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动脉危象的处理方法。方法 游离皮瓣动脉入皮点损伤出现的动脉危象1例,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血循环原理,重建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结果 皮瓣成活。结论 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原理处理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动脉危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析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进行治疗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并总结术前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情况后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情况。结果 2003年至2007年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2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10例。2008年至2010年术前常规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再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11例患者,造影发现深浅静脉均通畅9例,其中2例术中皮瓣解剖成功后,将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患者旋转点以下未见明显深浅静脉交通支,1例患者于胫后多谱勒血流探测仪未探测到明显的动脉穿支改行其它皮瓣修复创面。结论回流障碍的患者踝周多经过严重的暴力损伤,并且经过一次或多次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损伤了外踝处的动脉穿支、静脉网及深浅静脉交通支损伤,影响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术前应常规对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创面的患者进行必要的评估,术中必要时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可有效减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种术式修复指固有动脉、神经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应用带蒂腹部随意皮瓣加静脉移植、带蒂邻指皮瓣加静脉移植及游离静脉皮瓣桥接指动脉修复11例11指的指固有动脉及皮肤缺损,同时修复损伤的指固有神经20条.结果皮瓣、手指均成活,2例静脉皮瓣术后出现静脉淤血现象,1例采用带蒂腹部随意皮瓣加静脉移植修复术的患指术后出现动脉危象.随诊4周~3年,静脉皮瓣修复的患指活动功能基本正常,邻指皮瓣修复的患指经功能锻炼后恢复良好,腹部任意皮瓣修复术后患指活动受限较明显,11指的感觉恢复较满意.结论静脉皮瓣桥接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手指合并动脉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种术式修复指固有动脉、神经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应用带蒂腹部随意皮瓣加静脉移植、带蒂邻指皮瓣加静脉移植及游离静脉皮瓣桥接指动脉修复11例11指的指固有动脉及皮肤缺损,同时修复损伤的指固有神经20条.结果皮瓣、手指均成活,2例静脉皮瓣术后出现静脉淤血现象,1例采用带蒂腹部随意皮瓣加静脉移植修复术的患指术后出现动脉危象.随诊4周-3年,静脉皮瓣修复的患指活动功能基本正常,邻指皮瓣修复的患指经功能锻炼后恢复良好,腹部任意皮瓣修复术后患指活动受限较明显,11指的感觉恢复较满意.结论静脉皮瓣桥接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手指合并动脉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兔耳背侧包括中央动、静脉和前边缘静脉在内的岛状皮瓣,制成单纯静脉网状皮瓣,静脉动脉化皮瓣,并分为直接缝合组和半透膜隔离组,与传统皮瓣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为静脉动脉化皮瓣存活良好,纯静脉网状皮瓣处于低灌流状态,存活较差。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用于临床9例,其中静脉蒂岛状皮瓣转位4例,静脉动脉化皮瓣3例,纯静脉皮瓣游离移植2例,后者1例皮肤坏死,皮下存活良好。其余皮瓣均成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调节皮瓣载荷理论对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预制减压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6 年1月至2017年5月,对临床上24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大6.0 cm × 4.0 cm,最小2.0 cm×2.0 cm,术后应用激光闪斑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在不同时间段测量皮瓣血流灌注量,观察皮瓣成活质量及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24例静脉动脉化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及皮下瘀血,其余23例皮瓣均无明显水疱形成,无明显肿胀,皮瓣血流灌注量观测发现术后72 h稳定并趋近于生理灌注水平。经过3~24个月随访,发现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成活质量好。 结论 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在静脉回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调节皮瓣的灌注量与回流量达到平衡,进而提高皮瓣成活质量,达到精细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创面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展望  朱飞  刘韵  林遐  宁金龙 《解剖学研究》2010,32(3):196-199
目的探讨利用静脉动脉化进行皮瓣预构的可行性。方法在兔的腹股沟区设计2cm×3cm大小的任意型皮瓣,并分离出双侧股血管束,实验组将股血管束中动脉与静脉分离,其远端行动、静脉端端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血循环通路,将动脉化的静脉部分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对照组将完整的股动静脉血管束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术后2周,以植入的血管为蒂游离出腹股沟皮瓣,原位缝回。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并经血管灌注中华墨汁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除1例死亡、1例感染外,术后2周预构皮瓣均完全成活,病理切片显示皮瓣各层组织的血管内均有墨汁。结论静脉动脉化预构的皮瓣血供良好,可用于局部或远位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家兔耳背设计纯静脉皮瓣和动脉皮瓣模型①观测术后血流量;②墨汁灌注后软蜡厚蜡切片,图像分析血管网面密度。结果:①纯静脉皮瓣术后48h血流量最低,第14d恢复至术前65%。②纯静脉皮瓣术后第1~7d的血管网面密度高于动脉皮瓣(P<0.05)。结论: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与动脉皮瓣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 作者报告二例下肢动脉皮瓣术中失败改成静脉皮瓣和五只实验兔下腹部皮瓣作静脉动脉化移植,全部坏死。但对照的五只兔的下腹动脉皮瓣全部成活。讨论了压力高的动脉血灌入静脉后,由粗  相似文献   

10.
