胆红素,新生儿血压、出生后低血压的发生、扩容药物使用情况、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结果干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低血压发生率及扩容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膜炎、脑白质软化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干预措施,显著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婴幼儿贫血,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低血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延迟断脐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中晚期(32~36+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15 s内断脐(早断脐组),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方法对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接受分娩的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部位(偏向新生儿端)断脐,实验组采用靠近胎盘端快速断脐法进行断脐。结果:实验组患者其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在出生时以及出生后3d均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新生儿在第3d其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靠近胎盘端快速断脐法进行断脐可适当增加新生儿血容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而且不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延迟断脐对足月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及黄疸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分娩的161例足月单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人群,随机分为立即断脐组(<15 s)和延迟断脐组(≥30 s),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立即断脐组66例,延迟断脐组66例。比较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及出生后1~4 d的经皮胆红素值。结果:延迟断脐组新生儿脐动脉血碱剩余浓度明显低于立即断脐组,乳酸浓度明显高于立即断脐组[碱剩余:-3.72 (-5.58,-2.41) vs. -3.06(-4.79,-1.62)mmol/L,乳酸:3.0(2.4,4.3) vs. 2.1(1.6,4.0)mmol/L,P <0.05]。2组脐动脉血pH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7.29(7.24,7.33) vs. 7.31(7.25,7.33),碳酸氢根离子:24.0(22.5,25.0) vs. 24.3(22.6,25.5)mmol/L,P >0.05]。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后1~4 d,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延迟断脐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立即断脐组(17.0% vs .6.1% ()P<0.05)。结论:延迟断脐增强足月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无氧代谢,增加了代谢酸浓度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但不影响血pH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