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置入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Magerl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 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是否与髂骨相融合或形成假关节,以明确腰骶移行椎的概念及形态特点。方法:在109具腰骶移行椎骨骼标本和2004年至2008年收集的91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的影像资料上,分析腰骶移行椎的分型,并对腰骶移行椎与髂骨间关系进行观测。结果:腰骶移行椎按Castellvis分型。标本中ⅡA型23具(20.9%),ⅡB型12具(10.9%),ⅢA型7具(6.4%),ⅢB型66具(60%),Ⅳ型1具;腰骶移行椎的横突均未与髂骨后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100%)。影象资料中Ⅰ型15例(16.5%,其中ⅠA型1例、ⅠB型14例),Ⅱ型28例(30.8%,其中ⅡA型21例、ⅡB型7例),Ⅲ型41例(45.0%,其中ⅢA型5例、ⅢB型36例),Ⅳ型7例(7.7%);所有病例均无横突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髂腰韧带骨化2例(均为ⅡA病例)。结论:腰骶移行椎是发育异常的最后节段的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而非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的一种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第2颈神经前支、寰枢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结构,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测量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最短距离。 结果 (1)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受副神经和颈丛(第2~4)神经支配,并且副神经与颈丛神经存在交通支联系。(2)副神经走行在寰椎横突前方,二者关系密切,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距离为4.84~7.60 mm(左侧)和3.22~6.80 mm(右侧)。(3)寰枢椎存在椎间孔外韧带,该韧带与第2神经相连,并附着在寰椎横突。(4)第2颈神经前支贴着寰枢外侧小关节向前走行。 结论 寰枢关节错位可能会刺激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或其前支,从而引起胸锁乳突和斜方肌紧张、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方法:观测干燥成人枢椎标本,对新鲜枢椎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枢椎上终板痕迹,以明确枢椎椎弓根的部位。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突起部位,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椎体相似;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锥形跨越约1.8~2.4mm。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大,后者内倾角小。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问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结果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两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突根(或骶翼)上缘存在2个相对无神经血管区(三角工作区),但有12%腰横突根上缘三角工作区出现腰升静脉或(和)椎间静脉下支至腰静脉的交通支。结论⑴"三角工作区"为相对无血管区;⑵腰椎侧后方手术要注意入路区可能存在血管;⑶腰椎间孔穿刺时,针尖宜从两横突根中点,并紧贴椎板外缘刺入;⑷由于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针刀在此处盲切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5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将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采取5种不同的术式治疗,临床疗效按优、良、尚可和差等评价。结果:椎板间开窗术组,半椎板切除术组,半椎板 半关节突切除术组,全椎板切除术组及全椎板 全关节突切除术组的优良串依次为78.4%、76.2%、58.8%、46.2%及18.2%。椎板间开窗术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术组(x~2=5.626,P<0.05),更优于全椎板 全关节突切除术组(x~2=22.04,P<0.001)。结论:5种术式疗效评定表明,腰椎板间开窗术疗效最满意。  相似文献   

9.
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综合征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成人脊柱标本7条(共175对350个椎间关节)。观察椎间关节滑膜层及纤维层的结构特点。结果:椎间关节囊外为纤维层,内为较薄的滑膜层。关节囊包绕相邻上下关节突,关节腔狭小。滑膜层在相对关节面周缘,并形成双层突向关节腔内的滑膜皱襞,90.6%有滑膜皱襞,依其根部连接滑膜层的部位分Ⅰ、Ⅱ、Ⅲ和Ⅳ型,依滑膜皱襞伸入关节腔内长度分Ⅰ、Ⅱ度。结论:滑膜皱襞的嵌顿是引起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综合征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仿生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与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保留寰枢椎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采集30例正常寰枢椎CT数据,用Mimcs 15.0软件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解剖数据设计保留寰枢椎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10具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关节置换术,X-ray及CT检查关节及螺钉位置。结果寰椎侧块中点间距离为(32.53±1.38)mm,侧块中点处高度为(13.48±1.60)mm,椎动脉孔内侧缘间距离为(51.12±2.31)mm,侧块横韧带结节间宽度为(16.23±1.01)mm,前结节至齿状突后缘间距离(18.48±1.77)mm;枢椎:齿状突高度(14.82±1.81)mm,基底部横径(9.53±0.65)mm,前后径(10.91±0.91)mm,椎体高度(19.33±1.77)mm,椎体宽度为(18.19±1.59)mm。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及螺钉组成;钢板与骨质贴合好,脊髓未受压,螺钉方向准确;关节置换后寰枢椎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功能得以保留。结论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匹配性好;寰枢椎在关节置换后不仅能够维持稳定性,还能够保留各方向活动;此关节具有临床置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 目的:探讨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早期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2至12月采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对22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3-4,C4-5,C5-6分别置入Zero-P为1,3,18枚。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和JOA评分来评价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线片,根据测量治疗后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钢板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R)及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来判断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治疗后伸屈侧位X射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5天出现吞咽困难(均为轻度),均于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JOA 评分和颈椎Cobb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钢板头侧相邻椎间隙中3例(均为1级)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尾侧有1例(1级)出现;头、尾两侧骨质增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头、尾侧R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 内置物无移位。提示Zero-P修复单节段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建立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早期不增加相邻节段的退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具正常和10具腰椎退变尸体解剖观察及20例腰椎平片X线对照分析证实,椎间盘病变,椎体唇状骨质增生,关节突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的钙化使腰椎失稳,由于腰神经在椎间孔内系由内上向外下走行,故当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钙化和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均可使椎间孔径缩小并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相似文献   

13.