<正> 作者对小腿皮肤细小静脉的瓣膜进行了观察,并与足背皮肤细小静脉的瓣膜进行对比,用以探讨小腿皮瓣的静脉回流。获得的结果表明:①四肢皮肤小静脉内普遍有静脉瓣分布,②静脉动脉化皮瓣的血循环难以达到生理性循环状态;③静脉干能促进皮瓣静  相似文献   

11.
在34个侧胸腹联合皮瓣内观察测计了它们的血管。1.根据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范围,每个皮瓣都可以第7肋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2.上部皮瓣内的皮动脉主要来自腋动脉的分支和肱动脉,它们都呈纵向走行,平均每个皮瓣内有这样的皮动脉3条,其中以胸外侧皮动脉、胸背皮动脉和肩胛下皮动脉的出现率最高。3.下部皮瓣内的皮动脉来自第7~12肋间动脉外侧皮支,其走向与肋间隙相一致,每个肋间隙均有相应的皮动脉出现。4.上、下部皮瓣内皮动脉各发出分支互相吻合成网,构成遍布于整个皮瓣内的动脉网。5.皮静脉基本上与皮动脉伴行,它们的外径与长度均大于相应的皮动脉。皮瓣上部的皮静脉特别是注入胸外侧皮静脉的胸腹壁静脉可延伸到下部皮瓣内。6.皮瓣内的皮静脉也都有分支互相吻合成网,构成遍布于整个皮瓣的静脉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与改良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过程,对比成活率及探讨其成活机制。 方法 将 20只新西兰大白兔40侧后肢制成包含2根纵行的浅静脉2.5cm×3.5cm皮瓣,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侧。对照组:将皮瓣直接移植同侧耳背2.0cm×3.0cm创面,制作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皮瓣进行改良。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并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70%(14个),部分存活20% (4个),坏死10%(2个)。对照组皮瓣存活20%(4个),部分存活25%(5个),坏死55%(11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经改良后有利于皮瓣内血液进入微循环,改善动脉血灌注量与静脉回流量平衡,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阐明穿支筋膜皮瓣的皮蒂对皮瓣的静脉引流和动脉输入的作用。 方法 40只重约300g的雄性SD大鼠,在背部切取大小为9 cm×3 cm的皮瓣后,等分入以下4组: 穿支完好组(蒂部穿支保留完好)、动脉缺失组(结扎蒂部动脉)、静脉缺失组(结扎蒂部静脉)及穿支缺失组(结扎动静脉)。术后7 d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皮瓣血液灌注,计算皮瓣坏死率,测量皮蒂血管的直径。 结果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提示穿支完好组与静脉缺失组的灌注模式相似,穿支缺失组与动脉缺失组的灌注模式相似。穿支完好组和静脉缺失组的血流灌注量更大。穿支缺失组皮瓣的坏死率(26±1)%与动脉缺失组皮瓣的坏死率(29±1)%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穿支完好组(11±3)%和静脉缺失组(12±4)%皮瓣的坏死率(P<0.001)。静脉缺失组和穿支缺失组的皮肤基底部静脉网明显扩张,而动脉缺失组和穿支完好组的动脉网管径轻度增大。 结论 穿支筋膜皮瓣的皮蒂作为静脉引流额外通道的作用比其作为动脉输入的作用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进一步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手术方式。 方法 在双干静脉之间“开沟”,切开脂肪层至真皮下血管网,将双干之间交通支断口结扎; 根据皮瓣大小,对动脉化静脉属支进行选择性结扎,控制皮瓣供血入量使之供血均匀。 结果 本组48个皮瓣,25例皮瓣术后红润。16例术后出现少量散在水泡,7例术后3~7 d出现淤血肿胀,48个皮瓣全部成活,优良率达到85%(41例)。 结论 经过双重改良设计切取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42侧成年人上肢臂外侧皮瓣的动脉来源、皮动脉在皮及皮下组织内的吻合情况及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1.臂外侧皮瓣的动脉主要来自肱深动脉及桡侧副动脉皮支、肱外侧皮动脉和旋肱后动脉的皮支。皮瓣移植时主要以肱深动脉或桡侧副动脉作为血管蒂。