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与胃,是人体两大重要脏腑,从中医学整体观念角度来讲,胃食管反流病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合并症,对其转归及预后有着深刻的影响,故从肺与胃的关系着手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程较长,预后困难,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阐明肺纤维化形成机制,对于更好地了解其发生、发展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从肺胃相关理论着手,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的病机与肺、胃有关,治疗该病可采用肺胃同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特发性肺纤维化作为一种慢性肺疾病,其特征主要为进行性肺功能降低、呼吸困难,其发病原因不明,起病隐匿,影像学或组织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中老年人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主要发病人群,现阶段临床中除了肺移植外,还缺乏治愈的有效方法。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而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能为防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气结为郁、痰积为郁、湿蕴为郁、瘀留为郁四方面阐述了郁之理论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形成的机理,以疏肝行气法、化痰降浊法、清热除湿法、祛瘀通络法作为开郁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具体治法,并为其治法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23(6):44-45
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当反流导致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RE)。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 ,人群中约 7%~ 15 %有胃食管反流症状[1] ,我国北京、上海在 1996年调查结果 ,GERD的患病率为 5 .77% ,RE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分型论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75例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75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型并对证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37.3%,愈显率81.3%,总有效率89.3%;观察组治愈率56%,愈显率93.3%,总有效率98.7%,2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2组在痊愈率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分型论治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反流是发作频繁或持续,导致了食管炎、食管不适的症状或呼吸道疾病等.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治疗的经济性来选择治疗方式和药物.儿童大多数病理性反流经保守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以烧心、返流等症状为基础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券(RDQ)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门诊GERD患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依据.方法 对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362例患者进行RDQ调查,得分≥12分者诊断为GERD;同时以胃镜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其中任何一项阳性作为GERD的诊断标准,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RDQ的诊断价值.结果 依据RDQ评分标准诊断的灵敏度(90.22%),特异度(62.77%),阳性预测值(79.92%),灵敏度较好,特异性较差,易漏诊部分症状不典型的GERD患者.结论 通过RDQ诊断GERD者与通过胃镜或24h食管pH检测诊断GERD者比较,对无警报症状的患者较高的诊断性,以及其具有的长远的研究价值,对临床诊断,特别是基层医院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和论文铺天盖地.国内有些学者曾指出,GERD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裂孔疝(HH)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区别?过去的一些疾病是否可用GERD代替?我国有极丰富的临床资源,完全有条件对上述问题进行切磋、讨论及研究,提出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发现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消化道外症状日益增多,国内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多有报道痰气交阻或痰气郁结胸膈的类型,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常伴有呼吸病及咽喉病症状,由于相当数量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临床胃食管反流表现不明显,没有典型的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且胃食管反流病有食管黏膜上皮结构改变(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上皮化生)者为34%,常易漏诊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中医对哮喘、咳嗽、咽喉痛的治疗,经验丰富,疗效颇佳,对这类患者,尤其是常规治疗疗效不明显的,一定要考虑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选用抑酸剂及促动力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同时加用对哮喘、咳嗽、咽喉痛有效的中西药,以提高疗效。本文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呼吸系病及咽喉病的现状及中医对它们的认识,旨在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2.
肺毒系指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有毒物质,蕴积于肺脏,主要包括痰毒和瘀毒。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中医"肺痹"范畴,痰瘀毒痹阻肺络,致使特发性肺纤维化隐匿性起病,其致病特点呈损正性、顽恶性,伤人形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刘锡甫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282-284
目的:提高对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及20例继发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点。结果: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主要HRCT表现为异常线样影、蜂窝影、磨玻璃影及结节影。IPF的HRCT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状影或蜂窝影,病变主要分布于两肺基底部、肺外带胸膜下。在临床上有典型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杵状指、发绀及肺底部的爆裂音。结论:IPF在临床及HRCT表现上有其特点,有别于继发性肺间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15.
从肝肺相关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与肺的相关性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组成部分,二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从气机升降、将相和谋、升降协调、五行相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探讨肝肺的生理病理联系,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从肝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的主要方法及辨病用药,证明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肺心病营养不良,多呈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多,但多于疾病后期才引起重视,西医多予以体外营养支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医从“治未病”思想出发,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脾胃生理特性为基础,以脾胃为中心,安和五脏,补益气血,调和升降,防重于治,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中西互补,病症结合,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肺心病早、中、晚期均予以干预,从脾胃出发,调和五脏,恢复及增强各脏生理机能,对改善肺心病营养不良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48例慢性肺间质疾病临床特征及肺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提高对慢性肺间质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肺功能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分为二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组26例(54%),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22例(46%).IPF组年龄偏大;多数有爆裂音,占39.6%(19/48),杵状指者占10.4%(5/48);CT/HRCT表现比较典型.两组肺功能改变主要为限制性的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IPF组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较继发性组下降明显,P<0.05.一秒率(FEV1%)在正常范围,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显著且早,是较敏感的基础肺功能指标.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和肺功能各异. 相似文献
18.
芪红汤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药芪红汤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将60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芪红汤口服,对照组予激素强的松口服,观察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3.33%,治疗组在症状总积分及喘息、咳嗽、Velcro罗音等积分下降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能显著提高肺弥散功能和血氧,且再感染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芪红汤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高恩颂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5):508-50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临床上以反酸、灼烧等为主要表现, 严重影响饮食、睡眠及工作, 探讨近年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病程中出现的突然的临床恶化称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IPF患者急性加重病情进展快、发病率逐年增高,其预后差,是IPF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目前AE-IP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诊断困难,且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医生面临的诊治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