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2.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3.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时脾胃运化失调而致痰浊内蕴,痰浊阻遏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病。痰浊作为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其发生、发展、证型转变及治疗的过程。该文总结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客观化指标,探讨其证型演变规律和临床诊疗特点,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痰证在现今患病率呈逐年递增之势。痰生于脾胃,痰又为邪,邪盛则实,故痰为土家之实。土实当制之以木,我们用繁木泻土法治疗此类病证,均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脾虚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因此,对脾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本文将总结前人的经验,对脾虚证的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及临床治疗作一系统综述。1脾虚证的理论研究1.1脾主运化方面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目前,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仍集…  相似文献   

6.
脾为脏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损伤,影响气血的生成,从而导致肺、胃、肾功能失调,发为消渴。消渴日久耗伤脾气,影响气血运行,气虚痰凝,痰凝气滞,气滞血瘀,从而脏腑失润,脉络痹阻,变证由此而生。由此可见,消渴的病机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以气阴两虚贯穿始终,以内热、痰湿、血瘀为标,且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消渴的防治应从脾着手,健运脾胃,消渴乃治。  相似文献   

7.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0.
论胆源性胰腺炎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源性胰腺炎是常见病,其病机特点为:以肝气郁结为发病动因;以脾胃失调为病位重心,以实邪壅滞为主要病理环节,以正气盛衰为决定预后的关键。临床经验证明按照肝郁气滞,胆胃不和证;燥热结滞,腑气不通证;水热互结,腑气壅滞证和肝脾亏虚,运化失司证四个基本证型来灵活加减,可以满足临床对该病辨证施治的需要。强调该病的治疗要始终贯彻疏肝解郁的治法,要尽早通里攻下以祛除实邪壅滞和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唐喜玉教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认识深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精准的辨证用药技巧.她认为,脾胃病有两大病因病机特点,一是多虚多寒,二是多心脾(胃)同病,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注重健脾温中,和胃安神等治法,用药遵《内经》、法李杲与叶天士,处处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14.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养生特点及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术,自古有之,诸子百家,各臻其妙。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之李东垣,在养生学方面尤多建树,且提出了许多独道见解。在其《脾胃论》提到"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且在"摄养"、"远欲"、"省言箴"三篇中道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通观全书,其中又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养生要义,其对后世养生有深远影响,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  相似文献   

16.
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就朱丹溪养护脾胃的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魏玮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深受路老"治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魏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在志为思,为情志之本,二者常相互为患.故从脾胃论治情志病,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防止病情演变的作用.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脾胃与情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身心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李元聪教授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经验.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慢性唇炎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虚血燥证、胃经风火证3型,分别治以清胃泻火、健脾除湿;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疏风清热、表里双解.予以清脾除湿饮加减、四君子汤合四物消风饮加减、双解通圣散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生理,病理,论治,调护4个方面对《幼幼集成》中的脾胃论治特色进行探讨,认为其特点是:注重脾胃介母乳:端本澄源求病因;攻补相宜治虚实;调燮善后有活法。因而对当今小儿脾胃病的调治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