2.分布于臂外侧皮瓣的皮动脉在皮及皮下组织内吻合成微血管网。而由臂内侧、前臀上部来的皮动脉也参与这个动脉网的形成。3.臂外侧皮瓣的静脉包括浅、深两组:浅组是头静脉,外径较粗;深组是肱深静脉或桡侧副静脉,多数有两条与同名动脉伴行。皮瓣移植时,浅、深组静脉可依据受区的条件和需要分别或同时与受区的静脉缝合。4.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在不周高度穿出臂外侧肌间隔,分布于臂外侧和前臂背侧皮肤。后者与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皮支极为密切。5.依据用红墨水灌注肱深动脉所显示的结果,讨论了臂外侧皮瓣的切取范围。臂外侧皮瓣可分为上、中、下臂外侧皮瓣,分别以旋肱后动脉皮支、肱外侧皮动脉和肱深动脉或桡侧副动脉作为血管蒂。  相似文献   

16.
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液循环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X线血管造影;摹拟术式行胫后静脉逆行加压灌注试验。观察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设计胫后动脉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小腿外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52侧成人下肢,提出一种新的皮瓣区——小腿外侧皮瓣。供区的血管蒂为腓动脉(管径3.7mm),在小腿后肌间隔发出4—8支皮动脉,灌注面积约32×15cm。供区的静脉有深、浅两组:即两条腓静脉(管径4.0 mm),一条小隐静脉(管径3.3mm)。皮瓣内含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该供区可作游离皮瓣或作带蒂的倒转皮瓣。临床应用,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自1981年以来,静脉动脉化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较多报道,其为一种非生理性皮瓣,皮瓣内的静脉一端与受区动脉相连,另一端与受区的静脉相连,通过合理、有效的动脉血流的灌流以及充分的静脉回流,供给皮瓣营养,同时皮瓣与创面之间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及微循环的重建,使皮瓣得以成活。但因其成活率不稳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临床上针对创面的修复仍较多地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皮瓣、腹部皮瓣等生理性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7指)手指近中节离断伴掌背侧皮肤软组织及动脉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3.0 cm×3.6 cm,应用前臂中、远端顺行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本组7例再植皮瓣均一期愈合,皮瓣早期肿胀未出现水疱、边缘坏死等,术后伤指的外观满意、指体缩短较少,功能较好。后期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色泽稍暗;末次复查: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7-21 mm,平均19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本组获优3例,良2例,可2例。结论应用前臂中远端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方法相对简便,损伤小,外观及功能好,为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阴股沟区皮瓣用于阴道再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血管和神经的外径、长度及其体表投影。该皮瓣皮肤薄而柔软、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以阴部外血管和髂腹股沟神经为蒂的无毛区皮瓣适用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以阴股沟血管为蒂的皮瓣,或以阴唇后血管和神经为蒂的皮瓣适合于阴道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