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2.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就是经由外周静脉将导管置入患者中心静脉的操作。PICC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创伤小,便于维护,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PICC置管后会出现部分并发症,对护理人员开展PICC专项知识培训并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因此本文调查了100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PICC置管成功率、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准护理在避免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于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8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则针对可能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致病因素制定精准护理方案。对比2组置管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并探讨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PICC置管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HAMA评分均降低,置管时间延长,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分期(Ⅲ~Ⅳ期)和有无无菌操作是PICC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精准护理在保证肿瘤患者PICC置管时间的基础上,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总结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肿瘤科1例头颈部肿瘤老年患者的应用经验。笔者收治了1例双上肢及下肢重度水肿,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患者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因此采取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术。患者成功置入PICC导管,穿刺时间为42分钟,X线摄片显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置管患者无并发症的发生。应用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从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无法从四肢血管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治疗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CRBSI的发生风险,并对国内住院患者PICC发生CRBSI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入选的172例患者中,61.7%置管发生在普通病房,38.3%置管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87.8%合并尿管留置,29.7%合并机械通气。本研究共置管183例,中位置管时间35d,6例患者发生CRBSI,发病率为0.6/1000个导管日。9篇文献报道的国内有关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多集中于肿瘤患者,报道感染率差异性较大[(0.26~33.10)/100个导管]。结论 PICC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发生CRBSI的风险低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尚需进一步评估其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置管术后情况、导管的使用情况、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透析充分性评价等。结果(1)实施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8例次,其中3例为重新置管,置管成功率100%。(2)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置管处局部渗血;1例出现导管出口感染,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患者出现导管血栓形成;2例诊断导管纤维鞘形成;1例因人为损坏出现导管破裂。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使问题得到解决。(3)导管使用期限:本组患者长期导管使用时间为4~41个月,除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为重新置管,余患者仍继续使用。(4)透析充分性评价:15例患者平均尿素下降率为72%,平均尿素清除指数达1.54。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老年血透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置管及导管护理技术、加强健康宣教,能延长导管使用年限,减少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行PICC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行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78/8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80/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60/70)和92.9%(6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5.91,P值分别为0.008、0.01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盲穿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有效沟通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脑梗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将6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沟通组(36例),分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和护理干预有效沟通模式。分别比较入院时、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性预知性)评分出院时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且沟通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护理有效沟通干预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置管术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的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6\]。但作为一种有创操作,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本研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瑞霞 《内科》2014,(2):202-203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鞘和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抢救的危重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动脉鞘置管,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液体流速。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5.2%,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置管平均时间为(3.57±0.63)min,对照组为(9.74±1.3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液体流速为(65.5±1.7)mL/min,对照组液体流速为(38.4±2.1)mL/min,观察组液体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鞘比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所用时间短、液体流速快,而且建立一条静脉通路可实施多项操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痛策略对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影响.方法 将血液净化治疗首次置管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采用无痛策略进行置管操作,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入选患者中,95.2%的患者认为血液净化置管疼痛,在置管全过程,局麻第一针、进扩张管以及缝合皮肤固定导管时疼痛较为剧烈,有10例患者在消毒铺巾时就开始诉疼痛.研究组置管疼痛评分为(5.2±1.8),低于对照组的(6.1±2.0);研究组平均置管时间为(476.7±290.0)秒,低于对照组的(849.81±419.1)秒;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68%,高于对照组的46%;研究组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低于于对照组的49%.结论 无痛策略可使置管穿刺与麻醉镇痛同步进行,是中心静脉置管时局部浸润麻醉技术的优化,可减轻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疼痛,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胃肠癌FOLFOX6化学治疗方案中的临床应用.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59例胃肠癌行FOLFOX6方案化学治疗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结合便携式化学治疗泵给药.方案为: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5-氟脲嘧啶(5-FU)400 mg/m2静推,第1天;后以5-FU 2.4 g/m2,入化学治疗泵持续静脉输注46 h,每2周重复.结果全组有效率49.2%(29/59),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9例、稳定17例、疾病进展13例.不良反应主要是外周神经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所有反应在停止治疗后可恢复.平均PICC置管时间为62 d;其中10.2%出现静脉炎,3.4%出现导管堵塞,6.8%出现导管移位,未出现严重相关并发症.结论胃肠癌患者采用经PICC管结合化学治疗泵FOLFOX6方案化学治疗,不仅提高化学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记录2组贵要静脉使用情况、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组穿刺、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9.3%(149/1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7%(148/150),总置管成功率100%,贵要静脉使用率95.3%(143/15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比例94.7%(142/1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51±17)d亦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穿刺点渗血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性。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中心静脉导置管路径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置管路径不同分为3组,颈内静脉路径组103例,锁骨下静脉路径组105例,股静脉路径组106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3组内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局部渗血、血肿、血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路径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84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别行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观察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透析时最大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结果 颈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P<0.05),且感染率、血栓形成率低、血流量高(P<0.05)。结论 血液透析时应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使用改良贝朗方法对87例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PICC留置术,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进行观察,总结护理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结果 置管成功率为 90.80%(79/87),并发症较少.结论 PICC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成为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抢救危重病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在医生进行其他抢救措施时,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为病情重笃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对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的掌握和及时处理,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