椎骨骨质增生的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椎骨骨质增生与组织结构。方法:在390条干燥成人脊柱9750块椎骨标本,随机锯30块增生骨唇经脱钙组织切片或骨磨片,光镜观察。结果:脊柱有骨质增生者258付占66.1%,无骨质增生者132付占33.9%。每块椎骨均可发生骨质增生。镜下观察,Ⅰ度和部分Ⅱ度较短增生骨唇只有骨密质。Ⅲ、Ⅳ和部分Ⅱ度较长的增生骨唇由上、下层骨密质和中层的骨松质三层结构组成,骨密质的骨板排列整齐,骨小梁排列不整齐,网眼大小不一。结论:椎体增生唇可累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椎体增生骨唇可因载荷过重或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可因椎关节不对称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 方法 利用4度评估法,3位测评者对2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的轴向位CT图像上C3/4 ~ C6/7节段共160个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和退变程度进行单盲随机测评,并统计分析。 结果 20具颈椎标本在不同节段间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无显著性差异(F=0.55,P=0.6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也无显著性差异(左侧:Z=3,P=0.646;右侧:Z=3,P=0.376),但C3/4和C4/5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与同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C3/4:Z=8.567,P=0.014;C4/5:Z=2.000,P=0.025)。 结论 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可能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新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探讨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对枕颈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数字化模拟手术进行解剖学匹配实验。通过观察钛板枢椎椎体前表面的切合性及螺钉的走行,测量经关节螺钉的理想钉道参数,评估此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 结果 钛板与枢椎椎体前表面相匹配;经关节螺钉均穿过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进入枕骨髁,无穿出骨质者,螺钉均未损伤舌下神经管。椎体固定螺钉均位于枢椎椎体骨质内,未进入椎管及椎间隙。经关节螺钉钉道理想钉道参数与内固定系统实际钉道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解剖学匹配性较好,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 551个单元,178 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上颈椎钩突关节增生经常是多节段存在,由于多间隙病变复杂,手术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临床医生发现,即使是采用微创前路椎间孔减压术治疗两节段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减压充分后也不一定都需要行椎间融合术。目的本文对两个节段的钩突进行部分切除后,研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依据健康志愿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13.1、Solid Works2012软件建立三维几何模型,ANSYS1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优化,赋值各类组织的材料属性,建立颈椎(C2-C7)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部分切除单侧两个钩突后对颈椎稳定性和邻近节段椎体应力的影响。结果采用文中所述切除方法进行左侧钩突部分切除后,当切除双节段(60+60模型)时,各个工况下的最大位移相对于前3种切除方式均有明显的增大,而且各个工况下的最大应力相对于前3种切除方式均有显著增大。结论随着切除节段的增多和切除范围的增大,节段之间的活动度增大,局部应力增大,给颈椎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颈椎不稳,加速颈椎的退变。因此在制定手术方案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除非有明确的神经根、脊髓受压的指征,否则不可盲目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球窝关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球窝关节进行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三维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网格划分;设置球窝零件球柄高度的尺寸的变化范围,模拟假体系统在体负载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对不同尺寸特征的复合关节系统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并评价系统安全系数。结果系统最大Vonmises应力出现在该装置前屈位球柄和基底部相接处,并随球柄高值增大,最小安全系数呈近似抛物线变化。结论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需要,认为当球柄高为6.0mm时,球窝关节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颈椎疾病治疗的全新方法,正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其使用的植入器   械——人工颈椎间盘还需更深入研发及验证。 目的:综述了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的结构、材料及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状态进行展望。 方法:以“artificial cervical disc,prothesis,structure,material,biomechanical stud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材料,生物力学”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人工颈椎间盘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及体外生物力学评估相关工作,主要整理近5年来有关研究,排除重复性工作,重点对36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主要采用金属-聚合物(MOP)结构,以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居多,尺寸系列已较完善,且全为进口产品。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人工颈椎间盘在新结构设计、面向种群设计和材料改进3个方向有重大发展空间,材料改进可以从终板材料、髓核材料、表面喷涂材料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