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象及形成的机制,以及据脉辨证的临床意义。认为痰饮病的脉象有主脉、变脉之不同;"偏弦"作为痰饮病的主脉,不仅昭示饮邪致病的病理特点,更有助于临证时对饮停部位的定位,进而为确定痰饮病的证候类型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痰饮病是指一定量的的水液停聚在人体某一局部的疾病。由于所停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别。我们研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后发现,“胸痹”之辨证施治符合从痰饮论治的机理。兹浅析如下。1病理机制痰饮病属阳气虚弱,...  相似文献   

3.
系统辨证脉学中的脉象要素多抽取单一物理变量,讲求纯化手指感觉,“敛”要素在传统28脉中没有出现,因传统脉象多是由几种感觉复合而成的复合脉象,所以,“敛”隐匿于某些脉象中.从古代文献以及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进行探索,“敛”,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敛”在传统复合脉象紧脉、弦脉中都有体现.得出包含“敛”的传统脉象.  相似文献   

4.
支饮乃属《金匮》痰饮病四大证型之一。《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说 :“夫饮有四 ,……有痰饮 ,有悬饮 ,有溢饮 ,有支饮”。“支饮”是指痰饮停滞胸膈 ,阻碍肺气宣降而引起的以咳喘为主症的肺部疾患 ,即《金匮·痰饮咳嗽篇》原文所说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谓之支饮。”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心病 ,肺结核等病。支饮是由于痰饮停留胸膈 ,其中以饮留为主 ,阻滞于肺 ,肺失宣降 ,气逆于上所致。而导致饮滞胸膈的因素又有很多 ,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虚弱 ,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肺主宣发肃降 ,能将水…  相似文献   

5.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症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是我国清末民初的一位熟读经典、医术精湛、衷中参西、于临床多有发挥的著名医家.其在脉学方面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部候取精用弘,切合临床张氏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不分部位".观其临证脉法,多三部齐奉,共论病因病机.左右部脉象也不为主血主气所拘泥.其在治徐益林医案中有论"其左脉弦细者,气虚也,弦细兼硬者,肝血虚津液短也.其右脉濡者,湿痰留饮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气化亦有不足也".此医案中只讨论了弦细兼硬及濡而兼沉的脉象主证,然后综合诊断为"气血两亏,并有停饮之证".由此可见气血两亏是由左部脉象得知,与右部脉象无关.  相似文献   

7.
关于弦脉的体会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弦脉的脉象、弦脉的主病、弦脉的生理性意义三方面的体会论述如下. 1 关于弦脉的脉象 从<内经>以降,对弦脉脉象及主病的描述体现一贯的传承色彩.对弦脉脉象<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这是对正常弦脉所作的论述,确定了弦脉的形象主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并且根据弦脉的软硬程度作出"平弦脉"、"病弦脉"、"死弦脉"的不同划分标准,即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所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相似文献   

8.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如有“水饮”,“积饮”、“溢饮”的记载。《金匮》对饮证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篇论述甚详,它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此外还敞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淤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主要是论述饮证。笔者学习体会到《金匮》对饮证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现分述供同道者参考。一、温肺化饮法:适宜于饮在上焦,主要特征有胸满咳喘,咯唾痰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  相似文献   

9.
患者宋××,女,40岁,农民。病痰饮咳嗽日久,饮邪泛滥入皮,周身肿胀,腹大如鼓,气促喘急,不能平卧,二十天来,病情加重,非常痛苦,经治无效,令余往诊,查脉沉弦而细,至数尚齐,尚有生机,脉证合参,乃属悬饮。《金匮要略》云“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此为中阳不振,水不运化,结聚胸膈所致。法当峻攻其水,选用《金匮要略》十枣汤治之:甘遂二钱大戟二钱芫花二钱(醋炒)大枣十枚  相似文献   

10.
泽泻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该方治疗心下有支饮 ,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点。诊断泽泻汤证时 ,根据支饮本身和泽泻汤“苦冒眩”两方面的症候 ,方可确定泽泻汤的治疗。现就个人点滴体会披之于下。泽泻汤证除上所述之外 ,其脉象必然是沉或眩或沉眩兼见 ,因为沉主水眩主饮故也。舌诊在临床的意义更是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 ,因其寒也 ;苔多水滑 ,津液凝也 ;如果水湿合邪 ,则又出现白腻之苔 ,而且厚也。故而泽泻汤症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质厚而宽 ,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上述的舌脉应作为泽泻汤证的辨证依据。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求更好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方法.方法 将泰山医学院2008级本科护理学专业(麻醉护理与重症监护方向)1班和2班109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系统解剖学.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试题进行闭卷考试,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5.0%以上的学生对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结论 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分析“SARS”的快速蔓延对我国的“卫生防控体系”造成的严重冲击 ,思考我国预防医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医学实践中真正地体现“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并以此为契机去建构适应我国现今和未来需要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以有效维护公众的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捉”的本义是“握、持”,作动词用。六朝时,“捉”的意义开始虚化,转向介词。隋唐以后,介词“捉”构成的处置句的用法比较普遍。明以后“捉”字句消失于文献资料。现代汉语只在少数方言中保留了“捉”字句的用法,“吴语西播”是这些方言共同保存“捉”字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心水"为五脏水之一,首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病症之一。从因机证治几个方面对心水进行研究,旨在全面、客观地反应心水在《金匮要略》中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5.
UTILIN"S"对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同时UTILIN“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及结束时免疫功能的变化(CD3,CD4,CD8,NK,IgG,IgA,IgM)。结果 在抗结核治疗同时肌注UTILIN“S”可使肺结核患者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气血注射液防治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观察中药气血注射液、西药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定(Vp)及中西药合用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血注射液及Vp均可明显降低慢性缺氧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程度,且前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后者;气血注射液还可显著改善缺氧造成的右心室收缩性能指标(IC)下降,并可使IC接近平原正常值。气血注射液的效果并不因合用Vp而加强。气血注射液、Vp及二者合用对大鼠颈动脉压、心率及左心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在缺氧过程中,增强心脏代偿能力可能滞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28例已行胆囊切除带T管引流的胆石症病人中,静脉滴注我院中药制剂“茵陈胆道汤”。发现,在胆酸丢失、胆汁成石指数增高、胆汁成石性增高的情况下,应用该制剂时,胆汁成石指数无明显变化;并且胆汁中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及胆汁UCB/T Bil%值等均较注药前明显降低。提示该制剂具有阻止胆固醇过饱和之成石性胆汁生成和阻止胆色素性成石性胆汁的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的实践,汕头大学医学院逐渐形成了"鉴定-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法医学教学模式,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数千例司法鉴定服务,亦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为法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理论知识,其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用于司法鉴定实践."鉴定-教学-科研"三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社会功能.
Abstract:
The forensic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identification-teaching-research" was performed several years in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Thousands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cases were finished, and an effective practice training platform for forensic students was provided. Additionally, the questions that were raised from forensic practices were investigat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provided new knowledge for forensic medicine. 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teaching-research" is an optimum circulation for forensic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also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practice the three main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ng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相互结合不仅构成了人体生命的运动观,而且参照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施治,治疗治则等诸多方面。本文拟从"动静结合"理念的形成、理念特点及其在中医康复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语言学知识和中医学原理,分析了唐代以前古医籍中"颞颥"的用法,认为"颞颥"的部位义指颞肌所在部位,即头侧、眼眶外后方的体表处。范围从额侧眼眶骨外后方、耳上方直到耳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